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章武八年(公元269年)春,永昌大典的余响犹在耳畔,南中政权气象一新。然旌旗招展、万民欢呼的背后,是决策层清醒的认知:立足南中绝不能困守南中。北疆压力与日俱增,东吴窥伺之心未泯,欲图长远必须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海洋。秦论来访伊始历经数载经营,楪榆港已初具规模,海盐之利渐丰,商路渐通。然欲真正驰骋南海与东吴、乃至更远邦国抗衡周旋,仅靠改造渔船、建造破浪级中型舰船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能够劈波斩浪、远航贸易、甚至必要时可载兵迎敌的大型海舶。打造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舟师,已成为南中政权突破地理封锁、寻求战略生机的迫切需求。这一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总揽后方、深谋远虑的卫将军诸葛瞻,以及坐镇东南海疆的宜都王刘琏、靖海水军都督陈舟肩上。
这一日,楪榆港东南麓,新辟的“靖海大舟械坊”内,人声鼎沸,炉火熊熊,一派前所未有的繁忙景象。与以往零敲碎打建造或改装船只不同,此次工程规模浩大,目标明确:依据去岁“乘风”号远航探索带回的扶南大舶图样,结合缴获的东吴小船特点,以及老船工的经验,设计并建造三艘堪称巨舰的楼船。此船设计长二十余丈,设楼三层,可载士卒二百,货帛千石,配以拍竿、弩窗,力求在规模与战力上,能与东吴巡海的中型楼船一较高下。
宜都王刘琏与靖海水军都督陈舟,几乎是常驻于船坞之旁。刘琏虽年少,然数月来深入实务,于舟楫之技已非吴下阿蒙,更兼身份尊贵,可有效协调各方资源。陈舟则是行家里手,对战舰的适航性、坚固性、战力配置要求极高。然而,工程伊始,便遇到了巨大的难题。
“王爷,陈都督,请看!” 满头大汗的将作大匠墨衡,指着刚刚立起、却已显现细微扭曲的巨木龙骨,面带忧色,“此龙骨需巨木为材,然我南中虽多良材,此等径围五尺、长十丈以上的巨杉极难寻觅!强行以多段木材榫接,纵以铁箍加固,恐难抗深海巨浪之摧撼!”
另一名负责帆索的工官也禀报:“三层楼船,帆索受力极大,现有麻绳、葛布,恐难胜任。且如此大船,需配以更精良的导向尾舵,而非简单侧桨,此技尤为欠缺。”
材料、技术,如同两道枷锁,紧紧束缚着巨舰的诞生。刘琏与陈舟面面相觑,眉宇间笼罩着浓重的阴云。
消息很快传到了永昌不韦城。卫将军诸葛瞻闻报,并未感到意外。他深知,跨越性的技术突破,绝非一蹴而就。他立即召见安南将军霍弋、秘书令郤正及新任大司农张质商议。
霍弋性急,闻言便道:“材料不足,便发民夫入哀牢深山,搜寻巨木!技不如人,便悬以重赏,招募巧匠!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
郤正则持重:“安南将军,巨木或可寻觅,然深山运木,耗费民力极巨,恐误农时。至于技艺,乃积累之功,悬赏恐难速成。是否可暂缓巨舰之造,先广造‘乘风’级快船,以数量取胜?”
张质则忧心经费:“殿下,卫将军,造此巨舰,耗费钱粮巨万,府库虽略有盈余,然北线军费、官吏俸禄、学宫开支皆仰赖于此,若倾力于舟舰,恐……”
诸葛瞻静听众人之言,目光沉静。他走到悬挂的南中及沿海舆图前,手指划过楪榆港,望向浩瀚的南海,缓声道:“诸位所虑,皆在情理。然,造船之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辈今日若因难而止,则永为海疆之客,而非海疆之主。东吴水师楼船纵横江海,岂是侥幸?彼能为之,我辈为何不能?”
