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李月娥雷厉风行,昨日领命后,便连夜召集了谷中各位妇人头领,将任务分派下去。
此刻,她正站在谷中那片最大的晒场上,身前是黑压压一片、精神抖擞的妇人队伍,人人脸上都带着跃跃欲试的神情。
“姐妹们!” 李月娥声音洪亮,带着一股干练和鼓舞人心的力量,“青河姑娘把为全谷赶制冬衣的重任交给了咱们!这是信得过咱们的手艺,也是心疼咱们的老人孩子、值守的弟兄!”
“天眼见着就凉了,时间紧,任务重!”
“但咱们百花谷的妇人,从来就不怕吃苦,个个都是巧手!”
“现在,我分派一下活计!”
她目光扫过众人,条理清晰地安排道:
“第一队!”她指向一群身强力壮、手脚麻利的年轻妇人,“随我去羊圈!
“负责剪羊毛! 手脚要轻快,下剪要准,既要剪得干净,又不能伤了羊皮! 剪下的羊毛,按颜色深浅、品质好坏,当场分拣开来!”
“第二队!”她看向另一群经验丰富的妇人,“你们负责清洗羊毛!”
“在河流下游开阔处,支起大锅,烧热水!将剪下的羊毛用温水仔细漂洗,去除油脂污垢,再摊在干净的竹席上晾晒! 务必洗得洁白松软!”
“第三队!”她对着那些最擅长纺线织布的妇人说道,“你们是核心!
“等清洗好的羊毛晒干,立刻接手!负责梳理、纺线、染色、织布! 纺车、织机都已检查备好,就设在向阳的工棚里!”
“第四队!”她最后看向那些针线活最出挑的妇人,“你们负责最后的裁剪、缝制!”
“按照早已量好的各人尺寸,用织好的羊毛布,缝制出厚实保暖的冬衣、冬裤、帽子和手套!尤其是老人、孩子和哨兵弟兄的,要格外加厚,针脚要密实!”
“都听明白了没有?!”
“明白!” 众妇人齐声应和,声音清脆有力,充满了干劲!
分工既定,众人立刻行动起来!
羊圈旁,一派繁忙景象。
李月娥亲自带队。
她手法老练,一手轻轻按住温顺的绵羊,另一手持着锋利的剪刀,贴着羊皮,“咔嚓咔嚓”地剪起来。
大片大片厚实、卷曲的羊毛应声落下,如同云朵般堆积起来。
其他妇人也两人一组,配合默契。
剪毛的专心致志;负责分拣的,则迅速将剪下的羊毛 按照颜色和粗细,仔细分门别类放好。
她们知道,不同品质的羊毛,将用于制作不同用途的衣物。
空气中弥漫着羊毛特有的膻味和青草气息。
不过一个上午,所需的羊毛便已采收、分拣完毕。
河流下游,热气腾腾。
第二队的妇人们 早已支起数口大锅,烧好了温水。
她们将分拣好的羊毛放入大木盆中,用温水仔细漂洗,轻轻揉搓,去除附着的油脂和尘土。
然后,将洗净的羊毛摊在溪边早已铺好的、干净的巨大竹席上晾晒。
秋日阳光正好,不过半日,羊毛便已晒得蓬松干爽,散发出洁净的气息。
随后,这些洁净的羊毛被送往工棚。
第三队的巧手妇人们 接手下一步。
她们使用特制的大木梳,仔细地将羊毛梳理顺直,去除其中残留的细小草梗杂质,使其纤维变得均匀、柔软,便于后续纺线。
工棚内,纺车嗡嗡,织机札札,奏响了一曲充满生活气息的劳作乐章。
谢玲儿的身影,在第三队和第四队的妇人中格外引人注目。
经过此前疫情中的无私付出和卓越领导,她在谷中妇人中威望极高,深受爱戴。
此刻,她并未指手画脚,而是亲自坐在一架纺车前,熟练地将梳理好的羊毛纺成均匀的毛线。
她的动作优美而稳定,纺出的线又匀又韧。
“玲儿姑娘,你这手艺可真俊!” 一位老妇人由衷地赞叹道。
“是啊,玲儿姑娘不仅心善,手也这么巧!” 旁边另一位妇人附和着,语气中充满了敬佩和亲近。
谢玲儿抬起头,擦擦额角的细汗,脸上露出温暖的笑容:“婶子们过奖了,咱们一起加把劲,早点让大伙穿上新冬衣才是正经。”
她的平和与勤勉,极大地鼓舞了周围的妇人。
大家有说有笑,手下却丝毫不慢。
纺好的毛线,有的直接使用其天然的米白、浅驼或深棕色,有的则根据需要进行染色,然后便上到织机上,织成一匹匹厚实耐磨的羊毛布。
第四队的妇人早已按捺不住。
羊毛布一织成,她们立刻按照早已熟记于心的尺寸,飞针走线,裁剪缝制。尤其是为老人、孩子和哨兵特制的冬衣,她们更是用了双层的布料,中间还絮上一些更柔软的短绒,确保保暖效果。
整个工棚内外,弥漫着羊毛的暖香和专注劳作的气息。
妇人们互相帮衬,交流技巧,年长的指导年轻的,手艺好的帮助生疏的,气氛融洽而高效。
这幅忙碌的画卷,并不仅限于妇人们。
一些下了岗哨的年轻士兵,主动前来帮忙搬运成捆的羊毛、布料;几位老人,则坐在工棚外阳光充足的地方,帮着做一些整理线头、检查质量的轻省活计;
就连孩子们,也兴奋地跑来跑去,帮着传递剪刀、线团,给忙碌的母亲、婶婶们递上一碗碗温水。
李月娥穿梭在各个工序之间,时而检查羊毛质量,时而指导纺线织布,时而叮嘱缝制要点,将整个生产流程安排得井井有条。
谢玲儿则更像是一根纽带,她用她的亲和力与威望,将大家紧紧凝聚在一起,让这场为生存和温暖而进行的集体劳作,充满了人情味和凝聚力。
夕阳西下,第一批厚实保暖的冬衣已然成型,整齐地叠放在一旁。
看着这一切,李月娥和谢玲儿相视一笑,眼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