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雪落下来时,青柳镇裹上了一层薄薄的白纱。药庐的院子里,老槐树的枝桠上积了雪,像开了一树银花,药架上的干草被雪盖住一半,露出点枯黄的边,倒有了几分诗意。
这天清晨,我刚把药炉点上,就听见院门口传来“咯吱咯吱”的踩雪声,抬头一看,是老周扛着一捆柴火走了进来:“沈大夫,萧大哥,天冷了,给你们送点柴火来,药炉别灭了,病人喝药得趁热。”
“老周,这么冷的天,还麻烦你跑一趟。”萧承嗣赶紧迎上去,接过柴火,“快进屋烤烤火,喝杯热茶。”
“不了不了,我还要去给张奶奶送柴火呢,她一个人在家,柴火不够用。”老周摆了摆手,又从怀里掏出几个冻梨,“这是我家地窖里存的,冻得透透的,你们泡在水里化了吃,甜得很。”
说完,老周就踩着雪走了,萧承嗣看着他的背影,笑着说:“这老周,总是这么热心。”
我把冻梨放在水里泡着,刚转身,就看见阿枣和小石头带着几个孩子跑了进来,身上落满了雪,像一个个小雪人。“沈大夫!萧叔叔!我们来帮你们扫雪!”小石头手里拿着一把小扫帚,冻得通红的脸上满是兴奋。
“快进屋烤烤手,别冻着了!”我赶紧拉着孩子们进屋,给他们倒了杯热姜茶,“雪可以等会儿再扫,先暖暖身子。”
孩子们捧着茶杯,小口喝着姜茶,脸上渐渐有了血色。阿枣看着窗外的雪,说:“娘,雪下得这么大,会不会有病人来不了药庐啊?他们要是生病了怎么办?”
我心里一动,对萧承嗣说:“要不我们今天上门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和病人看病吧?这么冷的天,他们确实不方便出门。”
“好主意!”萧承嗣立刻点头,“我去准备马车,你收拾药箱,带上常用的药材和针具。”
孩子们一听,都兴奋地说:“我们也去!我们可以帮你们拿药箱,给病人递水!”
“好,那你们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我笑着说。
我们坐着马车,先去了镇西头的张奶奶家。张奶奶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平时很少出门。我们到的时候,她正坐在炕上缝棉袄,看到我们,惊喜地说:“沈大夫,萧大哥,这么冷的天,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来给您诊诊脉,看看您身体怎么样。”我坐在炕边,给张奶奶诊了脉,她的脉象很平稳,身体没什么大碍。“您身体挺好的,就是冬天要注意保暖,别冻着了。我给您带了些生姜和红枣,您平时煮点姜枣茶喝,暖暖身子。”
萧承嗣则帮张奶奶把院子里的雪扫了,孩子们也跟着帮忙,有的扫雪,有的给张奶奶递针线,张奶奶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离开张奶奶家,我们又去了李爷爷家、王大爷家……每到一户,我们都给病人诊脉、开药,萧承嗣帮着劈柴、扫雪,孩子们则给老人捶背、讲故事,整个青柳镇的雪地里,都回荡着我们的笑声。
中午的时候,我们在镇上的老酒馆吃饭,老板看到我们,非要给我们免单:“沈大夫,萧大哥,你们为镇上做了这么多事,这顿饭我请了!”
“那可不行,该多少钱就多少钱。”萧承嗣笑着说,还是把钱给了老板。
下午,我们继续上门看病。走到镇东头的刘大爷家时,发现他正坐在门口的石头上发愁,院子里的柴火堆空了一半。“刘大爷,您怎么了?”我走过去问。
“唉,柴火不够了,这冬天可怎么过啊。”刘大爷叹了口气,“我儿子在外打工,还没回来,我年纪大了,也砍不动柴了。”
萧承嗣立刻说:“刘大爷,您别发愁,我们帮您砍柴!”
孩子们也齐声说:“我们也帮忙!”
我们跟着刘大爷去了后山,萧承嗣拿起斧头砍树,孩子们则帮忙捡树枝、捆柴火,我则在旁边给他们递水、擦汗。虽然天气很冷,但大家都忙得满头大汗,一点也不觉得冷。
砍完柴,我们把柴火搬到刘大爷家的院子里,堆得高高的。刘大爷感动得拉着萧承嗣的手,说:“萧大哥,你真是个好人!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了!”
“刘大爷,您别客气,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萧承嗣笑着说。
夕阳西下,我们坐着马车回到药庐。孩子们累得在车上睡着了,小脸上还带着笑容。我和萧承嗣坐在马车里,看着窗外的雪景,心里满是温暖。
“今天虽然累,但很开心。”我说。
“是啊,”萧承嗣点了点头,“看着老人们的笑容,看着孩子们的懂事,觉得一切都值得。”
回到药庐,王婶已经给我们准备好了晚饭,有热腾腾的饺子,还有香喷喷的炖菜。我们叫醒孩子们,一起吃晚饭,孩子们一边吃,一边兴奋地说着今天的经历,说自己砍了多少柴,帮了多少老人,脸上满是骄傲。
晚上,雪又下了起来,药庐里的药炉烧得很旺,温暖而明亮。我和萧承嗣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雪景,手里捧着热姜茶,心里满是幸福。
我知道,这个冬天虽然冷,但药庐里的暖意会一直守护着青柳镇的乡亲们,守护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而我们的“药庐春深”,也会在这份守护中,继续传递着温暖和希望,一年又一年,春深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