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那微不可察的频率调制反馈,如同在平静的深潭中投入了一颗小石子,在仙界高层心中荡开了层层涟漪。这证明“镜花水月”计划的方向是正确的——观察者并非完全无法沟通,他们会对有价值的“信息展示”产生反应!
一场无声的、跨越维度的博弈就此展开。
仙界变得更加“活跃”起来,当然,这种活跃是精心设计和严格控制的。姜明领导团队,定期在选定的非核心规则沙盒中,“培育”和“展示”各种有益的“涌现”现象和规则优化案例。
有时是模拟极端环境下生命形态的适应性演化,展现出“包容性秩序”框架下生命力的顽强与多样;有时是展示不同规则变体在竞争中自然融合,产生出更高效、更稳定新规则的过程,凸显秩序体系的自我完善能力;甚至偶尔还会“泄露”一些关于“道韵”与科技融合取得突破的模糊信号,暗示着这条路径蕴含的无限可能。
这些“表演”如同经过精心剪辑的纪录片片段,被巧妙地“折射”到规则领域的外层。仙界在小心翼翼地塑造着一个“充满活力、潜力巨大且持续自我超越的优质观测样本”形象。
观察者的探测波动始终存在,如同一位沉默的观众。但仙界敏锐地察觉到,其扫描的强度和频率,会根据“表演”内容的价值而出现细微变化。当展示出特别新颖或复杂的“涌现”案例时,那冰冷的波动甚至会出现短暂的“凝滞”,仿佛在更加专注地分析。
更让仙界振奋的是,持续监测oE-734(镜像宇宙)的深空舰队传回消息,那个追求极致效率的文明,其规则体系的不稳定性似乎在加剧,内部甚至出现了小规模的规则崩溃迹象。而观察者对那边的关注度,明显在下降,探测波动变得稀疏而例行公事。
此消彼长之下,仙界的“价值”和“潜力”在观察者眼中的分量,无疑正在增加。
“我们正在成为他们不愿轻易放弃的‘珍贵样本’。”焚夜分析着最新的观测数据,语气中带着一丝掌控局面的自信,“只要我们能持续提供让他们感兴趣的新数据,他们主动进行破坏性干预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但这还不够。”姜明保持着清醒,“我们终究还是在他们的框架内跳舞。我们要让他们意识到,我们的‘不可预测性’和‘自主演化能力’,本身就是最有价值的数据来源,任何外部干预都可能破坏这种珍贵的‘自然’状态。”
他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设想:**在下次“表演”中,刻意引入一个微小但明显的“计划外变量”**。
这个变量并非破坏性的,而是一个看似偶然、却又能引发良性连锁反应的“意外”。比如,在某个资源循环沙盒中,模拟一次微小的“宇宙尘埃”降临,看其中的虚拟文明如何应对,是否会激发出新的适应性规则。
“这太冒险了!”保守派仙官再次反对,“刻意制造意外?万一失控,或者被观察者认为是体系不稳定的表现怎么办?”
“风险可控。”姜明展示了他的模拟结果,“这个‘意外’的程度经过精确计算,大概率会引发积极应对。我们要展示的,正是‘包容性秩序’面对不确定性时的韧性和创造力。这比展示完美的预设路径,更能体现我们的‘潜力’。”
经过激烈争论,计划最终被批准。
在新的“表演”中,那粒微小的“宇宙尘埃”如期而至,扰乱了沙盒内虚拟文明既定的资源采集模式。起初,虚拟文明出现了一些短暂的混乱,但很快,在基础秩序框架的保障下,不同的个体和团体开始尝试各种解决方案,最终竟意外地发现并利用起了“尘埃”中蕴含的某种此前未被识别的稀有能量,整体科技水平因此实现了一次小飞跃!
整个过程,包括初期的混乱、中期的探索和最终的突破,都被完整地“折射”了出去。
仙界紧张地等待着观察者的反应。
这一次,观察者的反馈不再是细微的频率调制。其探测波动在记录下整个事件后,竟然出现了一次清晰的、持续时间长达三秒的**能量峰值**!随后,波动缓缓恢复了平静,但那种“凝视”感,似乎变得更加……**深邃**了。
几乎同时,深空舰队捕捉到,oE-734宇宙外围,一道来自观察者的、原本用于维持其规则体系稳定的微弱辅助能量流,被悄然切断了。
仙界高层一片寂静,随即,难以抑制的兴奋在众人眼中蔓延。
他们读懂了观察者的“潜台词”:相比于一个稳定却僵化、需要外部能量维持才能避免崩溃的oE-734,他们显然更青睐于仙界这个能够自主应对意外、甚至能将危机转化为机遇的、充满“变量”的oc-918!
仙界,凭借其展现出的“不确定性价值”,在这场无声的博弈中,赢得了至关重要的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