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之滨的苏伊士城,正被连日的战火搅得不得安宁。亲明的努比亚王国都城墙上,箭镞与炮弹的痕迹交错纵横,守城的士兵们抱着残破的盾牌,眼皮都在打架——他们已经三天没合眼了。国王赛义夫站在城楼最高处,望着城外欧盟扶持的埃塞俄比亚军队搭建的营垒,手里的权杖被捏得咯咯作响。
“陛下,明朝的使者到了!”侍卫长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顺着风传到城楼。
赛义夫猛地回头,看见一支骆驼队从南方的沙漠里走来,为首的那人穿着绣着日月图案的丝绸长袍,在烈日下泛着柔光,正是明朝使者——李善长之子李存义。李存义身后跟着十名护卫,都骑着阿拉伯马,马背上驮着沉甸甸的箱子,箱子上的封条印着“明”字火漆。
“李使者,你们可算来了!”赛义夫冲下城楼,皮靴踩在石阶上发出急促的声响,“再不来,这城墙就要被埃塞俄比亚的火炮轰塌了!”
李存义翻身下马,将缰绳递给护卫,抬手擦了擦额头的汗:“赛义夫陛下莫急,我带了两样东西。”他拍了拍身后的箱子,“一样是给您的,一样是给埃塞俄比亚国王的。”
此时,城外忽然传来一阵号角声,埃塞俄比亚的军队又开始攻城了。炮弹呼啸着掠过城墙,砸在城内的广场上,激起漫天沙尘。赛义夫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你看!他们又开始了!”
李存义却异常镇定,他走到城墙边,望着城外冲锋的士兵,忽然笑了:“赛义夫陛下,您觉得,他们为什么非要拿下这座城?”
“还不是为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赛义夫咬牙切齿,“他们说,努比亚人不配拥有这么重要的航道!”
“那您觉得,他们的士兵愿意打仗吗?”李存义指着一个正在装炮弹的埃塞俄比亚士兵,那士兵动作迟缓,眼神躲闪,装了三次才把炮弹塞进炮膛。“您看,他的手在抖。”
赛义夫一愣,仔细看去,果然,攻城的士兵们虽然喊着口号,脚步却有些犹豫,甚至有人故意放慢了冲锋的速度。
“这就是我带的第一样东西。”李存义示意护卫打开第一个箱子,里面装满了传单,上面用阿拉伯语写着“回家种庄稼,比当炮灰强”“明朝给努比亚的稻种,能亩产千斤”“埃塞俄比亚的贵族们,正坐在宫殿里喝红酒呢”。
“让士兵们把这些传单射出去。”李存义的声音沉稳有力,“告诉他们,打仗的是贵族,送死的是百姓。”
赛义夫立刻让人照做,弓箭手们将传单绑在箭上,射向埃塞俄比亚的军营。传单像白色的蝴蝶一样飘落在士兵们中间,不少人捡起传单,交头接耳起来,冲锋的势头明显减弱了。
“第二样东西,是给埃塞俄比亚国王的。”李存义打开第二个箱子,里面是一封朱元璋的亲笔信,还有一张地图。“告诉他,明朝愿意帮埃塞俄比亚修建灌溉工程,让他们的沙漠变成绿洲,但前提是,立刻停火。”
他看向赛义夫:“陛下,您派个使者去送信吧。就说,明朝的使者在苏伊士城等着他的答复。”
赛义夫有些犹豫:“要是他不同意呢?”
“那就让他看看这个。”李存义从怀里掏出一枚虎符,“这是明朝的调兵符,三天后,郑和的舰队就会抵达红海。不是来打仗的,是来帮努比亚修城墙,帮埃塞俄比亚挖水渠的。”
就在这时,埃塞俄比亚的军营里忽然响起一阵骚动,原来是几个士兵带头放下了武器,嚷嚷着要回家。李存义趁机让人喊:“想回家的,明朝的骆驼队可以送你们一程!”
埃塞俄比亚的将领见状,气得拔剑砍了一个带头闹事的士兵,却没能阻止更多人放下武器。
黄昏时分,埃塞俄比亚的使者终于来到城下,手里拿着埃塞俄比亚国王的回信:“可以停火,但明朝得保证,真的会帮我们挖水渠。”
李存义站在城楼上,高声道:“明朝从来说一不二!明天一早,我的护卫就带你们去选水渠的地址!”
夜幕降临时,攻城的士兵们陆续撤离,营垒里亮起了稀疏的灯火。赛义夫邀请李存义共进晚餐,餐桌上摆满了椰枣和烤羊肉。
“李使者,你说他们真的会停火吗?”赛义夫还是有些担心。
李存义咬了一口羊肉,笑道:“只要他们的百姓能吃饱饭,谁还愿意打仗?您放心,用不了多久,这里就会比战前更热闹——明朝的工匠会来,稻种会发芽,水渠会淌水,到时候,埃塞俄比亚的士兵说不定会跑来跟您的士兵喝酒呢。”
窗外,一轮圆月升起,照亮了安静下来的城墙。李存义望着月亮,心里想着父亲李善长的话:“斡旋不是靠嘴,是靠让两边都看到好处。”他觉得,这句话,他今天算是真正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