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慈善基金会”首募的巨大成功,为秦风在长安的一系列操作画上了一个浓墨重彩的休止符。十五万贯善款入库,功德碑上名字密密麻麻,长乐公主名誉会长的光环加持,使得基金会甫一成立就成为了长安城乃至整个大唐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慈善机构,没有之一。
随着善款开始按照既定计划,投入到孤儿抚育、老人赡养、贫困助学等项目中,秦风主导的这场席卷关中的救灾重建大戏,也终于缓缓落下了帷幕。流民得以安置,旱情得以缓解,蝗灾得以控制,新村拔地而起,道路四通八达,卫生观念悄然改变,绿色的嫩芽开始在帝都萌发,甚至连吹过街巷的风,似乎都因为那几台歪歪扭扭的风车而少了几分狂躁……长安城,这座帝国的中枢,在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后,不仅恢复了元气,更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这一切的改变,都深深地刻上了“秦风”这个名字。
**第一幕:论功行赏与“秦府大总管”的诞生**
救灾重建工作圆满结束,自然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李世民在朝堂之上,对有功之臣大加封赏。首功之臣秦风,得到的赏赐更是令人眼红。
金银绢帛,田宅店铺,自不必说,堆满了秦风那原本不算太大的府库。更重要的是职务上的肯定——李世民正式下旨,肯定了秦风“将作监少监”和“关中救灾使”期间的功绩,虽然没有立刻升迁(毕竟已经是从四品下,再往上需要更多资历和契机),但明确表示其“简在帝心,日后必有大用”,并特许其“将作监少监”一职,可更多专注于“宫外创新工程及技术推广”,这等于给了他更大的自主权。
而对于一直跟随秦风奔波劳碌的“大唐建设集团”核心成员,也各有封赏。姜恪被正式任命为将作监丞,成了秦风的副手之一;王大锤被授予“将作监主簿”的官职,虽然品级不高,但总算有了官身,乐得他见牙不见眼,回去就把他那祖传的打铁炉子给供了起来。
最戏剧性的,莫过于对莫小贝的封赏。
鉴于她在救灾、推广净水器、守护风车以及最后那石破天惊的“胸口碎大石募捐”中的“卓越”表现,朝廷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官职给她(总不能让个姑娘去当武官或者匠官吧?)。最后,还是秦风出面,向皇帝请了一个特旨——正式任命莫小贝为“秦府大总管”,秩比……呃,没有明确品级,但享受七品官员待遇,主要负责秦府一应事务及……协助秦风处理某些特殊外联(比如募捐和打架)事宜。
当宣旨太监念出“钦封莫小贝为秦府大总管”时,朝堂之上不少人都忍俊不禁。但莫小贝可不管这些,她欢天喜地地接了旨,立刻就把自己那身红色的劲装换成了绸缎面料、绣着暗纹的“大总管”制服(她自己设计的,有点不伦不类,但很威风),腰间挂着秦风送给她的一块刻着“总”字的玉牌,走路都带风。
回到秦府,她立刻开始了“大总管”的履职。第一件事,就是重新规划府内人员配置,制定“秦府行为规范”,包括但不限于:见到秦大人要行礼(她定的礼很古怪),见到莫大总管更要恭敬,厨房每天必须准备她爱吃的点心,花园里要给她留出一块练功场……
府里的下人一开始还有点不适应这位跳脱的新总管,但很快就被莫小贝那种“护犊子”又“讲义气”的作风折服了。谁家有事,莫大总管真帮忙;外面有人敢欺负秦府的人,莫大总管真敢带着家伙去打上门。于是,“莫大总管”的名号,在秦府内部迅速树立起了绝对的权威,甚至某种程度上比秦风说话还管用……
**第二幕:情定今生与帝后的默许**
事业步入正轨,情感也水到渠成。
这一日,长乐公主邀请秦风入宫,名义上是商讨基金会下一步的具体项目。在御花园的凉亭中,摒退了左右,两人终于有了难得的独处时光。
经历了救灾期间的并肩协作,朝堂风波的相互理解,以及那次未成的赐婚风波,两人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君臣或者朋友。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而温馨的气氛。
长乐公主看着眼前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却已经做了那么多惊天动地之事的男子,轻声问道:“秦少监,当日父皇欲赐婚,你以‘功业未成’婉拒……如今关中已定,基金会也已步入正轨,不知少监心中所念之‘功业’,如今可算小成?”
