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改委三楼的会议室里,空调风嗡嗡吹着,却吹不散满室的滞涩。林晓指尖捏着那份《市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纸张边缘被反复摩挲得发皱——文件首页“11月底完成征求意见”的标注旁,她用红笔圈了三个圈,每一圈都像一道坎,把进程困在了原地五个月。
“林处,刚跟市市场监管局的王处通了电话,还是老说法。”小李抱着笔记本电脑进来,脸上的沮丧藏都藏不住,“他们说企业信用数据一旦开放,后续监管责任没法界定,万一出了问题,谁都担不起这个责,坚决不同意把这部分纳入开放清单。”
林晓抬头,瞥见小李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市住建局觉得“公共建筑数据开放”会泄露工程隐私,市卫健委担心“医疗健康数据共享”违反隐私保护法,就连最该牵头的市大数据中心,也以“人手不足”为由,迟迟不推进合法性审查。
林晓私下联系过孙浩打听张处长的喜好,只可惜就连孙浩这个“百事通”都没能提供什么有用的信息。“林姐,新来的这个张主任,是从邻市大数据管理中心空降过来的,说是平调。但说实话,邻市不管是Gdp,还是综合实力,都在咱们之上,这哪是平调啊,怎么看都是降职。而且我找老爷子旁敲侧击地打听过,老爷子只跟我说让我别管,踏实工作。”
她深吸一口气,想起在省里参与省级数据立法研讨时的场景——那时各厅局虽也有分歧,但最后总能围绕“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大局”达成共识,可回到市里,部门间的考量却总绕不开“会不会多干活”“会不会担风险”,反倒把“立法为发展服务”的核心抛到了脑后。
“昨天我去司法局,李科长也把草案打回来了。”老谭端着一杯刚泡好的绿茶走进来,杯盖碰撞杯沿的声音格外清脆,“说咱们‘数据权属划分’那条,跟《数据安全法》的衔接还不够明确,让再补充上位法依据。按这节奏,一个个部门磨下来,没个一年半载,这办法根本出不来。”
林晓接过茶杯,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心里却凉了半截。她看向办公桌角落那份《全省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封面上“支持地市开展数据立法试点”的字样突然跳进眼里——郑处长临走前说的“政策落地要学会借势,把大方向变成小抓手”,此刻像一道光,突然照亮了思路。
“谭哥,常规路走不通,咱们就换条道。”林晓把茶杯放在桌上,眼神瞬间亮了,“省里现在把‘数据要素市场化’当头号任务抓,上个月副市长开会还拍着桌子说‘不能让立法拖了数字经济的后腿’——这就是咱们能借的‘势’!”
当天下午,林晓就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连晚饭都没吃,熬了两个通宵,整理出三份沉甸甸的材料。第一份是国家和省里的政策汇编,从《数据安全法》到省里最新的《数字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她用红笔把“支持市级先行先试”“明年年底前完成立法试点”等关键表述标得格外醒目;第二份是几个一线城市的已有的案例,她特意把“数据权属争议解决方案”“安全责任划分细则”单独拎出来,做成对比表格,一目了然;第三份则是她结合本市实际写的《紧急建议》,开篇就用数据说话:“目前我市因数据立法滞后,已有3个数字经济项目停滞,与省会城市的数字经济指数差距扩大5个百分点”,结尾直接建议“成立由市领导牵头的立法攻坚专班,限期推进”。
“这份建议不能走常规流程上报。”第二天一早,林晓拿着材料找到王副主任——这位老领导早年在省发改委待过,最懂“借势推动”的门道,“王主任,您看能不能帮忙递到副市长手里?只有市领导拍板,才能把这些部门的‘拖延症’治好。”
王副主任戴着老花镜,逐页翻看着材料,手指在“与省会城市差距扩大5个百分点”那行字上停了很久。“小林,你这材料写得有水平,既摆了问题,又给了方案,还正好踩住了省里的重点。”他合上材料,抬头看向林晓,“这样,我明天上午有个向副市长汇报产业项目的会,到时候把这份建议带上,就说是‘省发改委借调干部结合省里经验提的想法’,应该能引起重视。”
三天后的早上,林晓刚到办公室,王副主任的电话就打了过来,语气里满是欣喜:“小林,成了!副市长看完直接在建议上批了字,让市司法局和大数据中心牵头,发改委配合,成立立法攻坚专班,一个月内拿出解决方案,三个月内完成草案修改!”
