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走进教室时,早读课的铃声刚停。晨光透过窗户斜切进来,在黑板上投下一道浅金色的光带,他放下教案,指尖在讲台上敲了敲——那里还留着上节课的粉笔灰,是道没算完的二次函数题,抛物线的弧线歪歪扭扭,像个没睡醒的懒腰。
“上课。”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粉笔与黑板摩擦的“吱呀”声里,底下传来几声轻响:有人把啃了一半的包子塞进抽屉,有人慌忙把漫画书压在数学课本下,最后一排的男生周宇还趴在桌上,后脑勺的头发翘起来一撮,校服外套上沾着洗不掉的墨水印。
“周宇,起来回答问题。”林夏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男生猛地抬头,眼神发懵,嘴角还沾着点面包屑。全班哄堂大笑,他慌忙用袖子擦了擦嘴,站在原地手足无措。
“昨天讲的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你背一下。”林夏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括号,留出中间的空位。周宇挠了挠头,半天憋出一句:“好像是……x等于负b加减根号下b方减四ac,除以二a?”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个字几乎听不见。
“没错,就是这个。”林夏把公式完整写在括号里,用红粉笔标出“判别式b2-4ac”,“大家注意,判别式大于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等于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小于0时,没有实根。就像你们做题,思路对了才能算出结果,思路错了,再算也是白搭。”
他一边说,一边用余光瞥周宇。男生的腰杆悄悄挺直了些,手指在课本上跟着划公式,虽然还是有点漫不经心,但至少没再走神。林夏心里有数,周宇不是笨,就是不爱学——上次月考,他的选择题全对,填空题却错得一塌糊涂,明显是上课没听,只靠蒙答案。
课讲到一半,前排的女生苏晓突然举手,声音带着哭腔:“林老师,我还是分不清因式分解和配方法,昨天做练习题,一道题算了半小时都没对。”她的数学课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演算过程,有些地方被橡皮擦得发黑,还洇着几滴泪痕。
林夏走下讲台,弯腰看她的练习册。一道简单的因式分解题,她却用了配方法,步骤绕了一大圈,最后还算错了常数项。“别着急,我们一步步来。”他拿起铅笔,在题目旁边画了个小方框,“你看,x2+5x+6,找两个数,相加等于5,相乘等于6,是不是2和3?所以可以分解成(x+2)(x+3),比配方法简单多了。”
苏晓盯着方框里的数字,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我之前总想着配成完全平方,反而绕远了。”她赶紧拿出笔记本,把这个方法记下来,笔尖在纸上飞快滑动,眼睛里重新有了光。
下课铃响时,林夏刚讲完最后一道例题。他收拾教案时,周宇磨磨蹭蹭走过来,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头埋得很低:“老师,这是我昨天的作业,我……我重新写了一遍。”纸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却比上次工整了不少,错题旁边还用红笔写了订正思路,虽然有些地方还是错的,但至少态度变了。
“不错,进步很大。”林夏接过作业,在末尾画了个红色的五角星,“下次上课认真听,有不懂的随时问我,别再趴着睡觉了。”周宇抬起头,眼睛亮了一下,飞快地“嗯”了一声,转身跑回座位。
回到办公室,林夏刚坐下,同组的王老师就递过来一杯热茶:“刚看你在教室跟周宇说话,那孩子可是出了名的‘油盐不进’,之前换了三个老师都管不住他,你倒是有办法。”
“他就是缺人盯,其实脑子不笨。”林夏喝了口茶,翻开周宇的作业,在错题旁边写下详细的订正步骤,“上次我看他下课在操场打篮球,传球特别准,说明逻辑思维不差,就是没把心思用在学习上。”
正说着,办公室的门被推开,教导主任拿着一叠试卷走进来:“下个月要进行年级月考,林夏,你们班的数学成绩上次在年级垫底,这次可得加把劲。”林夏接过试卷,指尖捏着纸边,心里有点沉甸甸的——他接手这个班才两个月,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想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确实不容易。
中午午休时,林夏没回家,留在办公室批改作业。苏晓的作业写得格外认真,每道题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了步骤,最后还写了句“谢谢老师,我终于懂了”;周宇的作业虽然还有错,但比上次少了一半,错题旁边的订正思路也清晰了不少;只有班里的尖子生陈阳,作业全对,还在最后一道附加题旁边写了两种解法,字迹工整,步骤清晰。
