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染黄药田边的草叶时,板蓝根和甘草的收割已经接近尾声。一大早,小艾力就带着阿卜杜、阿依古丽等几个学生在药田里忙碌,他们把割好的药材捆成整齐的束,码在田埂边,等着晒干后入库。萧承嗣拄着拐杖站在田埂上,时不时指点他们如何捆扎才能更好地通风,阳光洒在他花白的头发上,镀上一层温和的金光。
“萧爷爷,您看我们捆的怎么样?”阿卜杜举起一束刚捆好的板蓝根,脸上沾着泥土,眼里却闪着光。这孩子来青柳镇半年,不仅认全了中原常见的草药,还能熟练地参与药材收割,进步快得让人惊喜。
萧承嗣走过去,轻轻捏了捏药材的根茎,笑着点头:“不错,比上次整齐多了。记住,捆扎的时候别太用力,免得压坏根茎,影响药效。”
我提着装满水的木桶走过来,给孩子们倒水解渴:“歇会儿再忙吧,太阳越来越晒了。”小艾力接过水碗,一口气喝了大半,擦了擦嘴说:“沈奶奶,我们想早点把药材收完,好给草原和西域的小医馆送过去。腾格尔大叔上次来信说,草原的冬天来得早,怕到时候路不好走。”
正说着,远处传来熟悉的马蹄声。我抬头一看,只见温庭远骑着马,后面跟着一辆马车,正往药田方向赶来。“温兄!”萧承嗣眼睛一亮,赶紧迎了上去。
温庭远跳下马,快步走过来,握住萧承嗣的手:“承嗣,清和,好久不见!我跟苏婉特意来青柳镇,一是想看看你们,二是给你们带了些京城的新玩意儿。”
苏婉从马车上下来,手里抱着一个锦盒,笑着说:“清和,这是京城太医院新制的药膏,治烫伤特别管用,我给你们带了几盒。还有些京城的点心,给孩子们尝尝。”
小艾力和阿卜杜他们听说来了客人,都围了过来。温庭远看着孩子们,笑着说:“这些就是你们教出来的学生?真是个个精神!当年小石头刚学医的时候,也跟他们一样,天天跟在你们后面问东问西。”
提到小石头,温庭远才想起说:“对了,小石头现在在凉州城知府衙门帮忙呢,知府大人说他懂医术,让他帮忙打理凉州城的医馆,他还托我给你们带了封信,说等忙完这阵子就回来看你们。”
我们陪着温庭远和苏婉回医馆,路上聊起京城的事。温庭远说,陛下最近下旨,要在全国推广我们编的《中西医术合编》,还让太医院的太医们定期来西北交流,学习中原、草原、西域结合的医术。“陛下常说,你们做的事,是在为天下百姓谋福,比任何政绩都重要。”
回到医馆,我们坐在桃树下喝茶。苏婉看着院子里晒满的药材,还有墙上贴的学生们画的草药图谱,忍不住感叹:“青柳镇真是越来越好了,医馆分校办得这么红火,你们的心血没白费。”
温庭远喝了口茶,接着说:“我这次来,还有件事想跟你们商量。陛下想在京城办一个‘医道大会’,邀请中原、草原、西域的名医参加,想请你们当主评,不知道你们愿不愿意去?”
萧承嗣看向我,眼里带着询问。我笑着点头:“好啊,能跟各地的名医交流,也是好事,还能把我们在青柳镇的经验分享给大家,让更多人受益。”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陪着温庭远和苏婉参观了药田、医馆分校和药材集市。孩子们每天都围着温庭远,听他讲京城的趣事,苏婉则教阿依古丽做京城的点心,两个姑娘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临走前一天,温庭远拉着萧承嗣的手说:“明年春天‘医道大会’召开,我来接你们去京城。咱们老兄弟几个,也该好好聚聚了。”
“好,我们等着你来。”萧承嗣点头,眼里满是期待。
第二天一早,我们送温庭远和苏婉到镇口。苏婉抱着阿依古丽,轻声说:“以后有空一定要去京城玩,我给你做最好吃的点心。”
看着马车渐渐消失在远方,小艾力突然说:“沈奶奶,萧爷爷,等明年去京城,我们也想跟着去,看看京城的医馆是什么样的。”
“好啊,”我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等明年春天,咱们一起去京城,参加‘医道大会’,让更多人知道青柳镇的医术,知道我们的故事。”
秋风拂过桃树叶,落下几片金黄的叶子。我和萧承嗣相视而笑,心里满是欣慰。这一年,我们收获了药材,收获了友谊,更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我知道,不管未来有多少风雨,只要我们在一起,只要这颗行医救人的初心还在,这药庐的春深,就会永远温暖,永远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