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时,林晚星已经站在影视基地的仿古街区内,手里拿着被翻得起皱的剧本。青石板路还带着夜露的湿气,远处道具组正在布置拍摄场景,金属支架碰撞的声音在清晨格外清脆。
“林主厨,导演请您过去试妆。”场务小跑着过来,语气恭敬中带着好奇。
化妆间里,镜子前的林晚星任由化妆师在她脸上描画。这是她第一次正式接触表演,虽然只是部美食题材的网剧,但作为女主角的压力并不小。
“放松些。”陆时衍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今天穿了件深灰色西装,与片场的休闲氛围格格不入,却又意外地和谐。
林晚星从镜子里看他:“你怎么来了?”
“投资方例行探班。”他走近,目光落在她面前的剧本上,“听说张导要求很严格。”
这话说得轻描淡写,但林晚星知道,他能在这个时间出现在这里,绝不是巧合。
化妆完毕,她走到片场中央。导演张正业正在给工作人员讲戏,见到她,严肃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
“来得正好。”张导递给她一套厨师服,“先试拍切菜的特写镜头。”
这不是普通的厨师服,而是精心设计过的戏服——面料挺括,剪裁利落,既符合专业要求,又不失美感。林晚星换上衣服,站在道具厨房前,手指轻轻抚过刀架上的各式厨刀。
“《味觉记忆》第三场一镜一次,打板!”
场记板清脆一响,林晚星拿起最常用的中式菜刀。镜头推近,对准她的双手。
刀起刀落,砧板上的萝卜瞬间变成均匀的薄片。她的动作行云流水,每一个细节都精准到位。
“卡!”张导从监视器后抬头,“技术完美,但是...”
他走到林晚星身边,指着刚才拍摄的画面:“你看,你的动作太标准了,标准得不像在做饭,像在表演杂技。观众想看的不是技术展示,而是情感。”
林晚星微微蹙眉。这是她从未想过的问题——在她看来,追求极致的技术就是对美食最大的尊重。
“再来一次。这次,想象你是在为自己最重要的人做饭。”
第二次拍摄,她试着放慢节奏,却在特写镜头下显得刻意而不自然。
“卡!太慢了,像是在做慢动作演示。”
片场的气氛渐渐凝重。原本对这位“厨神”充满期待的工作人员,开始交换意味深长的眼神。
午休时,林晚星独自坐在休息区,面前摆着几乎没动的盒饭。剧本摊在膝上,她用笔在“情感流露”四个字下面重重画了一道线。
“遇到难题了?”
她抬头,看见张导端着两杯茶走过来。
“我一直以为,把菜做好就足够了。”
张导在她对面坐下:“做菜和演戏本质上是一样的——技术是骨架,情感才是灵魂。”
他抿了口茶,继续道:“我看过你的访谈。你说做菜要懂得取舍,表演也是。不是把所有技巧都展示出来,而是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表达情感。”
这番话让林晚星若有所思。她想起在“归真”餐厅,那些让客人热泪盈眶的菜品,往往不是最复杂的,而是最能唤起记忆和情感的。
下午的拍摄安排在一条仿古街道。这场戏要求林晚星饰演的角色在街边小摊为路人制作小吃,同时还要完成大段独白。
开拍前,她走到道具摊车前,仔细检查每一个调料罐的位置,亲手调整灶台的火力,就像在经营自己的餐厅一样认真。
“《味觉记忆》第七场一镜一次,打板!”
镜头开始跟随她的动作。这次,她没有刻意展示刀工,而是让切菜的动作融入整个烹饪流程中。当台词进行到回忆母亲教自己做菜的情节时,她手中的动作自然而然地慢了下来。
“...那时候我才明白,妈妈做的每一道菜里,都藏着说不出口的爱。”
说这句台词时,她正往锅里淋入酱汁。蒸汽氤氲中,她的眼神柔软而悠远,仿佛真的透过时空看到了某个重要的人。
“卡!很好!”张导难得地露出笑容,“这条过了!”
片场响起轻微的掌声。几个原本对她持怀疑态度的工作人员,眼神里多了几分认可。
收工时,夕阳将片场染成金色。林晚星在卸妆时接到陆时衍的电话。
“听说你今天克服了一个大难题。”
她对着镜子笑了笑:“只是找到了另一种调味的方式。”
卸完妆,她却没有立即离开,而是留在空无一人的片场,重新站到道具厨房前。没有镜头,没有观众,她只是单纯地为自己做一顿简单的晚餐。
切菜声有节奏地响起,这一次,她的动作依然精准,却多了一份从容的温度。蒸汽从锅边溢出,在夕阳中形成淡淡的光晕。
张导不知何时去而复返,站在远处静静观看。他没有打扰,只是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当晚,林晚星在酒店房间里反复观看今天的拍摄回放。当她看到最后那条通过的镜头时,终于明白了张导所说的“情感”是什么——
那不是表演,而是忘记表演,让自己真正成为那个用食物传递情感的人。
窗外,影视基地的灯火渐次亮起,勾勒出仿古建筑的飞檐翘角。她合上剧本,拿起笔在空白处写下:
“演戏如做菜,重在真滋味。”
月光透过窗纱,在她专注的侧脸上投下柔和的阴影。明天还有更难的戏份等着她,但此刻,她已经找到了那个最重要的“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