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扒皮的阴谋被粉碎后,苏晚晴的便利店迎来了短暂的平静。然而,通过“危机预知”功能,她感受到另一种形式的不安正在酝酿——那是一种供应链层面的波动,遥远却致命。
不安在两周后成为现实。
周一清晨,苏晚晴照常联系合作农场下单,却接连收到令人震惊的回复:
“抱歉苏小姐,这批作物遭了虫害,无法供货了。” “我们的灌溉系统突然故障,正在紧急维修...” “运输车队出了意外,这批货可能要延迟...”
更糟糕的是,她最大的供应商——城郊有机农场的张磊打来紧急电话:“晚晴,出大事了!我们这边被查出土壤重金属超标,所有产品被勒令暂停销售!”
苏晚晴心里一沉:“怎么可能?我们一直严格检测...”
“是上游水源被污染了!”张磊声音沙哑,“附近新建的化工厂发生泄漏,整个区域的农场都受影响!”
这简直是灭顶之灾。苏晚晴的特色产品几乎全部依赖这些农场的原料,一旦断供,不仅无法满足现有订单,连日常经营都成问题。
她立即通过生态互联系统查看各农场情况,心情越发沉重——污染比想象的更严重,短期内根本不可能恢复供应。
“立即启动备用方案。”迟屿得知情况后果断建议,“我认识几个外省的有机农场,可以紧急调货。”
然而,远水难救近火。外地运输需要时间,而且成本高昂,将严重影响产品定价。更不用说,新供应商需要重新建立信任和磨合。
雪上加霜的是,断货的消息不知怎么泄露了出去。当天下午,店里就来了几个生面孔的“顾客”,看似随意地打听:
“听说你们要断货了?是不是产品质量真有问题啊?” “以后还能买到那个特效番茄吗?我家人可依赖这个了...”
苏晚晴强作镇定:“只是暂时的供应链调整,很快会恢复。”
但她心里明白,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多年的经营可能毁于一旦。
当晚,她进入心田空间,尝试用新解锁的“大地回春”功能净化作物,但污染范围太大,效果有限。喷泉的水流也变得微弱,似乎受到了外界负面能量的影响。
“叮!系统警告:能源不足!空间功能可能受限!”
这是前所未有的危机。没有原料,她就无法制作产品;没有产品,就无法获得温暖值;没有温暖值,空间功能就会衰退...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第二天,断货的现实开始显现。特色产品陆续售罄,货架渐渐空荡。老顾客们虽然表示理解,但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我老伴就认准你的安神茶,别的喝不惯啊!”一位老伯叹气。 “孩子的注意力问题刚有改善,这可怎么办...”一位母亲忧心忡忡。
苏晚晴心如刀割。这些产品不仅是商品,更承载着顾客的信任和依赖。
更令人不安的是,竞争对手开始趁机挖墙脚。几家健康食品店纷纷推出“类似”产品,打着“永不断货”的旗号,价格还更低廉。
通过情感地图,苏晚晴能感受到社区中的动摇和疑虑。就连最坚定的周奶奶都悄悄问她:“晚晴啊,要不要先歇业整顿?等货源稳定了再开?”
但苏晚晴知道,一旦关门,再想重振就难了。
就在她焦头烂额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了。
李小哲的母亲带来消息:社区里不少老人以前都种过地,虽然年纪大了,但阳台和院子里还种着些蔬菜草药。
“大家说好了,先把自家种的东西凑一凑,应应急!”她热情地说,“虽然量不多,但都是用心种的!”
苏晚晴感动得眼眶发热。很快,社区居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有的贡献自家种的果蔬,有的提供闲置土地,甚至有人提议将社区花园改造成临时种植基地。
“我们可以用伴生种植法,”一位老农模样的爷爷建议,“这样既能防虫害,又能提高产量。”
“我儿子是搞水培的,可以设计个简易系统!”另一位阿姨补充。
在众人的支持下,一个临时的社区互助供应链很快建立起来。虽然产量有限,但至少能维持基本供应。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凝聚着社区爱心的作物,虽然不如空间作物效果显着,却蕴含着特殊的情感能量。制作成产品后,温暖值的收获反而比平时更高!
