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十五的话让老黄师傅脸色一沉,小黄师傅立刻挡在父亲面前:这是我们黄家祖传的手艺,你一个琉璃匠懂什么?
工十五还要争辩,被工十三一把拉住衣袖。
两位黄师傅见谅,工十三赔着笑脸打圆场,我这弟弟年轻气盛,对这窑炉之事确实外行。他也是着急想帮上忙,说话不知轻重...
就在这时,一直沉思的林兮瑶却眼前一亮,突然拍案道:我有想法了!她提笔在图纸上龙窑的中段位置画了个圈,我们何不既加烟囱,又加火膛?
老黄师傅捋着胡子凑过来:小姐此话怎讲?
您看,林兮瑶运笔如飞,在窑头设主火膛,用松木烧旺火;中段加个副火膛,改用焦炭稳火候。这样前后温差就不会太大。
您看,林兮瑶运笔如飞,在窑头设主火膛,用松木烧旺火;中段加个副火膛,改用焦炭稳火候。这样前后温差就不会太大。
老黄师傅突然皱眉:且慢!松木火旺但烧得快,焦炭虽持久却起火慢。这火候转换的当口,窑温岂不要跌?
小黄师傅也挠头道:是啊小姐,咱们烧窑最怕的就是火候不稳。这松木转焦炭的节骨眼上,万一温度掉下来...
林兮瑶不慌不忙,在图纸上画了个过渡带:两位师傅考虑得是。所以我们得在主副火膛之间,设个三丈长的混烧区。她蘸墨勾勒出细节,转换时先两头同时烧,等副火膛的焦炭烧透了,再慢慢撤主火膛的松木。
说着她又添了几笔:再在这过渡带加两个观火孔,随时查看火色。我听说老师傅们单看火焰颜色,就能辨出温差在五十度以内?
老黄师傅闻言大笑:小姐倒是懂行!他伸出满是老茧的手比划道:青焰八百,白焰千二,若是见到金红色...
那便是一千五百度以上了!小黄师傅抢着接话,眼睛亮晶晶的。
工十三突然插嘴:要不要在过渡带也加个备用火膛?万一温度不稳...
不妥。老黄师傅摇头,火膛太多反而乱气。倒不如...他拿过笔,在过渡带画了道斜槽,加个这回龙道,让热气多盘旋会儿。
林兮瑶拍手叫绝:妙啊!这样热气走得慢,温度就更稳了!
林兮瑶继续画道,烟囱也要改良。主烟囱拔高两丈,再在窑身两侧开三个小烟囱,每个都装上闸板。她抬头看向老黄师傅,您老经验丰富,觉得这样控温可行否?
老黄师傅盯着图纸,浑浊的眼睛渐渐发亮:倒是个法子...不过闸板得用耐火泥做,普通木板三烧就垮。
师傅说得极是!林兮瑶欣然记下,还有窑壁,我想做三层。内壁用石英砂混高岭土,耐烧;中间夹层...她顿了顿,看向小黄师傅,您觉得用炭末掺草木灰如何?
小黄师傅搓着手:炭末是好,但容易压实。不如再加些稻壳灰,松散透气!
绝妙!林兮瑶击掌赞叹,外层就用厚黏土砖,既挡风又保温。
黄老师傅忍不住插话:那鼓风呢?龙窑抽力虽强,关键时刻怕是不够劲。
问得好!林兮瑶在火膛旁画了个风箱,我想在主火膛加个脚踏风箱。风箱杆上刻十道刻度,再记下每次的进风量,下次就能照着重来。
风箱?老黄师傅眉头紧锁,粗糙的手指在图纸上点了点,小姐有所不知,这脚踏风箱要壮劳力一刻不停地踩,烧一窑下来怕是要累瘫三五个汉子。
小黄师傅也附和道:是啊,咱们乡下烧窑,最缺的就是壮劳力。农忙时节,哪找这么多人来踩风箱?
林兮瑶闻言,脑海中闪过王小舅那架改良水车。若是能借来带动风箱,倒是省力,可眼下王小舅正忙着改良水车,根本抽不开身。
她转念一想,忽然笑了:两位师傅多虑了。只要有钱,还怕顾不到劳动力?
老黄师傅和小黄师傅面面相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