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发井内,巨大的刀盘在液压驱动下缓缓旋转,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如同远古巨兽的心跳。周远站在操作室外的观察平台上,安全帽的带子在下颌勒出深深的印痕。他的目光穿透厚厚的观察窗,紧盯着刀盘上那几把特制的先行滚刀切入闪烁着幽蓝寒光的冻结壁。
“推力kN,扭矩4250kN·m,刀盘转速1.2rpm…”盾构司机沉稳地报出参数。冰冷的空气从冻结区逸散出来,与隧道内的潮湿混合,在钢铁表面凝结成细密的水珠。
“同步注浆压力0.35mpa,流量85%。”周远对着麦克风补充道,声音在密闭空间里显得格外清晰,“注意出渣温度传感器读数。”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冰冷的栏杆上敲击着,那是他集中精力时的习惯动作。
张明紧盯着监控屏幕上的实时温度场模型。冻结帷幕呈现出一个完美的、包裹着隧道轮廓的蓝色“蛋壳”。但随着刀盘的前进,这个蛋壳的前端开始出现细微的波动,尤其是在原生节理发育的区域。“周总,3号扇区温度有0.5c回升迹象,位于节理密集带。”
“预料之中。”周远没有回头,“机械掘进产生的摩擦热会局部影响冻结效果。通知冻结站,将3号扇区对应冷冻管组的冷媒流量提升15%,重点监控。”
推进至第5环,破碎带核心区域近在咫尺。空气中弥漫着混合了机油、湿冷岩石和冷冻液的特殊气味。周远坚持进入土舱前部检查。狭窄的空间里,他穿着厚重的防寒服,头灯的光柱扫过刚刚被刀盘切削下来的岩土混合物。冻结的花岗岩碎块像黑色的冰块,包裹着白色的冰晶,在灯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泽。他弯腰拾起一块,用手套抹去表面的泥浆,仔细观察断口处的冰胶结状态和岩石颗粒的分布。
“胶结良好,冰饱和度很高,无明显流水迹象。”周远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出,“但要注意,破碎带核心区岩体更松散,冰晶网络可能更脆弱。下一环开始,降低刀盘转速至0.8rpm,推进速度控制在30mm\/min。”
他用手掌感受着舱壁的震动:“这种细微的‘沙沙’感是正常的,表明刀具正在有效切削冻结岩体。但如果出现‘咔哒’或者沉闷的‘咚咚’声,立刻停止推进,那是岩体破碎或局部解冻的征兆。”这经验来自于无数次生死边缘的聆听,早已融入他的骨髓。
第8环拼装完成时,危机毫无预兆地降临。
“警报!警报!t3传感器温度骤升!2.8c\/min!”张明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监控屏幕上,代表3号扇区核心区域的一个传感器图标瞬间从蓝色跳成刺目的红色,温度曲线像失控的火箭般向上猛蹿。紧接着,相邻几个传感器也相继变红!
“停止推进!刀盘停转!启动冻结系统超驰模式!”周远的指令如同冰锥般锐利冷静,瞬间压倒了警报声。整个操作室的气氛凝固了。
“怎么回事?是冻结管漏了吗?”项目经理李成的声音有些发紧。
“不像。”周远紧盯着三维温度模型,那个红色的高温区域正在快速蔓延,“热源来自前方!是那条温泉脉的支脉!超前钻探没探到!”他立刻调出地质雷达的原始数据,放大某个模糊的反射区,“看这里!微弱的异常信号,当时被解释为噪音干扰了!”
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一条未被探明的、温度可能超过40c的地下热水支脉,正横亘在盾构机前方不足5米处!冻结帷幕在高温流体的冲击下,正在像春阳下的积雪般快速消融!
“启动液氮应急冻结系统!目标区域:破碎带核心区前方5米至10米范围!”周远的命令斩钉截铁。这是预案中的终极手段,代价高昂且操作风险极大。
液氮站瞬间发出巨大的轰鸣,-196c的低温液氮通过预先铺设好的辅助管道,被高压泵入专门设计的、环绕在盾构机前方的“应急冻结环”管路中。监控屏幕上,代表液氮注入的白色线条迅速覆盖了红色高温区。与此同时,主冻结系统的所有机组功率拉满,冷媒温度被强制降至-35c。
“周总,液氮注入压力接近安全阀值!”操作员的声音带着紧张。
“保持!计算热平衡!我需要知道液氮的冷量输入能否抵消热水热源和盾构余热!”周远语速极快,同时抓过纸笔开始演算。张明立刻打开电脑里的热力学模拟软件,手指在键盘上翻飞,输入最新的温度、流量、地层导热系数等实时数据。
会议室变成了临时指挥部。白板上写满了复杂的公式:
`q_in = m_hot * cp_hot * Δt_hot` (热水带入热量)
`q_out = (m_LN2 * Δh_vap) + (k_rock * A * Δt \/ L)` (液氮气化吸热 + 岩石传导散热)
周远在等号两边画上巨大的问号,眼神锐利如鹰。
“计算结果:理论冷量勉强持平,但存在5%的缺口!且液氮气化可能导致局部压力骤升!”张明报告的声音有些干涩。
“缺口用时间换空间!”周远当机立断,“盾构机保持原位,刀盘每隔15分钟以最低转速(0.2rpm)旋转30秒,防止刀盘被冻结或泥沙板结卡死!所有人员,准备应对可能的压力波动和地层扰动!”
