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皇子讲学,使得秦风“帝师”的光环更加耀眼,也让他“格物致知”的理念首次在帝国最高统治圈层中公开传播,意义非凡。连带着,那些关于渭南水利的负面流言,也暂时被这股风潮压了下去。
但秦风并未因此志得意满。他深知,知识的传播需要时间,而现实的民生问题却刻不容缓。尤其是在他总领天下道路、桥梁、水利之后,视野更加开阔,看到的积弊也更多。
返回工部衙门履职后,他将渭南水利工程的详细报告(包括用工、耗材、效益评估等数据)整理成册,正式呈报李世民和政事堂。这份数据翔实、逻辑清晰的报告,如同一记重拳,让那些空泛的指责显得苍白无力。李世民阅后,大为赞赏,当即下令将渭南模式作为范例,在关中地区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广。
然而,秦风的目光并未停留在田间地头。他巡视长安城时,一个与帝国脸面息息相关,却又难以启齿的问题,引起了他的高度关注——公共卫生,尤其是公共厕所的匮乏与脏乱。
长安城百万人口,每日产生的秽物数量惊人。尽管有净容署在努力处理部分垃圾和污水,但“如厕难”问题依然突出。许多里坊的公共厕所(或称“溷轩”)简陋不堪,污秽横流,臭气熏天,不仅严重影响市容和环境,更是疫病滋生的温床。所谓“长安之耻,半在沟壑,半在溷轩”。
“是时候对这座城市的‘五谷轮回之所’,来一场革命了。”秦风下定决心。这不仅是改善民生、预防疾病的需要,也是他推动文明进程、完成系统任务的重要一环。
他再次发挥其“格物”精神,结合知识库中的卫生工程知识,开始设计一种结构合理、易于清洁、具有一定除臭功能的新式公共厕所。
他的设计方案包括:
1. **选址与布局:** 选择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但又相对僻静的街角或里坊空地。采用砖石(或水泥砖)结构,男女分区,设置独立的出入口,保证隐私。
2. **冲水系统(简易版):** 利用屋顶收集雨水,或者连接附近的水井,通过高置的水箱和管道,实现手动或半自动的冲水,将污物冲入下方的化粪池。这在这个时代,无疑是划时代的设想。
3. **化粪池:** 在地下修建密封的、分格的水泥化粪池。粪污在池内经过发酵、沉淀、分解,能有效减少异味和病原体,产生的沼气和沉淀的粪渣还可以作为燃料和肥料进行利用(虽然大规模利用还需后续研究)。
4. **通风与采光:** 设计高窗和通风管道,利用空气对流保持厕内空气流通,减少异味积聚。
5. **管理维护:** 拟定由净容署下设专门队伍,负责公厕的日常清扫、维护和化粪池的定期清理,并尝试收取极低的费用(如一文钱)以维持运营,同时避免有人恶意破坏或占用。
他将这套详细的设计方案和图样,再次呈报李世民。
甘露殿内,李世民看着那份标新立异的《请建长安新式公共厕所疏》,表情十分精彩。他纵然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也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与臣子如此深入地讨论“如厕”问题。
“秦风,你这……想法虽好,但此举是否过于……惊世骇俗?”李世民斟酌着用词,“修建如此多的……厕所,所费不赀,且这冲水、化粪之说,闻所未闻。再者,让净容署管理此事,是否……有失体统?”
秦风早已料到会有此问,从容答道:“陛下,民惟邦本,本国邦宁。百姓之疾苦,无分巨细。昔日臣整治通化门外荒地,亦有人言臣与污秽为伍,然如今此地焕然一新,流民得以安置。这公共卫生,关乎百万军民健康,更关乎长安帝都之颜面!若因疫病流行,损兵折民,其损失岂是修建些许公厕所能比拟?”
他顿了顿,指着图纸上的化粪池说道:“至于冲水、化粪,其理与渭南水利相通,皆是利用水流与物性。此举不仅能改善环境,更能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粪便经此处理,异味大减,沉淀之物乃上佳肥料,可用于官田苑囿,其价值足以抵消部分维护成本。此乃利国利民之善政,何来有失体统之说?”
李世民听着秦风的侃侃而谈,看着图纸上那结构清晰、考虑周全的设计,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丝赞赏和无奈。这个秦风,总能从一些常人忽略的角度,发现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每每都直指要害。
“罢了,罢了。”李世民摆了摆手,笑道,“朕若不准,倒显得朕不体恤民情了。便依你所奏,先在长安城内选东西南北中各一里坊,修建五处这‘新式公共厕所’,以为试点。若果真如你所言,效果显着,再行推广。所需钱粮,由内帑和工部共同承担。”
“臣,领旨谢恩!”秦风心中一定。有了试点,他就有信心用事实说服所有人。
当第一座新式公厕在长安城东南的升平里开始动工修建时,引来了无数百姓的围观和议论。人们对这不用掏粪工频繁清理、据说还能自己冲水、没有臭味的“神奇厕所”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怀疑。
而秦风的“秦氏商行”,也悄然开始研究如何利用化粪池产生的沼气,以及如何将处理后的粪渣制成更方便运输和使用的颗粒肥料。他仿佛一个永不疲倦的拓荒者,在改善大唐民生的道路上,不断开辟着新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