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年间的长安城,沐浴在春日暖阳下,朱雀大街车水马龙,坊市间人声鼎沸,一派帝国都城的繁华景象。然而,在这片歌舞升平之下,一丝不易察觉的暗流,正悄然涌动。
秦风近日忙于“秦氏商行”旗下几家新铺面的开业事宜,以及将作监一些常规公务。他设计的几款新式农具,正由将作监的工匠们加紧打造样板,准备在京畿地区的皇庄先行试用。这日午后,他难得清闲,正坐在自家书房内,对着一叠白纸勾勒着记忆中筒车和水锤的草图,试图为即将可能到来的农耕挑战做些技术储备。
突然,书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莫小贝那特有的、带着点咋咋呼呼的喊声:“老板!老板!大事不妙了!”
秦风放下炭笔,揉了揉眉心。莫小贝这家伙,自从正式成了他府上的“大总管”(自封的),兼商行“安全顾问”(也是自封的),精力是越发旺盛,就是这遇事不够沉稳的性子,还得再磨磨。
“进来吧,什么事慌慌张张的?”秦风看着一头撞进来的莫小贝,无奈道。
莫小贝跑得气喘吁吁,脸蛋红扑扑的,也顾不上礼节,抓起秦风桌上的茶杯就灌了一口,然后才抹着嘴道:“老板,城外!长安城外,来了好多流民!”
“流民?”秦风眉头微蹙。贞观以来,李世民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关中之地还算安定,怎会突然出现大量流民?“你看清楚了?有多少人?从哪个方向来的?”
“看清楚了!就在明德门、启夏门外,乌泱泱的一片,怕不得有几百上千人!都是从南边,还有东南边来的。”莫小贝比划着,“我本来按照您的吩咐,去城南的庄子上查看新一批肥……呃,那个‘有机肥’的沤制情况,结果就看到官道两边,或坐或躺,都是面黄肌瘦的人,拖家带口的,看着可惨了。”
秦风站起身,走到窗前,目光似乎要穿透重重屋宇,望向城南方向。流民……这可不是小事。在古代社会,大规模流民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地方上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蝗灾)或是人祸(如苛政、战乱)。聚集在都城之外,若处置不当,极易引发骚乱、疫情,甚至更严重的政治危机。
“可知他们因何南来?”秦风沉声问道。
莫小贝挠了挠头:“我凑近听了听,好像都在说什么……‘老天爷不下雨’、‘地都裂了’、‘活不下去了’之类的话。对了,还有个老丈,抱着个饿得直哭的娃娃,嘴里一直念叨着‘京兆府’、‘找条活路’。”
“老天爷不下雨……地裂……”秦风心中一动,一个念头闪过——关中旱情?
他立刻对莫小贝吩咐道:“小贝,你立刻带几个人,分头行动。一队人去流民中仔细打听,问清楚他们具体来自哪些州县,当地情况究竟如何,旱情持续了多久,官府可有赈济。记住,态度要好,带些饼子过去,边问边分给他们。另一队人,快去京兆府和户部附近转转,听听风声,看看朝廷是否已经知晓此事,有何反应。”
“得令!”莫小贝见秦风神色严肃,也知道事情不简单,立刻收敛了嬉笑,抱拳领命,旋风般冲了出去。
秦风独自在书房内踱步。流民的出现,印证了他之前通过观察天象和零星信息产生的一些隐忧。去年冬天雪少,今春以来雨水也明显偏少,他原本以为是正常波动,但若已导致百姓弃家逃亡,说明问题可能比他预想的要严重。
他走到墙边,那里挂着一幅粗略的唐初关中地区地图。他的手指沿着流民来的方向——东南、南边——划过同州、华州、商州一带。“若是这些地方……”秦风喃喃自语。这些州县并非最偏远的地区,若这里都已出现因旱成灾、百姓流离的情况,那更广袤的关中平原腹地,情况恐怕也不容乐观。
“系统。”秦风在心中默念。
淡蓝色的光幕在他眼前展开,那个带他来到这个时代的“超级基建系统”界面浮现出来。他快速检索着与旱灾、流民安置相关的知识库。一条条信息流过他的脑海:旱灾的成因与征兆、流民的心理与行为模式、古代常见的赈灾手段及其利弊、以及……一些超越这个时代,但或许能在此刻发挥作用的思路。
“以工代赈……”秦风的目光停留在这个词汇上,眼神渐渐亮起。单纯的施舍救济,只能解一时之急,且容易养成惰性,消耗巨大。而组织流民参与劳动,以工作换取报酬或食物,不仅能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还能趁机兴修一些水利、道路等公共设施,增强地方抗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但这个想法能否被这个时代接受?尤其是被那位雄才大略,但也深知民间疾苦的皇帝李世民接受?秦风知道,这需要时机,也需要一个合适的提出方式。
傍晚时分,莫小贝风风火火地回来了,带回了更详细的信息。
“老板,打听清楚了!主要是从华州、同州那边过来的,还有少量来自更东边的虢州。都说开春以后就没下过一场透雨,麦苗都快旱死了,河水也浅得见底。官府也开过义仓放粮,但僧多粥少,根本不够吃。有些人家的存粮早就见底了,实在没办法,才想着来京城碰碰运气,听说天子脚下总有口饭吃。”
莫小贝说着,脸上也少了平日的跳脱,多了几分恻隐:“我看那些人也真是可怜,好些人脚上的草鞋都磨烂了,小孩饿得直哭……老板,咱们商行仓库里不是还有些存粮吗?要不先拉几车出去施点粥?”
秦风摇了摇头:“小贝,你有此心是好的。但施粥治标不治本,而且我们若贸然大规模施粥,可能会打乱朝廷可能的部署,甚至引来不必要的猜忌。”
他顿了顿,继续道:“眼下最关键的是,要让朝廷尽快、准确地了解到情况,并拿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我们力量有限,必须在朝廷的框架下行事。”
他沉吟片刻,对莫小贝说:“你继续留意城外流民的动向,有什么变化立刻报我。另外,让我们的人,特别是来自关中各地的伙计、工匠,都留意一下家乡传来的消息,看看其他地方是否也有类似旱情。”
“明白!”莫小贝点头。
夜色渐深,秦风的书房灯火未熄。他摊开纸笔,开始将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对旱情可能扩大的担忧、以及初步的应对思路整理成文。他并非要立刻上奏,而是需要做好万全准备。流民的出现,如同一声警钟,提醒他,穿越者的安逸生活并非理所当然,这个辉煌的时代背后,依然潜藏着无数需要直面和解决的艰难挑战。而他,既然来到了这里,拥有了超越时代的见识和系统相助,便无法置身事外。
长安城的万家灯火在窗外闪烁,而城南门外,那些在春寒中瑟瑟发抖、对未来充满迷茫的流民,与这座城市的繁华形成了刺眼的对比。秦风知道,一场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