随着赵王谋逆案的尘埃落定,以及凤阁主导的“考成法”开始推行,朝堂风气为之一新。以往拖沓推诿、结党营私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官员们不得不将精力投入到实实在在的政绩上。
苏清月以其公允严明、不徇私情的作风,逐渐赢得了不少务实官员的敬佩。
而凌薇薇也并未一味严苛。她听从苏清月的建议,对在赵王案中情节较轻、或有悔过表现的官员给予了宽大处理,允许他们戴罪立功。同时,她也大力提拔了一批在清查过程中展现出才能、背景清白的年轻官员,充实到各部及地方,为朝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北境殉国的林老将军,凌薇薇追封其为忠勇公,厚恤其家属,并亲自撰文祭奠,极大地安抚了边军将士之心。
对于北境防线的重整,她与苏清月、兵部官员反复商议,选派了以稳健着称的老将前往主持,并拨付足额粮饷,加固城防,显示出对边防的高度重视。
这些举措通过邸报和官道传遍各地,民间舆论也开始悄然转向。
起初,人们对年轻女帝的铁腕手段和设立女子掌权的凤阁还心存疑虑,甚至有些守旧士人私下非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吏治的澄清、边关的稳定、以及一系列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的政令颁布,让百姓们切实感受到了好处。
尤其是当潜龙渊部分真相被有意释放出去后,民众对凌薇薇铲除奸佞、维护社稷的行为更是拍手称快。相比之下,女子执政这点“瑕疵”,在实实在在的安定生活面前,显得无足轻重了。
京城茶楼酒肆中,开始流传起关于女帝英明神武、凤阁令智勇双全的故事,甚至将她们探察潜龙渊的经历演绎得如同传奇话本一般。
这一日,凌薇薇与苏清月微服出宫,体察民情。行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市上,听着商贩的叫卖声、百姓的议论声,感受着那股蓬勃的生气,凌薇薇心中感慨万千。
“清月,你看,”她指着不远处一个正在售卖新式农具的摊位,低声道,“若朝局依旧如先前那般乌烟瘴气,这些利于民生的物事,恐怕也难以推广。”
苏清月顺着她的目光望去,轻轻颔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民为本,革除弊政,百姓自然能感受到,民心便会凝聚。”
两人行至一处书肆,竟发现里面有不少读书人在争相传阅新刊印的《农政纲要》和《算术启蒙》,这些都是凤阁整理、凌薇薇下旨刊行,旨在推广实用学问的书籍。
“以往这些士子,只知埋头读圣贤书,求取功名,何曾真正关心过稼穑算术?”凌薇薇有些惊讶,也有些欣慰。
苏清月道:“凤阁推行考成法,注重实务,他们自然要投其所好。况且,能利国利民的学问,本就是正道。”
正说着,旁边几个士子的议论声传入耳中。
“听闻这《农政纲要》乃是凤阁苏大人亲自参与编校,果然见解独到!”
“苏大人以一女子之身,位居凤阁令,起初我还颇不以为然,如今看来,确有其才。”
“陛下慧眼识珠,用人不拘一格,实乃我大晟之福啊!”
听着这些议论,凌薇薇忍不住看向苏清月,眼中满是骄傲。苏清月察觉到她的目光,微微侧首,报以浅浅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夕阳西下,两人踏上归途。华灯初上,将京城点缀得一片璀璨。
“清月,”凌薇薇握着苏清月的手,走在安静的宫道上,声音轻柔却坚定,“等彻底稳定了北境,解决了所有隐患,朕想……与你一同去江南看看。听说那里烟雨如画,山水如诗。”
这不是帝王的命令,而是爱人之间的邀约。
苏清月心头一暖,回握着她的手,望向远方朦胧的宫檐,轻声道:“好。”
无论前路还有多少挑战,只要身边是这个人,天涯海角,她都愿随之前往。
端敬皇妃的阴影已然成为过去,新的篇章,正等待着她们共同书写。而民心,正如这渐起的万家灯火,一点点汇聚,照亮她们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