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仙园——原名“芳菲园”。
为前朝富商私邸,因战乱荒废数十载,残垣断壁间唯余古柏数株。李县令到任后,见其地僻静开阔,遂捐俸禄修整,依地势划分为东西两苑。
东苑慈幼居,专为收容无依的孤儿与孤苦老人而设,不仅提供衣食、医药,更设简易学堂。此处学堂不学四书五经,男孩教一些“百工技艺”,女孩学一些“四艺九工”,均以谋生立身为本。李县令更命人栽种桃李,寓意幼有所育,老有所依。每逢年节,乡绅富户皆携米粮布匹至此施赠,渐成风俗,百姓感念,称之为善春堂。
西苑留仙台,原为旧园赏景高台,据说李县令夫人擅丹青,常于此设画案。后因她怜惜民间才女埋没,每年举办洛仙宴,邀女子以诗画竞艺,胜者得赠绣绷笔墨。此宴别出心裁,不仅女子可展才学,更设一席——赴宴者皆可捐金赠物,所筹钱款尽数用于慈幼居的衣食药石。因此,洛仙宴渐成风尚,不仅才女争相赴会,连男子亦以能捐资为荣,视作雅事。渐渐的,“洛仙宴”便不限男女,只限学识、品行。
此宴因风格清雅,被文人称为小兰亭,西苑亦得名洛仙园。
一园分济世与风雅,非独善其身,更开民智。
洛仙园外
林兮瑶她们已经特意提早半个时辰出发,但抵达时,园外早已车马喧阗,笑语盈耳。
胡素素便是早早候在园门处的其中一位。这是她今年第一次跟随兄长参加洛仙宴——作为胡家的二女儿,原本是轮不到她出席的。上有精通琴棋书画的长姐胡玥,下有娇俏可人的小妹胡莹得父母偏爱,但谁叫她偶然发现了那首的佳作呢?这首诗不仅让她大哥在学堂扬眉吐气,更让胡素素在父母面前得了脸。这不,她刚向兄长提出想同往,对方便爽快应允了。
她亦步亦趋地跟着兄长,将手中锦盒交给迎客的侍女,正要踏入园门时——
园内的喧闹声忽然小了下去,仿佛有人凭空抽走了所有声响。
胡素素好奇回首,只见青石径上并肩行来两人。
男子一袭淡紫锦袍,衣袂间暗绣的云纹在晨光中若隐若现,广袖随步轻扬时,带起一阵清冽的松香。他腰间悬着的青玉禁步纹丝不动,偏那束发的银丝缎带总不安分地掠过肩头,衬得整个人如远山薄雾般清逸出尘。
少女的淡紫烟罗裙则似拢了满袖朝霞,银线勾勒的流云纹随着她的步伐盈盈浮动,裙摆绽开时宛如水波荡漾。她发间一支累丝蝴蝶簪轻颤,蝶翼上的珍珠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光点,每一步都像要踏云而去。
他们并肩而行时,连廊下的风铃都安静了下来。胡素素怔怔望着,突然就明白了那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原来这世间真有人,能让流云甘愿化作其衣,令百花羞见其颜。
如果一定要有什么能配得上二字,她想,定是面前这两位踏着晨光而来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