时间在令人窒息的等待中一分一秒流逝。监控屏幕上的温度曲线像两条殊死搏斗的巨蟒,红色(高温)与白色(超低温)激烈地交织、拉锯。盾构机庞大的身躯在寂静中微微颤抖,那是液氮气化膨胀和地层冷缩应力在无声地较量。
周远像一尊雕塑般站在主屏幕前,额角那道旧伤疤在屏幕冷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清晰。没人知道,这道疤痕正是十年前一次类似的、对地质异常判断不足导致的塌方留给他的永恒印记。汗水浸湿了他的后背,但声音依旧平稳,通过广播系统安抚着每一个紧张的神经:
“各岗位坚守,监测频率提高到每分钟一次。冻结组,报告液氮储罐余量。”
“注浆组,检查应急速凝浆液储备和泵送管路。”
“土舱压力监控,任何微小波动立即报告!”
张明看着周远挺直的背影,忽然明白了“定海神针”的含义。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仔细核对每一组传入的数据。
经过漫长而煎熬的12小时,屏幕上,代表高温区域的红色终于开始退缩,被代表极寒的深蓝色缓缓压制、包裹。温度上升的速率被遏制,最终稳定在一个略高于原设计冻结温度(-15c),但远低于危险阈值(0c)的水平。
“热平衡初步建立!”张明的声音带着劫后余生的激动,“核心区温度稳定在-12c左右,扩散趋势停止!”
紧绷的弦终于略微松弛,操作室里响起压抑的欢呼。但周远的眉头并未舒展:“只是暂时压制。液氮不可持续,必须找到根源并封堵热源!”
他调出温泉支脉的推测路径图,结合最新的温度场分布,迅速圈定了几个可能的涌水通道位置。“准备进行‘精准帷幕注浆’。目标:在盾构机前方,热源通道的咽喉部位,打一道‘隔热坝’!”
工程地质、注浆、钻探专家迅速围拢。周远在白板上画出草图:
1. **精准钻孔**:利用盾构机中盾预留的径向注浆孔,向外钻设3个深度8米、角度精确控制的探孔\/注浆孔,直指热源通道的“颈部”。
2. **特种浆液**:采用“低温缓凝高强复合浆液”——以超细水泥浆为基础,掺入特殊的低温活性剂(保证在零下环境仍能缓慢水化),并复合高分子膨胀剂(利用低温下特殊的结晶膨胀效应)和硅粉(增强后期强度及抗热水侵蚀性)。
3. **分序注浆**:先注入低温化学浆液(水玻璃-氯化钙类,快速形成凝胶骨架),再注入复合水泥浆液填充加固,最后注入聚氨酯发泡浆液封堵微裂隙。注浆压力需严格控制,防止对已脆弱的冻结帷幕造成破坏。
“张明,计算每个孔的注浆量、压力曲线和浆液配比方案,考虑低温环境下的流变特性变化。给你一小时。”周远下达了近乎苛刻的任务。张明深吸一口气,抓起笔记本和计算器冲进了隔壁的技术室。
当第一根钻杆带着刺耳的旋转声穿透冻结壁,刺入前方未知的岩层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钻探参数实时显示在屏幕上:转速、推力、泥浆压力、返渣情况…
“钻至5.7米,推力突降!返渣温度升高至28c!”钻探班长大声报告。
“停钻!下套管护壁!准备注浆!”周远立刻下令。屏幕上清晰地显示,钻头打中了目标——温热水通道!
注浆作业在极寒与潜在高温的双重威胁下紧张进行。周远亲自守在注浆控制台前,根据压力表和流量计的每一个细微变化调整着参数。他戴着耳机,仔细倾听着注浆泵的脉动和地层深处传来的细微声响,仿佛在聆听大地的脉搏。
“压力上升过快,有劈裂风险…降低注浆速率20%…好,压力稳定了…”
“流量突然增大…地层有较大空隙…提高浆液稠度…加入纤维防冲散剂…”
他的指令精准而果断,每一次调整都建立在数十年的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
经过连续18个小时的奋战,三个关键位置的注浆作业相继完成。后续的取芯验证和温度监测显示,热源通道被有效封堵,冻结帷幕的温度开始稳步下降,重新向设计目标值靠拢。
当周远最终宣布“险情解除,冻结帷幕稳定,准备恢复推进”时,疲惫如潮水般涌来。他靠在冰冷的舱壁上,摘下眼镜,用力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安全帽下,花白的鬓角被汗水浸湿,贴在额角那道见证过无数风雨的疤痕旁。
“周总,您去休息会儿吧。”张明递上一杯热水,声音里充满了敬意。
周远摆摆手,目光重新投向那缓缓转动的刀盘,以及屏幕上代表安全通行的蓝色温度场。“还不到时候。破碎带的核心区,才刚刚开始。”他喝了一口水,声音带着沙哑,却依然坚定如铁,“告诉兄弟们,我们跨过了第一道鬼门关。但隧道,是一环一环掘出来的,容不得半分松懈。”
巨大的盾构机再次发出低沉的咆哮,刀盘重新切入那寒冰包裹的、危机四伏的地层深处。周远的身影,重新挺立在观察窗前,像一座永不疲倦的灯塔,指引着钢铁巨龙穿越深海之下的未知黑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