秦风看着公主那清澈而带着一丝期待的眼眸,心中柔软。他不再是朝堂上那个言辞犀利、数据狂魔的能臣,只是一个有些忐忑的年轻人。
“殿下,”他斟酌着词语,“臣所谓‘功业’,并非指官位高低,财富多寡。臣之心愿,乃是运用胸中所学,格物致用,让这大唐百姓,能少些饥寒,多些便利,让这世间,因臣之存在,而有那么一点点不同。如今,路才刚起步。”
他顿了顿,目光坚定而温柔地迎上公主的视线:“然,无论这‘功业’前路如何,臣之心意,始终如一。当日婉拒,非不愿,实不敢因一己之私,令殿下卷入非议,亦恐驸马身份,束缚手脚,反不利于践行初衷。但臣对殿下之……倾慕,天地可鉴。”
这近乎表白的言语,让长乐公主瞬间羞红了脸,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带,心中却是甜丝丝的。她并非不明事理的深宫女子,自然明白秦风当时的顾虑和如今的坦诚。
“丽质……明白。”她声如蚊蚋,却清晰可闻,“丽质亦不愿成为少监之羁绊。只愿……只愿能如基金会一般,与少监并肩,略尽绵力,做些于国于民有益之事。”
这话,几乎等同于回应了秦风的心意。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凉亭之外,春花烂漫,似乎也在为这对有情人祝福。
而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对于女儿与秦风之间愈发明显的情愫,早已心知肚明。经过这么多事的观察,他们对秦风的人品、能力、乃至其“古怪”却有效的行事风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可。尤其是李世民,虽然曾被婉拒赐婚略有不快,但事后细想,反而更欣赏秦风的志气和清醒。
在一次宫闱闲谈中,长孙皇后试探着问道:“陛下,观丽质与那秦风,似乎……”
李世民放下手中的奏章(又是秦风关于推广新式纺车的构想),笑了笑,语气带着几分了然和默许:“儿孙自有儿孙福。秦风此子,虽行事不拘一格,然心性纯良,能力卓绝,于国于民,皆有大功。丽质若能得此良配,朕心……甚慰。只是,还需再磨砺一番,待其根基更稳,再行赐婚,方为稳妥。”
帝后的这番态度,虽然没有明发上谕,但通过身边近侍的只言片语,已然传达到了秦风耳中。这无疑是一颗定心丸,意味着他与长乐公主的未来,已经获得了最高层的默许与祝福。
**第三幕:长安初定,展望未来**
站在秦府新建的、带玻璃窗的书房(王大锤的杰作)里,秦风望着窗外长安城的万家灯火。从穿越之初的一无所有,到如今名动长安,官居少监,情定公主,手握“建设集团”和“慈善基金会”两大实体,更在皇帝心中留下了“能干实事、可托重任”的深刻印象。
这一卷“长安风起”,他走得惊心动魄,也走得精彩纷呈。他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这座帝都的面貌和发展轨迹。
莫小贝端着一盘新做的点心(她强迫厨房研究的)蹦了进来,嘴里叼着一块,含糊不清地说:“老板!看啥呢?是不是在琢磨下一步坑……呃,是建设哪里?我看曲江池那边就不错,咱们去修个水上乐园怎么样?”
秦风回过头,看着这位忠心耿耿、活力四射的“大总管”,不由得笑了。他接过点心,咬了一口,目光再次投向远方,越过长安的城墙,仿佛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长安只是开始。”秦风轻声说道,眼中闪烁着自信与期待,“帝国的基石,还需要更深、更牢地打下。更多的挑战,还在后面。”
他知道,第一卷的故事已经结束,但属于他的大唐传奇,才刚刚翻开新的篇章。而身边这些可爱、可靠又时常让人头疼的伙伴,以及那位与他心意相通的公主,将是他继续前行最坚实的后盾。
长安,已然初定。而秦风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加波澜壮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