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将“标准化审批、阳光化运行”改革推向深水区,林晓便将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战场——未来产业的孵化与布局。
作为执掌汉东省经济发展“方向盘”的发改委主任,她深知经济大省的底蕴不能仅靠传统产业支撑,更要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抢占先机。汉东当前的经济增长虽稳,但在前沿领域的布局已显滞后,若不及时谋划,未来难免陷入“路径依赖”的困境。
“规则是发展的底线,而未来产业是发展的天花板。”在一次委务扩大会议上,林晓将两份文件并置桌上——一份是刚落地的《重大项目审批标准化手册》,另一份则是高技术产业处提交的《未来产业发展初步研判报告》。
这番话让在场的处室负责人陷入沉思。资源处处长老周忍不住开口:“林书记,未来产业风险高、周期长,投入大却未必能短期见效。现在各地都在抢传统产业升级的红利,我们把精力放在这上面,会不会显得好高骛远?”
“老周的顾虑很现实,但眼光要放长远。”林晓翻开研判报告,指尖划过一组组数据,“你们看,这份报告显示,全球未来产业格局正在形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低空经济这些领域,已经成为领先省市的‘必争之地’。”
她顿了顿,语气凝重:“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错过了一些新兴产业的风口;新世纪以来,在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我们也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这一次,不能再错失良机了。未来产业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汉东长远竞争力的‘必修课’。”
为了让研判更具针对性,林晓特意将在清河市推动产业升级时组建的“创新研究中心”模式复制到省级层面,联合省科技厅、高校科研团队,成立了省级未来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她要求团队用三个月时间,完成对全球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全面扫描,重点分析汉东的优势、短板和突破点。
三个月后,一份厚达200页的《汉东省未来产业发展战略研判报告》摆在了林晓的办公桌上。报告详细梳理了10个前沿领域的发展现状,明确指出汉东的核心优势在于“应用场景丰富”——作为制造业大省,全省有2.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智能制造、高端新材料有强烈需求;作为人口大省,医疗健康、智慧城市等民生领域的场景潜力巨大。
“这就是我们的底气。”林晓在党组会上展示着报告中的场景分布图,“未来产业的培育,不能盲目跟风、面面俱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要选择那些汉东有基础、有潜力、与国家战略契合度高的方向,集中资源重点突破。”
在她的主导下,省发改委牵头起草《汉东省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经过多轮征求意见、专家论证,最终确定了四大重点突破方向:
一是新一代人工智能,重点聚焦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应用,而非单纯追求技术研发,而是要让AI技术赋能传统产业;
二是前沿新材料,主攻高端装备和新能源领域所需的特种材料,破解“卡脖子”难题;
三是生物制造,侧重合成生物和先进医疗,依托省内医药产业基础,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四是低空经济,聚焦无人机物流和通航服务,利用汉东平原地形和交通枢纽优势,打造低空经济示范省。
“指导意见的核心,是改变过去的支持模式。”林晓在起草会上强调,“过去我们搞产业支持,多是‘选冠军’‘分蛋糕’——提前选定几家企业,给予补贴、土地等优惠,往往导致资源集中在少数企业,还容易滋生寻租空间。未来产业充满不确定性,谁是‘冠军’尚未可知,我们要做的是‘搭平台’‘给场景’‘优环境’,让真正有潜力的企业在公平竞争中成长起来。”
“我们不能再搞‘闭门造车’,要让研发资源流动起来。”在与汉东大学副校长、人工智能领域专家陈教授座谈时,林晓说道,“高校的科研成果不能只停留在论文里,要通过创新中心这个桥梁,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陈教授深表赞同:“林主任说得太对了。我们很多实验室的技术,就是因为没有对接上应用需求,才一直‘躺’在实验室里。如果能有这样的平台,既能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也能让我们的科研更有方向。”双方很快达成共识,汉东大学将牵头组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省发改委给予初期运营资金支持,并协调省内3家龙头制造企业参与共建。
“政府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为未来产业的‘试验场’和‘首用地’。”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林晓详细阐述这一思路,“我们要开放一批智慧城市、数字政府、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以‘揭榜挂帅’的方式,吸引国内外优秀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来汉东落地。”
在她的推动下,省政府梳理出首批20个重点应用场景。
“这些场景就是我们给未来产业的‘敲门砖’。”林晓在场景发布会上对参会企业代表说,“汉东有足够大的市场、足够丰富的场景,我们欢迎所有有实力的企业来这里测试技术、迭代产品、拓展市场。只要你的技术够硬、方案够优,就能在汉东找到发展的土壤。”
“创新必然伴随着风险,如果一上来就用条条框框把它捆死,就不会有真正的突破。”在与省市场监管局沟通时,林晓说道,“监管沙盒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精准监管’——我们要建立风险监测机制,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干预,但不能因为害怕风险就拒绝创新。”
省市场监管局局长表示:“林书记的思路很新颖,也很有必要。我们会配合发改委,尽快制定监管沙盒的实施细则,既要守住安全底线,也要为创新留足空间。”
同时,林晓还着力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未来产业的培育,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在与国内知名创投机构红杉资本的合伙人张总座谈时,林晓说,“汉东不仅有好的项目、好的场景,还有完善的金融支持政策。我们希望与贵机构合作,共同发掘和培育一批有潜力的未来产业企业。”
张总笑着回应:“林书记,我们一直关注汉东的发展。你们推出的‘给场景’策略,对我们投资的企业来说太有吸引力了。很多初创企业技术不错,但就是缺应用场景,汉东的做法正好解决了这个痛点。我们计划在汉东设立办事处,加大对本地未来产业项目的投资力度。”
为了吸引更多优质资源落地,林晓亲自带队,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展招商推介。在国内顶尖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中科智能研究院,她与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院士进行了深入交流。
王院士开门见山:“林书记,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找我们合作,开出的条件都很优厚——土地、资金、政策优惠,五花八门。说实话,我们不缺这些,我们更看重的是持续的技术需求和开放的应用生态。”
