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说书片段在“天上人间”酒楼一炮而红,其神奇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幽默的语言,迅速通过口耳相传,风靡了整个长安城。人们对那神通广大的美猴王、那神秘的菩提祖师、那奇妙的水帘洞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和向往。
秦氏书坊紧锣密鼓地将《西游记》的前二十回刊印成册,采用了质量更好的纸张和更清晰的印刷(秦风改进了活字和油墨),并首次尝试在书籍后面附上了简单的拼音对照表,标注了一些生僻字的读音。书籍一经发售,立刻被抢购一空,洛阳纸贵。
许多原本对拼音持排斥态度的文人,在《西游记》强大的故事魅力吸引下,为了能顺畅阅读后续情节,也不得不开始尝试接触和使用那“异域符号”。他们惊讶地发现,这拼音确实简便易学,能帮助他们快速读出一些不常见的字,大大提升了阅读速度。
一种微妙的变化,开始在士林阶层中悄然发生。虽然公开的反对声音依然存在,但私下里,已经有人开始研究和讨论这套注音方法。
秦风趁热打铁,指示格物院和秦氏商行,将文化传播的重点,转向了更年轻的一代——孩童。
他首先在秦氏商行旗下,开办了一家名为“启蒙学坊”的蒙学馆。与传统的私塾不同,这家学坊环境明亮整洁(运用了玻璃窗),桌椅符合孩童身高,墙上挂着色彩鲜艳的图画(秦风凭借记忆和画工绘制的一些动植物、日常用品图,并标注了名称和拼音)。
学坊的教学方式也颇为新颖:
1. **拼音先行:** 不再一开始就要求孩童死记硬背艰深的《千字文》或《论语》,而是先教授有趣的拼音儿歌和口诀,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掌握拼读方法。
2. **图文并茂:** 使用带图的识字卡片和浅显有趣的童谣、故事作为教材,《西游记》的简化绘本更是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读物。
3. **寓教于乐:** 引入了简单的数字游戏、拼图等,启发孩童的思维。
4. **收费低廉:** 针对普通市民家庭,收取远低于传统私塾的费用,并且对成绩优异或家境贫寒的孩童设有奖励和减免。
这种轻松、有趣、高效的蒙学方式,立刻吸引了大量市民将孩子送来就读。尤其是当一些孩子入学不久,就能磕磕绊绊地念出街上的招牌、读出简单的故事时,家长们更是欣喜若狂,对秦风和这“启蒙学坊”感激不尽。
与此同时,秦风又做了一件看似微不足道,却影响深远的事情。他让秦氏书坊大量印制一种廉价的、图文并茂的《三字经》和《百家姓》拼音对照本,以成本价甚至免费向长安及周边地区的孩童发放。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朗朗上口的韵律,配上生动的插图和清晰的拼音,使得这些启蒙读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民间传播开来。无数孩童,无论是在学坊中,还是在田埂上、街巷里,开始用那稚嫩的声音,念诵着这些承载着基本伦理和常识的句子。
文化传播的种子,真正开始从娃娃抓起,在社会的基层扎根。
这一系列举措,再次展现了秦风那超越时代的眼光和手段。他不仅仅是在推广一种注音工具,更是在构建一套从启蒙到深造的、更加普惠和高效的教育体系雏形。
当然,此举也引来了更强烈的反弹。国子监和部分传统儒生联名上书,痛斥秦风“蛊惑童蒙”、“败坏学风”、“其心可诛”,要求朝廷取缔“启蒙学坊”和拼音读物。
然而,这一次,民间的呼声却给了朝廷巨大的压力。无数受益的普通家庭和开明的士人,自发地为秦风辩护。就连一些皇室子弟,在接触了拼音和《西游记》后,也站在了秦风这一边。
李世民面对着朝堂上下的激烈争论,心中亦是复杂。他看到了拼音在开启民智上的巨大潜力,也感受到了来自传统势力的强大阻力。但他更看到了,秦风所做的一切,确实在实实在在地提升着帝国的文明底蕴。
最终,李世民采取了和稀泥的态度,既没有明确支持拼音推广,也没有应保守派要求进行取缔,只是下旨申饬“启蒙学坊”需“尊孔孟,正本源”,算是给了双方一个台阶下。
这场文化领域的交锋,秦风再次凭借其精准的策略和民意的支持,站稳了脚跟。他知道,自己播下的火种,已经无法被轻易扑灭。它们正在帝国的肌体中,悄然生长,等待着燎原的那一刻。
而就在他专注于文化推广和各项政务时,长乐公主的园林,历经数月的精心建造,终于彻底完工了。一座融合了古典意蕴与现代巧思的梦幻园林,即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也即将迎来它最重要的一位观众——大唐帝国的皇后,长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