“这就是社区的力量...”苏晚晴感慨万千。
然而,好景不长。新的问题很快出现——社区种植的作物品种有限,无法满足所有需求;而且随着天气转凉,产量也在下降。
就在苏晚晴为此发愁时,迟屿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通过商业伙伴找到了一家不受污染影响的高山农场,可以紧急供应部分原料。
“但价格比平时高30%,而且需要预付全款。”他谨慎地补充。
苏晚晴毫不犹豫:“订!先解决燃眉之急。”
资金顿时紧张起来。虽然近期生意不错,但之前的装修和安防升级已经消耗了大量积蓄,如今又要预付大笔货款,现金流几乎断裂。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时,她收到税务部门的通知:被随机抽中进行税务稽查!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又是有人在背后搞鬼。但程序必须走,苏晚晴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整理账目,配合检查。
压力之下,她病倒了。发烧,咳嗽,整个人昏昏沉沉。医生诊断是过度劳累加压力过大,建议卧床休息。
但苏晚晴怎能休息?店里不能没人,订单要处理,新货源要对接...
就在她强撑病体整理账目时,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进店里。
“听说某人不听话,生病了还工作?”迟屿提着保温盒,语气带着责备和心疼。
苏晚晴勉强笑笑:“没事,小感冒...”
话没说完,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了她。迟屿立即皱眉,不容分说地收起账本:“现在立刻休息,这是命令。”
他不仅接管了店务,还叫来了自己的助理和会计师帮忙处理税务问题。更让苏晚晴惊讶的是,他竟然通过视频会议,远程指挥着店里的运营。
“迟总以前可是商学院的高材生,”助理悄悄告诉她,“经营一家小店对他来说小菜一碟。”
在迟屿的打理下,店铺运转井井有条。新货源顺利到位,税务稽查也顺利通过,甚至连特色产品的生产都恢复了。
苏晚晴安心休养了三天,身体渐渐康复。通过共生连接,她能感受到迟屿处理事务时的专注和效率,也能感受到他偶尔流露的担忧和关怀。
第四天清晨,她终于回到店里。令人惊喜的是,不仅运营完全恢复正常,迟屿还优化了许多流程,引入了智能管理系统。
“这样你以后能轻松些。”他轻描淡写地说,眼下却有着淡淡的黑影。
苏晚晴感动不已:“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
迟屿微笑:“早日康复就是最好的感谢。”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场危机反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媒体报道了社区居民互助的故事,苏晚晴的便利店被誉为“社区精神的象征”,知名度大幅提升。
新顾客纷至沓来,不仅为了购买产品,更是为了支持这种社区互助模式。温暖值暴涨,系统连升三级,解锁了“社区共生”功能——可以更好地协调社区资源,实现共赢。
站在焕然一新的店里,苏晚晴感慨万千。每一次危机果然都藏着转机,只要不放弃希望,就能找到出路。
迟屿轻轻走到她身边:“经过这次,我发现你的经营模式很有韧性。有没有考虑过规模化发展?”
苏晚晴一怔:“规模化?”
“不是改变初心,而是复制模式。”迟屿眼中闪着光,“让更多的社区有这样的便利店,让更多的人受益。”
这个想法让苏晚晴心跳加速。曾几何时,她只求守住这家小店维持生计。如今,竟然有人相信她能做得更多,走得更远。
透过共生连接,她能感受到迟屿的真诚和期待。那不是商业投资的考量,而是一种真正的认同和支持。
“我会认真考虑。”她郑重承诺。
窗外,阳光正好。货架上重新摆满了产品,顾客络绎不绝,一切都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但苏晚晴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经过这次考验,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道路,也更加确信——真正的强大,来自于与他人的连接和互助。
而这段与迟屿的关系,也在共同应对危机中,变得更加深厚和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