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区报社的记者姓郑,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姑娘,齐耳短发,眼神清亮,透着股干练劲儿。她见到林晚星,丝毫没有因为对方年轻貌美而又有着“英雄家属”、“团长夫人”的光环而有所拘束或偏见,反而落落大方地伸出手:“晚星同志你好,我是军区报社的郑晓芸,早就听说您的事迹了,这次冒昧来访,是想给您做个专访。”
林晚星有些意外,但还是客气地将人请进屋里。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窗台上的绿植生机勃勃,空气中还隐约飘着一丝淡淡的、令人心旷神怡的药草清香,混合着烤饼干的甜香——她刚给安安做了点磨牙的小零食。
郑记者显然做足了功课,她没有一上来就问那些浮于表面的荣誉和功劳,而是从林晚星日常的生活和对中医药的爱好切入,聊她如何利用所学帮助大院里的军属,聊她参加培训班的初衷和收获,聊她未来的一些“小想法”。
林晚星本就不是爱出风头的性子,但谈到自己热爱和擅长的事情,眼神便不由自主地亮了起来,语气也轻快了许多。她侃侃而谈,没有夸大其词,只平实地讲述自己如何用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帮助邻居们缓解病痛,言语间充满了对传统医学的自信和对帮助他人的满足。
她还拿出自己整理的一些食疗小方子和保健操图解给郑记者看,条理清晰,简单易懂。
郑记者听得连连点头,笔在本子上飞快地记录着,不时提出一些专业而深入的问题,显示出极高的职业素养。
“晚星同志,您觉得,像您这样利用传统医学知识和技能服务基层的模式,有没有可能推广开来?尤其是在一些医疗资源更匮乏的偏远地区?”郑记者最后问道,目光中带着期待。
林晚星认真思考了一下,回答道:“我觉得很有潜力。中医很多方法简便验廉,不需要昂贵的设备,非常适合基层。关键是要有人愿意学、愿意做,并且能保证安全有效。如果能有一套规范的培训和指导体系,相信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军属,或者农村的赤脚医生,都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番话说到了郑记者的心坎里,她合上笔记本,由衷地说:“谢谢您,晚星同志。您的想法和实践真的给了我很大启发。这篇报道,我一定会好好写!”
送走郑记者,林晚星并没太把这事放在心上,继续过着带娃、钻研医术、帮助邻里的充实日子。
然而,几天后,《军区日报》第二版的一个醒目位置,刊登了郑晓芸撰写的长篇通讯——《从英雄家属到“小林医生”:一位军属的杏林情与报国心》。
文章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林晚星如何从照顾小家开始,自发学习中医药知识,无私帮助大院军属,再到抓住机会参加培训、精进技艺,最终获得官方认可的过程。文章重点突出了她“服务基层、造福群众”的初心和实践,将她学习传统医学、热心助人的行为,与“拥军优属”、“发挥余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时代主题巧妙地结合起来,写得既真实感人,又具有积极的宣传导向性。
文章一经刊出,立刻在军区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原来,“小林医生”不只是有点偏方,而是经过了正规培训、有真才实学的!她还是立过大功的英雄家属!人美心善,技术还好!这下,林晚星的名声彻底传开了。
以前或许只是在大院里出名,现在几乎是整个军区系统都知道陆团长有个了不起的爱人。来自其他大院、甚至更远部队驻地的咨询和求助电话,开始零星地打到卫生所和张军医这里,都是指名道姓想请教“小林医生”的。
张军医乐得合不拢嘴,一方面为自己这“半个徒弟”感到骄傲,另一方面也确实减轻了他的工作压力——很多常见的慢性病和调理问题,林晚星处理得比他还细致周到。
赵政委拿着报纸,特意来到陆震霆的办公室,笑着点了点报纸:“震霆啊,你可是给我们军区培养了个宝贝疙瘩啊!晚星同志这事迹,上面都很重视,说是军民融合、基层医疗建设的典型!好啊!”