他提出了一套综合性的解决方略,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着眼于根本与长远:
“材料之困,需多方筹措。其一,命牂柯、永昌郡守,确实需派遣精干吏员,深入哀牢、无量诸山,探寻巨木,但需有度,不得过度征发民力,可效仿先秦‘官山府海’之策,设‘材官’专司其职,以工代赈,妥善安置伐木民夫。其二,更为要紧者,需广开来源。可密令市舶司,借与扶南、林邑通商之机,不惜重金,求购其地所产的坚硬巨木乃至成品的大船龙骨!此虽价昂,然若能得一二,可解燃眉之急,更可观摩其材质工艺。其三,帆索之物,除继续搜罗境内优质麻葛外,可试探向西南夷部乃至通过海商,求购一种名为蕉麻的坚韧纤维,或探索以多层绸布刷桐油制帆的可能性。”
“技术之缺,需虚心学习,大胆尝试。其一,立即选派聪慧机敏的年轻工匠及通晓夷语的学子,随商队前往扶南、甚至冒险至交州东吴控制薄弱的港口,名为帮工、学习,实为偷师学艺,重点学习其船舶结构、帆索系法、尾舵制作。其二,在楪榆港设立‘舟楫格致所’,由刘琏王爷主理,陈舟都督及有经验的老船工、甚至招募来的异域船匠共聚一堂,将现有技术、外来图样、实际航行经验相结合,反复试验、改进。可先造一小型楼船模型,于洱海中试航,验证其稳性、速力,再放大建造,避免巨资毁于一旦。其三,奏请陛下,以朝廷名义,重赏确有突破的工匠,授以官爵,激发巧思。”
此策既务实又富有远见,将自主研制与对外学习、短期应急与长期积累相结合。刘谌闻奏,深以为然,下诏全力支持。诏书抵达楪榆,刘琏、陈舟精神大振,立即依策行事。
于是,一场围绕造大船的攻坚之战,在东南沿海全面展开。深山之中,经验丰富的樵夫在“材官”带领下,寻觅着合适的巨木,艰难地拖运出山。楪榆港内,市舶司的官吏在与扶南商人讨价还价,目光灼灼地审视着每一根可能作为龙骨的进口木材。海路上化装成学徒的年轻工匠,怀揣着使命,踏上了充满风险的“偷师”之旅。而“舟楫格致所”内,灯火常明,刘琏与陈舟亲自参与,与老师傅们争得面红耳赤,沙盘推演,图纸画了又改,改了又画。
然而进展绝非一帆风顺。首批深入哀牢山的伐木队遭遇瘴气,损失数人;重金购自林邑的一根所谓“铁木”,经水浸后竟开裂变形,方知受骗;派往交州的“学徒”,有一队因形迹可疑被东吴水师盘查,险些被捕,狼狈逃回。而“格致所”内的模型试验,更是失败连连,不是重心不稳侧翻,就是舵效不佳。
挫折与压力面前,朝中非议又起。光禄大夫谯周委婉上疏,言“求珍木于异域,效奇技于海外,耗资巨万,收效甚微,恐非善政”。甚至部分原荆州水师出身的老将,也认为陈舟好高骛远,不如脚踏实地多造快船。
面对质疑,诸葛瞻顶住压力,一方面劝慰刘谌,言“创制之初,必有坎坷”;另一方面密信刘琏、陈舟:“但求精进,勿计毁誉。所需钱粮物资,如期拨付。” 给予了前方最大的信任与支持。
转机发生在初夏。一位原东吴降人、精通船舶的吴地老匠师,因不满孙皓暴政,辗转投奔南中,被送至楪榆。此匠师带来了关键的东吴楼船水密隔舱技艺及更成熟的尾舵设计图样。同时派往扶南的“学徒”也成功返回,带回了当地运用杠杆原理操作大型帆索的宝贵经验。而“格致所”经过数十次失败,终于试制成功了稳定性与转向性俱佳的楼船模型!
刘琏、陈舟如获至宝,立即整合新技术,调整设计方案,果断废弃了有隐患的旧龙骨,采用结合水密隔仓技术的强化龙骨结构,并开始试制新型尾舵和帆索系统。建造工作重新步入正轨,且技术水准较之初时,已有质的飞跃。
是年秋,历经艰难,首艘大型楼船终于即将下水。此船被命名为“伏波”号,取“降伏波涛”之意。下水当日,楪榆港万众瞩目。卫将军诸葛瞻特奉北地王刘谌之命,自永昌赶来观礼。
在无数军民工匠的欢呼声中,巨大的“伏波”号沿着滑道,缓缓入水,船身稳稳定住,并未出现令人担忧的倾侧。陈舟亲自率精选水手登船,升起巨帆,操练新舵,但见“伏波”号在洱海之中转向灵活,破浪平稳,性能远超以往任何战舰!
诸葛瞻立于观礼台上,望着海中驰骋的巨舰身影,一向沉静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对身旁激动不已的刘琏、诸葛尚等人道:“今日‘伏波’入海,非一船之成,乃我朝扬帆远航之始也。自此,海疆虽阔,吾辈亦有舟楫可凭!”
然而,他话锋一转,目光投向东南方:“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伏波’成舰,瞒不过东吴耳目。彼水师强盛,岂会坐视?传令陈舟,加紧操练水师,熟悉新船性能。楪榆港及沿海要隘,需进一步加强戒备。海舶已乘风,然惊涛骇浪,恐在后头。”
果然,不久后,靖海水军巡哨船便在楪榆外海与东吴水师的大型巡逻船队不期而遇。吴军将领见汉军竟有如此楼船,显然大吃一惊,对峙良久,方缓缓退去,然其戒备与敌意,已昭然若揭。
“伏波”号的建成,标志着南中政权的海上力量迈上了新的台阶,但也意味着,他们即将以更强大的姿态,直面来自东吴的更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