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事宜在朝廷全力支持和秦风的高效统筹下,如火如荼地展开。随着时间推移,从关中各地涌向长安及周边相对安稳州县的灾民数量达到了一个高峰。大量的灾民被暂时安置在城外及各州县指定的临时营地。施放粥食,成了维持这数十万灾民生命最基本、也是最核心、最频繁的一项工作。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基层执行的细节中暴露无遗。秦风连续巡视了几个大型安置点后,眉头越锁越紧。
他看到的是一片混乱的景象:所谓的粥棚,大多只是用几根木头支起一块破布,四面漏风,遇到下雨,施粥工作立刻停滞,灾民和义工皆淋成落汤鸡。粥桶随意放在泥地上,桶沿污秽,苍蝇环绕,卫生条件令人堪忧。最糟糕的是排队秩序,灾民们为了早一刻吃到那口续命的稀粥,往往一拥而上,你推我搡,队伍扭曲得像条垂死的蛇,不时爆发争吵,甚至发生过踩踏伤亡的悲剧。负责维持秩序和施粥的官吏与义工疲于奔命,嗓子喊哑了,效果却微乎其微。
看着那些面黄肌瘦的灾民,在泥泞中端着破碗,眼巴巴地望着那稀薄的粥水,眼中充满了对食物的渴望和对混乱秩序的恐惧,秦风的心被深深刺痛了。
“不行!绝对不行!”回到临时设于工部的救灾指挥部,秦风对着墙上挂着的简陋安置点分布图,猛地一拍桌子,“如此效率低下,隐患重重,非但不能救命,反而可能滋生更大的乱子!必须改变!”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眼前这杂乱无章的粥棚,像极了他前世工作中遇到的糟糕项目——需求不明,流程混乱,资源浪费。而解决之道,就在于标准化、流程化。
“取白纸和炭笔来!”秦风沉声吩咐。
接下来的几天,救灾指挥部的偏厅成了秦风的设计工坊。他几乎不眠不休,伏案疾书,地上扔满了废弃的草图。莫小贝奉命守在门口,看着自家老板时而凝神思索,时而奋笔疾书,眼中充满了好奇与敬佩。
终于,一套图文并茂、细致到令人发指的方案被整理了出来,命名为——《赈灾粥棚标准化组件及搭建规范》。
当这份方案下发到各安置点主管官吏手中时,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仿佛看到了天书。这哪里是搭粥棚的说明,这简直是一部关于“如何优雅高效地喝粥”的百科全书!
首先,是粥棚主体的革命。秦风摒弃了随意取材、临时拼凑的做法,设计了标准化的木制或竹制构件。所有支柱、横梁、椽子都规定了统一的接口尺寸,采用古老的榫卯结构辅以铁制插销连接。图纸上清晰标明,只需按编号找到构件,依图组装,无需复杂木工工具,三五名壮劳力通力合作,半个时辰内,一个结构稳固、能有效防风避雨的粥棚骨架就能拔地而起。棚顶则覆盖特制的、经过桐油浸泡加固的厚实油布,防水且防晒。
其次,是内部功能的精细分区。图纸上,粥棚内部被清晰地划分成几个区域:
粥桶放置区:位于棚内一侧,特意设计了离地半尺的砖石或木架平台,将粥桶架高。平台四周还开挖了浅浅的沟槽,注入清水,形成一道“防蚁线”,有效阻隔爬虫。
打粥区:设有坚固的木制平台,方便放置粥桶和义工操作。
排队通道:这是设计的精髓!秦风用绳索和可移动的木桩,规划出了清晰的“之”字形排队路线,充分利用空间,极大避免了人群拥挤和插队现象。
等候区:在粥棚外侧,搭设了简易的遮阳棚,供排队的灾民暂时休息,避免日晒雨淋。
更让官吏们拍案叫绝的,是配套工具的标准化。秦风设计了配套的“标准化粥桶”和“标准容量粥勺”。粥桶带密封木盖,侧面靠近底部的位置,安装了一个黄铜打造的龙头开关!这不仅极大改善了卫生状况,避免了勺取过程中的污染,分发速度也快了好几倍。而那把“标准容量粥勺”,则用铁皮箍定了容量,确保每人每次分配到的粥量基本一致,从源头上杜绝了因分量不公引发的争端。
这还没完!秦风还贴心地设计了可折叠的轻便长桌和长凳,方便部分体弱灾民就地就餐;配备了带有明确标识的“厨余”和“一般垃圾”分类桶;甚至在粥棚附近规划了简单的取水点和洗手设施,旁边立着木牌,上书“饭前洗手,以防病从口入”。
莫小贝捧着这厚厚一叠图纸,眼睛瞪得像铜铃,嘴巴张得能塞进一个鸡蛋:“老……老板!你这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连怎么排队、怎么倒垃圾、甚至怎么洗手你都想到了?我的天!这也太细了吧!这哪是粥棚,这都快赶上精舍了!”
秦风揉了揉因熬夜而布满血丝的眼睛,淡定地喝了一口浓茶,嘴角勾起一丝属于前世架构师的自信微笑:“细节决定成败,流程提升效率。救灾,不仅是发善心,更是一门科学,一种管理。我们要让灾民活着,更要让他们有尊严地、看到希望地活着。”
当第一个完全按照秦风标准搭建起来的粥棚,在长安城外最大的安置点拔地而起并投入使用时,引发的效果是轰动性的。
灾民们第一次发现,领粥可以不用挤得汗流浃背、心惊胆战。他们在义工引导下,安静地走入“之”字形通道,有序前行。来到打粥区,看着那光亮的铜龙头里流出热气腾腾、分量一致的粥水,倒入自己虽然破旧却洗净的碗中。旁边还有人提醒可以去旁边洗手,可以在遮阳棚下的长凳上坐着慢慢吃。
整个过程,快速、安静、卫生、有序。
争吵消失了,踩踏风险消除了,连负责施粥的官吏都感觉轻松了许多,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神了!真是神了!秦大人连搭个棚子都能玩出花来!”
“在这里喝粥,心里头都亮堂,舒坦!”
“这才像是人过的日子嘛!朝廷是真想着咱们啊!”
赞誉之声如潮水般涌来。标准化粥棚以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迅速被各安置点争相模仿,图纸被一次次誊抄,快马加鞭送往周边州县。这些排列整齐、干净有序的粥棚,成为了灰暗灾区中一道亮丽而充满希望的风景线,也成为了秦风“格物致用”、“以人为本”理念最直观、最动人的一次完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