陆震霆看着报纸上妻子沉静秀美的照片和那些饱含赞誉的文字,嘴角微微上扬,心里比喝了蜜还甜,面上却依旧沉稳:“都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我也没做什么。”
“你小子,就偷着乐吧!”赵政委哈哈大笑。
当然,也有人心里更不是滋味了。孙姨看到报纸后,好几天没出门,据说在家摔碎了一个茶杯。但如今大势所趋,再也没人附和她那些酸言酸语了。
林晚星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但也更加充实。她开始系统地整理自己从空间古籍和实践中得来的知识,结合培训班所学,编写一本更加通俗易懂、适合家庭使用的《常见病家庭调理与药膳手册》,打算以后有机会可以印发给有需要的军属和群众。
她还主动找到张军医和培训班老师陈老、刘副主任,请教更多疑难杂症的处理方法,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专业知识。她的进步速度让几位老师都惊叹不已,直呼她是学医的好苗子。
这天,林晚星正在卫生所帮忙给一位老人做艾灸,张军医接了个电话,嗯啊了几句后,脸色变得有些凝重。
挂了电话,他叹了口气,对林晚星说:“晚星啊,刚是隔壁小河村大队长打来的电话。村里好几个孩子发了高烧,呕吐腹泻,赤脚医生看了两天,效果不好,情况有点严重。他们想请咱们这边去看看,但总院的医生下去巡诊了,一时半会儿赶不过去…你看…”
小河村是军区附近的帮扶村,情况比较困难。
林晚星一听,立刻放下手中的艾条:“张军医,我去吧。”
“你?”张军医有些犹豫,“情况不明,万一是传染病…”
“我学过防护,也处理过类似的病例。”林晚星眼神坚定,“带上药箱,我先去看看情况,至少能先做点紧急处理,稳定一下。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们受罪。”
张军医看着她清澈而自信的眼神,想起她之前出色的表现,一咬牙:“行!我跟你一起去!还有个卫生员小刘,我们也叫上!”
事不宜迟,三人立刻背上药箱,坐上部队派的吉普车,赶往小河村。
一路上,景象逐渐荒凉。小河村土地贫瘠,村民日子过得紧巴巴,卫生条件也差。
到了村里,大队长早已焦急地等在村口。来到生病的孩子家,眼前的景象让人揪心。几个孩子小脸烧得通红,嘴唇干裂,萎靡不振地躺在炕上,不时呕吐腹泻,家长急得直掉眼泪。
林晚星立刻上前,冷静地检查孩子们的情况,测体温、看舌苔、摸脉搏,又仔细询问了发病经过和饮食情况。
“像是急性的肠胃炎,可能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伴有脱水和高热。”林晚星迅速做出判断,“得立刻补液降温,控制感染!”
她打开药箱,利落地配好生理盐水和退烧药,给症状最重的孩子进行静脉补液——这在培训班实践考核时她拿过满分。动作沉稳,一针见血,连旁边的张军医都暗自点头。
然后她又用自己带来的草药,配上西药,熬制了清热止泻的汤药,给症状稍轻的孩子服用。
同时,她叮嘱村民立刻烧开水,注意餐具消毒,隔离病人,并将一些预防的药草分发给健康的孩子饮用。
忙碌了大半天,孩子们的体温终于逐渐降了下来,呕吐腹泻的次数也明显减少,情况稳定了。
村民们感激涕零,拉着林晚星的手不停道谢:“谢谢解放军医生!谢谢小林医生!你们真是救命的菩萨啊!”
回程的路上,张军医看着疲惫却眼神明亮的林晚星,感慨道:“晚星啊,今天多亏你了。你这技术,待在大院卫生所,真是有点屈才了。”
林晚星看着车窗外飞驰而过的、依然贫瘠的土地,和那些面带愁苦的村民,心中触动很大。
“张军医,”她忽然开口,语气认真,“您说…我们能不能组织一个小医疗队,定期下乡来帮帮他们?哪怕只是看看常见病,普及点卫生知识也好。”
张军医愣了一下,沉吟道:“想法是好的…但是,这需要经费、药品、还有上面的批准…而且光靠我们几个人,力量也太有限了。”
林晚星沉默了。她知道这很难,但一颗种子已经在她心里种下。
晚上,她把下乡的经历和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陆震霆。
陆震霆听完,没有立刻回答,只是轻轻拥着她,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和遥远的、零星灯火的山村。
“你想做的,是大事,也是难事。”他低沉的声音响起,“但只要是好事,再难,也值得做。我来想办法。”
几天后,郑晓芸记者再次来访,这次还带来了报社的一位领导。他们听说了林晚星下乡义诊的事,非常感兴趣,想做一个后续跟踪报道。
而更让林晚星惊喜的是,陆震霆告诉她,赵政委和军区卫生处对她的提议很重视,正在研究一个“军区医疗志愿服务队”的试点方案,计划挑选一批像她这样有技术、有热情的优秀卫生员,在闲暇时间,由部队提供部分支持和保障,定期到附近的帮扶村进行巡回医疗!
虽然规模不会很大,面临困难也很多,但这无疑是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林晚星的心,因为这份认可和即将到来的新挑战而火热起来。
她的舞台,不再仅仅局限于大院那一方天地。一条更加广阔、更能实现她价值、也更能帮助更多人的道路,正在她脚下缓缓铺开。
新的征程,即将开始。而她的故事,也必将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