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之后,长安城西,靠近渭水的一处高地。这里原本是皇家苑囿的边缘地带,如今却被临时划拨出来,成为了秦风推广新式抗旱技术的总教练场。
场地上,人头攒动。除了秦风麾下的工程队骨干、将作监和工部水部司派来协助的官吏匠人,更多的,是从京畿各地紧急征调或闻讯赶来的地方里正、有经验的老农以及负责水利的胥吏。他们脸上带着赶路的风尘和对于旱情的忧虑,眼神中则充满了对那位修通了神仙路的秦大人,即将传授的的好奇与期盼。
场地中央,搭起了一个简易的木台。秦风站在台上,身后立着两块巨大的木板,上面已经用炭笔画好了清晰的示意图。
没有多余的寒暄,秦风直接切入主题,声音通过铁皮喇叭传遍全场:诸位!旱情紧急,废话不多说!今日召集大家,只为两件事:第一,如何打出更深、出水更多的井!第二,如何将低处的水,送到高处的田里!
他指向第一块木板上的图纸:深井掘进法!与传统掘井不同,此法关键在于与辘轳提升
他详细解释起来:所谓套管,就是用大陶管或者拼接好的木板圆筒,随着井深往下放,防止井壁坍塌,尤其是遇到流沙层时,至关重要!他指着图纸上逐节下降的管状结构。
底下响起一片议论声。防止井壁坍塌,这可是打井过程中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再者,是挖掘出来的泥土运送。秦风继续道,井越深,用篮子提土效率越低,且危险。需用坚固的辘轳,以绳索吊运土石,井上井下协同作业,可大幅提升掘进速度和安全!
他一边说,旁边便有工匠拿着实物进行演示。特制的深井辘轳、用于井底照明和通风的凹面镜与风箱、以及判断地下水位方向的简易悬锤法……一项项看似简单却极为实用的技巧,被清晰地展示出来。
当然,打深井,位置选择至关重要!秦风走到第二块木板前,上面画着一些地形地貌与地下水关系的示意图,一般而言,山前坡地、河道转弯处的内侧、低洼地带且生长喜湿植物处,找到水的可能性更大……
他结合图示,讲解着浅显易懂的水文地质知识,让下面那些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的老农和里正们听得目瞪口呆,继而恍然大悟。
原来……原来找水还有这么多讲究!
秦大人真是博学!
有了这套管和辘轳,说不定真能打出深水井来!
讲解完深井技术,秦风又指向旁边空地上已经架设起来的几个木质模型。
接下来,是简式水车!此物结构简单,取材方便,即便是寻常木匠也能打造!可用于河流、池塘岸边,将水提升数尺至一丈高度,灌溉沿岸高地农田!
他亲自走到一个利用齿轮传动、由人力脚踏驱动的翻车模型旁,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其原理和制作要点。又展示了另一种更适合小溪流、利用水流自身动力驱动的筒车模型。
无论是深井掘进,还是水车打造,图纸和详细说明,稍后都会由专人抄录分发各地!秦风最后高声说道,本官已奏请陛下,由朝廷统一调拨部分铁器、桐油等紧缺物资,支援各地打井抗旱!同时,原流民工程队,将抽调精干力量,组成若干抗旱技术指导队,分赴灾情最重的州县,实地指导!
他目光扫过台下那一张张被旱灾折磨得憔悴,此刻却因为看到希望而重新焕发出光彩的脸庞,沉声道:天灾无情,但人有智!只要我们方法得当,上下同心,就一定能为这关中大地,掘出活命之水,引来灌溉之源!
秦大人万岁!
谢秦大人授艺!
有救了!咱们村有救了!
台下瞬间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和感激声。许多老农激动得热泪盈眶,直接跪倒在地,向着台上的秦风叩首。他们不懂什么大道理,他们只知道,这位年轻的官老爷,给了他们在绝境中挣扎求生的实实在在的本事和工具!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随着这些受训者返回各地,秦风的深井掘进法简式水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关中旱区传播开来。无数村庄在官府的组织下,按照秦风传授的方法,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打井抗旱行动。
一口口深井被打了出来,甘冽的井水涌出,缓解了人畜饮水的燃眉之急;一架架简易水车在河边溪旁立起,将宝贵的河水提升到干涸的田垄。虽然旱情依旧严峻,但希望之火,已然在关中平原的各个角落,星星点点地燃烧起来。无数百姓在喝到深井清泉、看到水流进田地时,口中念诵的,都是秦风的名字。这份发自内心的感恩,比任何官方的褒奖,都更为沉重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