林晓点点头,拿出随身携带的《汉东省未来产业应用场景清单》:“王院士,我明白您的顾虑。汉东的优势不在于‘给钱给地’,而在于‘给机会’。您看,这是我们梳理的20个重点应用场景,涵盖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贵实验室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这些场景中都能找到用武之地。”
她翻到智能制造板块,继续说道:“汉东是制造业大省,仅汽车产业就有1000多家配套企业,很多企业都面临生产线升级、智能化改造的需求。贵实验室的工业AI算法,如果能在这些企业落地应用,不仅能帮助企业降本增效,还能让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不断迭代优化。我们愿意成为贵实验室最新技术的‘试验场’,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王院士拿起清单仔细翻阅,眼神渐渐亮了起来:“林书记,你这份清单很有诚意,也很有针对性。很多地方的合作都是‘空对空’,但汉东的场景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应用土壤,来推动技术产业化。”
林晓趁热打铁:“如果贵院愿意来汉东布局,我们可以提供三个支持:一是共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共享省内研发资源;二是优先开放应用场景,让贵院的技术率先在汉东落地;三是协调金融机构,为产业化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我们不求短期回报,只希望能与贵院一起,培育出有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王院士被林晓的真诚和专业打动,当场表示:“林书记,你的思路和诚意说服了我。我们愿意与汉东合作,计划在汉东设立面向智能制造的应用研发中心,把最新的技术带到汉东,也希望能在汉东培养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人才。”当天下午,双方就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标志着汉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迈出了关键一步。
在深圳考察低空经济企业时,林晓同样用“场景优势”打动了企业负责人。国内领先的无人机物流企业亿航智能的cEo刘总说:“林书记,低空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空域开放和应用场景。汉东作为交通枢纽,物流需求巨大,而且地形平坦,适合无人机物流运营。如果汉东能率先开放低空空域,我们非常愿意来汉东设立区域总部。”
“刘总,空域开放的问题我们已经在和军方、民航部门沟通,计划在汉东省东部片区划定低空经济示范区,率先试点无人机物流航线。”林晓回应道,“而且我们已经梳理了省内的物流场景——农村物流、应急物资运输、城市短途配送,这些都是无人机物流的绝佳应用场景。只要贵公司来汉东,我们可以协调相关部门,为你们开通‘绿色通道’,加快航线审批和项目落地。”
最终,亿航智能与汉东省签署协议,计划投资5亿元,在汉东建设无人机物流运营中心和研发基地,预计投产后年处理物流订单超1000万单。
消息传回汉东,各地市纷纷闻风而动。省会城市宁州市率先规划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拿出10平方公里土地,配套建设研发中心、孵化器、生活配套设施,吸引未来产业项目落地;靖海市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和前沿新材料领域,与省内高校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曾经与林晓在清河市共事过的孙浩、李哲、程力等人,也在各自岗位上积极行动——孙浩如今担任清河市发改委主任,推动清河市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承接省级试点任务;李哲在省科技厅负责产学研合作工作,全力协调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需求对接;程力则在省金融监管局,牵头制定未来产业金融支持细则,为项目落地提供资金保障。
“老大,当初在清河您就教我们,产业布局要着眼长远。现在看来,您的眼光太准了。”孙浩在汇报清河市低空经济产业园规划时说道,“我们按照您的思路,已经对接了3家无人机企业,他们都对清河的场景和政策很感兴趣。”
林晓欣慰地点头:“孙浩,未来产业的培育需要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清河有产业基础,也有创新氛围,要抓住这次机会,把低空经济做成特色产业。遇到什么困难,及时向省里汇报,我们一起解决。”
然而,质疑和压力也随之而来。在一次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有地市领导提出:“林书记,未来产业投入大、周期长,现在经济下行压力这么大,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更多资源投入到传统产业升级上?至少能看到短期效益,也能稳定就业。”
还有一些老同志私下劝林晓:“小林,你做事太急了。未来产业是个慢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现在搞这么大的动作,万一效果不好,会影响你的口碑啊。”
面对这些质疑,林晓始终保持清醒。“汉东现在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国前列,但传统产业占比过高,转型升级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我们现在不布局未来产业,几年后就会面临‘无产业可升级’的困境。”
她拿出一组数据:“根据测算,未来5年,四大重点未来产业将为汉东带来超5000亿元的投资规模,带动就业岗位超100万个,更重要的是,能让汉东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占据有利位置。”
她的汇报得到了省委书记和省长的充分肯定。省委书记说道:“林晓同志的思路很有远见,也很有担当。未来产业的布局,关系到汉东的长远发展,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为未来产业的培育创造良好环境。我们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也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把这件利在长远的事抓实抓好。”
得到省委省政府的明确支持后,汉东省未来产业的布局进入了快车道。省级未来产业创新中心陆续挂牌成立,应用场景“揭榜挂帅”活动顺利推进,一批国内外顶尖企业纷纷来汉东考察落户,科技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日益浓厚。
林晓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窗外鳞次栉比的写字楼和远处正在建设的未来产业先导区,心中充满了期待。她知道,未来产业的培育之路不会一帆风顺,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她更坚信,只要方向正确、脚步坚定,只要始终坚守“创新为魂、场景为基、环境为要”的理念,汉东一定能在未来产业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布局未来,筑基长远。林晓用她的远见和担当,为汉东省的高质量发展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蓝图。而这幅蓝图,正在一步步从构想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