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祖母周氏经历得多,心思更沉稳些,她轻轻拍了拍儿媳的手,示意她稍安勿躁,面上带着得体的微笑对花媒婆说:“花妈妈费心了,这张家姑娘听着确实是个好的。只是你不知道,他三叔对家里的侄儿侄女们,都是当亲身骨肉一样看待,极为上心。如今他三叔也还没回来,这婚姻大事,总得知会他三叔一声,我们才好往下相看。总不能让他三叔觉得,我们趁他不在,就急着把孩子们的终身定了,那就不美了。”
花媒婆是何等精明人物,一听这话,立刻明白了周氏的意思——这是要等家里的顶梁柱、新科举人林文德回来拿大主意呢。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花媒婆连连点头,“举人老爷的意见最是要紧。我今日来,也就是先给府上通个气,让老夫人、太太心里有个数。这好姻缘啊,就像那顶好的缎子,得早早相看,慢慢挑拣不是?”
又闲话了一阵,花媒婆才心满意足地揣着王氏塞的谢礼,扭着身子走了。
送走了花媒婆,王氏还有些按捺不住的兴奋,对周氏道:“娘,那张家的家底可是镇上数得着的厚实……”
周氏打断她,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老大媳妇,我知道你高兴。但文德如今是举人,咱们家如今更要谨言慎行,步步稳妥。辉儿的亲事,不急在这一时。这可是我们家的长孙媳妇,将来要撑起门面的,不能只看眼前这点家底就定了终身。这张家的姑娘究竟品性如何,我们不妨慢慢打听着,看有没有更知根知底的。若真是个贤良聪慧的好姑娘,到时再议也不迟,那才是极好的。”
大伯母王氏听了婆母这番话,如同被点醒,连连点头称是。
这边婆媳俩关于长孙亲事的商议还未完全落下,门外又传来一阵热闹的寒暄声。不多时,竟是青山镇另一位有名的官媒——刘媒婆,由村里相熟的妇人引着,满脸堆笑地走了进来。人未至,声先到,开口又是一串滚瓜烂熟的吉利话:
“哎哟我的老夫人,大太太!给府上道喜了!贵府真是双喜临门,文曲星照耀,这福气都快溢出门槛了!我这一路走来,可是听说了,镇上有头有脸的人家,都惦记着府上的好儿郎呢!”
看来,林家这门新晋的“举人亲眷”,已然成了媒人眼中炙手可热的香饽饽。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这刘媒婆与花媒婆风格迥异,穿戴更显稳重,言谈间带着几分官媒的底气。她先是朝着周氏和王氏规规矩矩地行了礼,这才笑着开口,话语不似花媒婆那般夸张,却更显分量:
“老夫人,大太太安好。冒昧来访,实在是受人所托,忠人之事。镇上的宋典史家,您二位是知道的,最是重礼守法的人家。宋家有位嫡出的三小姐,年方十五,自幼跟着兄长开蒙识字,性子贞静,女红中馈更是样样出色。宋夫人听闻府上公子们个个品貌端正,特托我前来,问问府上大公子的亲事可有了眉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