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基金的首笔巨款和后续的“专利费”有了着落,秦风立刻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个重大计划——教育。他深知,无论是“格物致用”的理念,还是未来更宏大的基建蓝图,都需要大量具备基础知识和新式思维的人才。现有的官学体系门槛高,内容也偏重经义,难以满足他的需求。
于是,“大唐启蒙书院”的构想被提上了日程。这一次,秦风的目标更加明确:面向平民子弟,教授最基础的识字、算术,并潜移默化地引入格物启蒙,为未来储备人才。
消息一出,再次在“建设集团”内部引发了热议。
王大锤第一个嚷嚷起来:“老板!又办学?咱们那个工匠培训学堂还不够折腾吗?那帮小子学认字跟要了他们命似的!再来个启蒙书院,教更小的娃娃?那不得翻天?” 他已经预见到满地爬熊孩子和哇哇大哭的场景了。
刘主事则持谨慎的赞成态度:“教化万民,乃圣人之道。然则,启蒙之学,亦需遵循礼法规制,蒙童当先习《三字经》、《千字文》,明人伦,知礼仪,岂可一味追求实用而荒废根本?” 他已经开始脑补一群娃娃摇头晃脑背诵“人之初,性本善”的画面了。
莫小贝却兴奋异常:“启蒙书院?是不是就是带娃娃玩?这个我在行啊!我可以教他们爬树、掏鸟窝、打弹弓!保证个个身体倍儿棒!” 她的教育理念显然还停留在“体能训练”阶段。
秦风无视了这些噪音,直接甩出了方案:书院由“大唐慈善基金会”主要出资,“建设集团”负责校舍建设和部分师资(主要是算术和格物启蒙),聘请部分落第秀才或有学问的老先生教授基础文化课。面向社会招收6至12岁平民子弟,学费全免,甚至还提供一顿午膳!
这个条件一公布,整个长安城的平民阶层都轰动了!免费读书!还管饭!天底下还有这种好事?报名的那几天,基金会和建设集团门口被围得水泄不通,比上次募捐还热闹。负责登记筛选的姜恪和几位老先生差点被汹涌的人潮淹没。
**书院选址在长安城东南角一处相对安静、原本废弃的宗室别院。在王大锤工程部的全力赶工下,很快被修缮改建一新。青砖灰瓦,宽敞明亮,还带了一个不小的操场,算是当时顶级的“校舍”了。**
开学典礼当天,场面那叫一个壮观。几百个穿着各式各样、打着补丁衣服的娃娃,被他们的父母领着,怯生生又充满好奇地站在操场上。有的在流鼻涕,有的在啃手指,有的因为害怕死死抱着爹娘的大腿不撒手,哭声响成一片。
莫小贝作为“书院安全总顾问”(自封的),穿着一身更加夸张、绣着“文武双全”四个大字的“顾问服”,带着几个同样穿着统一服装(紧身短打,看着像打手)的“书院护卫队”成员,努力想维持秩序,结果她一瞪眼,反而把几个胆小的娃娃吓哭了,场面更加混乱。
刘主事作为“书院礼仪总指导”,看着这乱哄哄、毫无“礼法”可言的场面,痛心疾首,连连摇头:“成何体统!成何体统!入学之初,当先正衣冠,行拜师礼,肃静聆听训导!如此喧哗,与市集何异?”
秦风倒是很淡定。他站在临时搭建的木台上,看着下面这些如同小兽般懵懂又充满生命力的孩子,心中充满了期待。他没有讲太多大道理,只是用简单的话告诉孩子们,来这里可以认识字,学会算数,还能知道很多有趣的东西,比如为什么水往低处流,为什么会有风。
然后,他宣布了书院的初步课程安排:上午文化课(识字、算术),下午活动课(体育、简单的格物小实验或手工)。
**真正的混乱,从开学第一堂课就开始了。**
文化课还好,老先生们虽然古板,但教识字算术还算耐心。问题出在下午的活动课。
第一堂活动课,由莫小贝负责,内容是“基础体能训练——队列与跑步”。
莫小贝雄心勃勃,要把这帮娃娃都训练成跟她一样“身手矫健”的人才。她吹着自制的竹哨(吹出来的声音像放屁),试图让娃娃们排成整齐的队列。
“都站好!按高矮个!对!你!那个流鼻涕的!站前面来!”
“看齐!看齐懂不懂?眼睛盯着前面人的后脑勺!”
“稍息!立正!哎呀!谁让你真的‘稍息’把脚伸那么长的?绊倒人了!”
娃娃们哪里懂这些?高的矮的挤作一团,有的学稍息直接躺地上了,有的听到立正绷得太紧直接向后栽倒,还有的觉得竹哨好玩,追着莫小贝想抢过来自己吹……整个操场乱成一锅粥,笑声、哭声、尖叫声、莫小贝的怒吼声混成一片。刘主事在远处看得直捂心脏,连连念叨“有辱斯文,有伤风化”。
更搞笑的是手工课。秦风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格物小实验,比如用纸做风车,用磁铁吸引铁钉,想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结果,做风车的时候,胶水(用鱼鳔熬的)糊得到处都是,有的孩子直接把纸吃了;玩磁铁的时候,两个娃娃为了抢一块磁铁打了起来,还有一个试图用磁铁去吸同桌的豁牙,发现吸不住哇哇大哭……
算术课也状况百出。老先生在黑板上写“一加一等于二”,下面有娃娃举手问:“先生,一个肉包子加一个肉包子,是不是等于两个肉包子?那能给我吃吗?” 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尽管开局堪称灾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平民家的娃娃们,渐渐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力和求知欲。他们或许一开始不懂规矩,但他们对识字、算数,尤其是那些新奇有趣的格物小实验,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书院里虽然依旧吵闹,但那种吵闹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长乐公主作为基金会名誉会长,也时常来书院探望。她不像刘主事那样拘泥于古礼,反而很欣赏这种活泼的氛围。她有时会带来一些宫里的点心分给孩子们,有时会亲自教孩子们认一些简单的字,她那温柔耐心的态度,很快就赢得了所有孩子的喜爱。
有一次,她看到莫小贝正手忙脚乱地试图把一个爬树掏鸟窝下不来的熊孩子救下来,不由得莞尔一笑,对身边的秦风轻声说:“虽略显杂乱,然孩童天性得以舒展,求知之火已被点燃,假以时日,必有所成。”
秦风看着操场上那些奔跑、嬉笑、偶尔闯祸但也开始认真听课的孩子们,点了点头。他知道,这片看似混乱的土壤,正在孕育着未来的希望。这所“大唐启蒙书院”,或许现在看起来像个大型托儿所兼搞笑现场,但它播下的种子,终有一天会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而此刻,他最头疼的是,莫小贝又来申请经费,说要给“书院护卫队”配发统一的木质刀剑,用于“防身和锻炼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