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了共同认可的愿景、使命与核心价值观,如同为林谷这艘急速航行的船只安装了罗盘与锚锭。带着这份初步凝聚的共识,林凡再次召集核心层,要求大家基于新的价值标尺,对过去一段时间,尤其是近期暴露出的各类问题,进行新一轮的总结复盘。
会议的气氛与上次的剑拔弩张截然不同。当阿竹再次提及商路遇袭导致贸易受损时,她不再仅仅抱怨军枢院支援不力,而是首先检讨自身:“回顾此事,商舆司在风险评估上存在不足。我们过于依赖过往经验,对商路安全形势的急剧恶化预警滞后,未能及时向军枢院和安全院提供足够清晰的风险提示,也未提前与内政院沟通可能出现的贸易中断对物资储备的影响。这违背了‘协同共进’与‘敢为人先’的价值观,我们习惯于被动应对,而非主动预判和联动。”
铁叔听罢,粗犷的面容上也少了几分之前的固执,他接口道:“阿竹主事此言,也让老夫汗颜。军枢院接到零星遇袭报告时,确实未能足够重视,思维固守在城池防御和主力练兵上,对这类零敲碎打的骚扰缺乏有效应对策略,反应迟缓,导致事态扩大。这同样是未能做到‘协同共进’,未能‘敢为人先’地思考新的作战模式。只想着兵力不足,却没想如何用有限的兵力实现高效打击。”
周谨也反思道:“内政院在资源调度上,有时过于僵化,缺乏弹性。当多个部门同时提出紧急需求时,往往陷入左右为难,未能建立起一套基于共同目标和价值优先级的快速决策机制,影响了整体效率。这与‘协同共进’和‘精益求精’的要求,尚有差距。”
冲突明显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基于共同框架下的自我检讨和相互理解。然而,林凡敏锐地察觉到,大家的总结大多仍停留在对结果和表层原因的陈述上,缺乏对事件全过程、深层次原因以及未来如何避免的系统性剖析。
“诸位能有此反思,甚好。这说明我们的价值观开始内化。”林凡适时开口,将讨论引向更深一层,“但我们的总结,不能止步于‘我们哪里没做好’。我们需要一套更有效的方法,来真正从过往的经历中汲取智慧,避免重复犯错,并能主动发现潜在风险。这个方法,我称之为——‘复盘’。”
他在木板上写下了“复盘”二字,并画出了一个简单的循环图。
“复盘,不是简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更不是秋后算账。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学习过程。”林凡解释道,“其核心在于四个步骤: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规律。”
“首先,回顾目标。我们做任何事,最初期望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必须清晰还原。例如,我们当初建立快速反应小队和联合镖行的目标,是‘在兵力有限条件下,有效遏制商路袭击,恢复并保障商路基本畅通,并尝试将安全服务转化为可持续收入’。”
“其次,评估结果。现在实际情况如何?商路袭击频率是否下降?下降了多少?在哪些路段效果明显,哪些路段依旧薄弱?联合镖行的业务开展是否顺利?收入如何?客户反馈怎样?要与最初目标逐项对比,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接着,是最关键的 分析原因。” 林凡加重了语气,“这里,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区分两类问题:发现型问题和设定型问题。”
他详细阐述:
“发现型问题,是指那些已经发生、需要我们去解决和补救的。例如,‘快速反应小队在接到预警后,因道路泥泞未能及时赶到现场’,这就是一个发现型问题。我们需要分析,是预警信号传递太慢?是小队驻地选择不合理?是装备不适应复杂地形?还是队员的机动训练不足?”
“设定型问题,则更为关键和前瞻。它是指在事情发生前,基于我们的目标、资源和环境,我们应该设定什么样的策略、规则和标准,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问题的发生,或者更好地达成目标。例如,在组建快速反应小队之初,我们就应该设定:‘小队驻地必须选在交通枢纽,能快速辐射主要商道’、‘需建立一套不受天气影响的可靠通信系统’、‘队员需接受高强度山地、林地机动训练’、‘需明确不同风险等级下的出动标准和协作流程’。如果我们当初把这些‘设定’做得更完善,很多‘发现’的问题或许根本不会出现。”
林凡以近期一次成功的联合镖行护卫任务为例,带领大家进行了一次模拟复盘。他们回顾了任务目标(安全护送高价值货物抵达指定地点),评估了结果(成功抵达,无损失),然后深入分析成功的原因:不仅是镖行护卫队员训练有素,更在于事前设定了严格的行进路线风险评估、与快速反应小队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制定了应对不同规模匪徒的应急预案(这些都是成功的“设定”)。同时也发现了一个“发现型问题”:途中一处预设的补给点物资不足,暴露了后勤保障链条的薄弱环节。
“最后,总结规律。”林凡总结道,“将分析出的原因,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提炼成可以指导未来行动的规律、规范、流程或者检查表。比如,将成功的护卫流程标准化;将后勤补给点的检查和补给标准纳入日常管理规范;将针对不同类型匪徒的战术总结成册,用于训练。”
这套“复盘”方法论,让在场众人耳目一新。它不再是模糊的感性的检讨,而是一个清晰、理性、可操作的思考工具。
“复盘的最终目的,”林凡环视众人,目光深邃,“是为了‘谋定后动’。让我们未来的每一次决策、每一次行动,都能建立在过往的经验教训之上,变得更聪明,更有效。它要求我们不仅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甚至要经常停下来,看看我们走过的路,想想我们接下来该怎么走。”
他要求各部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仅要运用复盘的方法重新审视本次会议提及的问题,更要将其作为一项基本的工作方法,推广到各自管辖的领域,对重要的项目、关键的任务、甚至是失败的案例,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复盘。
“我们要让‘复盘’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融入我们林谷血脉的工作文化。唯有如此,我们‘格物致世’的愿景,‘精益求精’的价值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支撑我们走得更稳,更远。”
会议在一种充满思辨与求知欲的氛围中结束。众人带着新的思考工具和对“复盘”的初步理解离去。他们意识到,先生带来的,不仅仅是目标和信念,更有实现这些目标和信念的“船”和“桥”。这条由现代管理学理念铺就的道路,正引领着林谷这个新生的势力,走向更加系统化、专业化的未来。而深度的复盘,如同精准的解剖刀,开始剖开表象,触及肌理,为这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躯体,进行着一场至关重要的“见性”与“强身”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