挂了电话,林晓忍不住跟老谭和小李击了个掌。老谭看着她,笑着摇头:“你这丫头,还真把‘省里的势’借到市里来了!这下好了,有市领导压阵,看哪个部门还敢拖。”
专班第一次会议在市司法局的会议室召开。林晓走进会场时,明显感觉到气氛跟以往不同——以往总爱“挑刺”的部门代表,这次都坐得笔直,连之前总找借口缺席的市市场监管局王处,也主动起身跟她打招呼。市司法局的李科长更是直接把她拉到主位旁边:“林处,这次多亏了你那份建议,不然这立法还得卡着。你在省里参与过研讨,等会儿得多给我们提提专业意见。”
会议一开始,李科长就抛出了老问题:“关于‘数据安全责任’,草案里写的‘谁开放谁负责’,还是太笼统了,万一后续出了问题,到底是开放部门担责,还是使用部门担责?这里不明确,到时候还是会有争议。”
以往遇到这种质疑,林晓可能会忙着解释“条款的合理性”,但这次她早有准备。她从包里拿出h市的案例,推到李科长面前:“李科长,这个问题我在省里研讨时也遇到过。h市的做法是‘原则性规定+实施细则’,先在法规里明确‘开放方负主要责任,使用方负合规责任’的大方向,后续再由专班制定《数据安全管理细则》,细化责任划分——这样既符合上位法,又给咱们留了灵活调整的空间,您觉得可行吗?”
李科长翻着案例,眉头渐渐舒展开:“这个思路好,既解决了当前的合法性问题,又不用把话说死。”
这时,市大数据中心的张科长突然开口:“那数据开放范围呢?市场监管局担心企业信用信息泄露,咱们能不能参考S市的‘分级开放’模式?把数据分成‘完全开放’‘授权开放’‘限制开放’三类,企业信用信息可以归到‘授权开放’,需要用的单位得申请、签保密协议,这样风险就小多了。”
林晓立刻接话:“张科长这个建议特别好!我上周跟省发改委的陈博士沟通过,他说省里正鼓励地市搞‘分级开放试点’,要是咱们这么做,还能申请省里的试点资金支持,一举两得。”
“能申请省里的资金?”市财政局的代表眼睛一亮,原本事不关己的态度立刻变了,“那可得把这个思路写进方案里,到时候资金申请这块,我们局可以配合。”
有了“省里支持”“资金倾斜”这两个砝码,后续的讨论格外顺利。原本预计要开三次的协调会,一次就达成了共识,各部门不仅不再“挑刺”,还主动提出要派人参与草案修改。散会时,李科长拍着林晓的肩膀说:“林处,你这不仅带回来了省里的经验,还把‘合力’给咱们聚起来了,厉害!”
为了让立法进程更稳妥,林晓还每周跟省发改委的郑处长汇报一次进展。有次她提到“数据权属划分还是有点争议”,郑处长直接协调了省司法厅的专家,来市里做了一场专题指导。当省厅专家在会上说“我市的立法思路跟省里的规划高度契合,值得推广”时,在场的部门代表们彻底没了疑虑,修改草案的效率又快了不少。
三个月后,当修改后的《市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管理办法》草案正式提交到市人大审议时,老谭拿着文件,特意跑到林晓办公室:“小林,你这招‘借东风’真是绝了!要是按老办法,咱们现在还在跟部门磨嘴皮子呢。”
林晓看着文件上“市人大审议通过后即可实施”的标注,心里满是踏实。她笑着说:“其实不是我厉害,是咱们借对了‘势’——省里的政策是‘大势’,市领导的重视是‘推力’,兄弟城市的经验是‘借鉴’,把这些聚到一起,再难的骨头也能啃下来。”
首战告捷后,林晓又把“借势破局”的思路用到了其他工作上:推动省数字经济规划落实时,她借“省里年底要考核”的契机,督促各部门加快项目进度;优化产业布局时,她用“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升级案例”,说服市里调整了传统制造业的扶持政策;就连之前卡住的“数字经济指数”项目,也借着“省里要求各市每月报送指数数据”的机会,顺利解决了企业数据采集难题。
这天晚上,林晓加班整理工作台账,看着“公共数据立法进入审议”“三个省级数字经济项目落地”“数字经济指数完成校准”等一条条进展,嘴角忍不住上扬。窗外的城市灯火璀璨,她想起半年前在省发改委加班的夜晚,那时她还在学习“如何制定宏观规划”,而现在,她已经学会了“如何把规划落到实处”。
她知道,回归后的这场“借势破局”,只是个开始。这片她熟悉的战场,还有更多难题等着她去破解,但这一次,她不再迷茫,因为她清楚地知道,只要找对“势”、用对“力”,就能在看似无解的困局里,开辟出一条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