林夏在陈阳的作业上写了句“解法很巧妙,下次课可以上台给大家讲一讲”,然后拿出周宇的作业,准备下午找他单独辅导。他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节奏,不能用同样的标准要求他们,就像解数学题,有时候需要换个思路,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下午第三节课是自习课,林夏把周宇叫到办公室。男生站在桌前,手捏着衣角,紧张得手心冒汗。“别紧张,我们一起看看这道题。”林夏拿出他的作业,指着一道错题,“你看,这道题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你用了顶点式,思路是对的,但计算的时候把-b\/2a算错了,这里应该是-3,不是3,所以顶点横坐标错了,后面的纵坐标也跟着错了。”
他一边说,一边在草稿纸上重新演算,周宇凑过来看,眉头渐渐皱起来:“原来是这样,我当时算的时候没注意符号,把负号漏了。”
“对,数学题最忌讳粗心,一个符号错了,整个结果都错了。”林夏把草稿纸推到他面前,“你再重新算一遍,这次仔细点,注意符号和小数点。”
周宇拿起笔,低头演算起来。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的脸上,他的眉头紧锁,嘴唇抿成一条线,认真的样子和平时判若两人。过了几分钟,他抬起头,把草稿纸递给林夏:“老师,这次对了吗?”
林夏看了一眼,顶点坐标算对了,步骤也很清晰。“没错,这次全对了!”他笑着拍了拍周宇的肩膀,“你看,只要认真算,你也能做对,下次做题别着急,慢慢算,注意细节。”
周宇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挠了挠头:“谢谢老师,我下次一定注意。”
自习课快结束时,林夏回到教室。他刚走进门,就看到全班同学都在埋头做题,没有说话的,也没有走神的。苏晓坐在前排,手里拿着笔,一边算一边小声念叨着公式;陈阳在帮旁边的同学讲题,耐心地指着课本上的知识点;周宇坐在最后一排,眉头紧锁,认真地演算着一道数学题,阳光照在他的脸上,给他的轮廓镀上了一层金边。
林夏站在门口,心里暖暖的。他知道,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需要一步一步来,需要耐心和坚持。但他相信,只要自己不放弃,学生们也不放弃,总有一天,他们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算出人生的“正确答案”。
晚上放学,林夏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刚走出校门,就看到周宇在门口等他。男生手里拿着一个篮球,看到他,跑过来:“老师,谢谢您今天辅导我,我以后会认真学数学的,争取下次月考考及格。”
“好,老师相信你。”林夏笑着说,“不过学习之余也要注意休息,别总打篮球,耽误了学习。”
“我知道,我会平衡好的。”周宇点点头,抱着篮球跑开了,跑了几步,又回头喊:“老师再见!”
林夏看着他的背影,心里充满了希望。他想起自己刚当老师的时候,也曾迷茫过,不知道该怎么教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不知道该怎么提高他们的成绩。但现在他明白了,教育就像解数学题,没有固定的公式,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找到最适合他们的“解法”,用耐心和关爱,引导他们一步步走向正确的方向。
回到家,林夏简单吃了点晚饭,就坐在书桌前准备明天的教案。他翻出学生们的作业,在苏晓的作业上写了句“继续加油,你越来越棒了”;在陈阳的作业上写了句“期待你下次课的讲解”;在周宇的作业上画了个大大的笑脸,旁边写了句“进步很大,继续努力”。
夜深了,窗外的路灯亮了起来,照在书桌上,给教案镀上了一层暖黄色的光。林夏揉了揉发酸的肩膀,想起明天还要给学生们讲新的知识点,想起周宇认真的眼神,苏晓恍然大悟的表情,陈阳自信的笑容,心里充满了干劲。他知道,教育之路漫长而艰辛,但只要看到学生们的进步,听到他们的一句“谢谢老师”,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第二天早上,林夏走进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一行字:“林老师,我们会努力学数学的!”字迹歪歪扭扭,却充满了诚意。他抬头看向学生们,他们都笑着看着他,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自信。
林夏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今天的课题——“二次函数的应用”。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黑板上,粉笔灰在光带里飞舞,像一个个小小的精灵。他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解题之路”也开始了,而他,会陪着学生们一起,一步一步,算出属于他们的“正确答案”,画出属于他们的“人生抛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