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务官选拔的尘埃落定,如同一块投入权力深潭的巨石,激起的波澜久久未能平息。那五位女性事务官的名字,像五根尖锐的楔子,钉入了千年不变的官僚体系与性别壁垒之中。朝堂之上的反对声浪虽因皇帝的最终首肯和铁一般的事实而暂时压抑,但那种压抑更像是暴风雨前的死寂,潜藏着更深的敌意与算计。
徐明和林小雨都清楚,一时的胜利远非终点。那五位女子被派往各处试点州县和王府产业任职,她们面临的不仅是繁重陌生的公务,更是无处不在的审视、质疑乃至恶意刁难。她们每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被放大为整个改革派的“原罪”。
“我们不能让她们孤军奋战。”林小雨在新政统筹司的会议上斩钉截铁,“必须建立一套支撑体系。定期培训,交流经验,让她们彼此知道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同时,我们要为她们配备得力的副手,最好是认同新政的男性同僚,既能辅助工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外界的压力。”
徐明深以为然,立刻着手安排。他深知,保护这些“火种”,就是保护改革的未来。
然而,保守势力的反扑并未因暂时的沉默而停止,只是转换了更为刁钻的角度。他们不再直接攻击“女子为官”的合法性,而是开始挑剔新政具体执行中的“问题”。
一位被派往南方某试点州的女事务官,在处理一桩水利纠纷时,因经验不足,调解方案未能完全满足当地豪强的胃口,被对方抓住把柄,联合被触动了利益的胥吏,罗织罪名,诬告她“徇私枉法”、“激化民怨”。奏章雪片般飞向京城,言辞恳切,证据(伪造的)看似确凿。
几乎同时,另一位在皇庄推广新式堆肥法的女事务官,因方法过于“新奇”(实则是更科学的发酵技术),被保守乡绅斥为“污秽祖宗田地”,煽动部分不明就里的农户抵制,并声称因此导致虫害蔓延(实则是气候原因)。
这些事件被反对派巧妙串联、放大,在朝堂上形成了新的攻势:“看吧,女子终究不堪重任!性情优柔,见识短浅,只会坏事!”“新政看似光鲜,实则漏洞百出,任用私人,祸害地方!”
压力再次如潮水般涌来。皇帝也产生了疑虑,召见徐明,语气中带着不满:“皇弟,朕顶住压力支持你,可这才几天?就闹出这许多事端!可知朝野上下,如今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你,盯着你那‘新政统筹司’!”
徐明心中憋闷,却不得不冷静应对。他明白,这是新旧力量在具体执行层面的激烈摩擦,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尤其是在触及深层利益时。
“皇兄,任何新法推行,岂能毫无波折?关键在于能否及时纠错,不断完善。”徐明沉声道,“此事臣弟已派人彻查,定会水落石出,给朝廷,也给天下人一个交代。若确系我方人员失职,定当严惩不贷;若有人蓄意构陷,也绝不姑息!”
回到统筹司,徐明和林小雨立刻调集精干人手,组成调查组,分赴出事地点。林小雨更是亲自前往那个爆发水利纠纷的州县。她没有直接介入案件审理,而是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纠纷双方以及更多未被豪强裹挟的普通农户,收集第一手资料。同时,她利用系统兑换的简易水质检测工具(伪装成“王府秘术”),对争议水域进行了检测,拿到了关键数据。
最终,调查结果公布:水利纠纷中,女事务官的方案基本公正,是豪强贪得无厌,勾结胥吏诬告;皇庄虫害与堆肥法无关,纯属自然气候导致,且新堆肥法在其它区域已证实能有效提升地力。涉事豪强与胥吏受到了惩处,两位女事务官的冤屈得以洗刷,她们的坚持和最终查明的事实,反而赢得了当地更多民众的敬佩。
这场风波,有惊无险地度过,反而让那几位女性事务官在逆境中迅速成长,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她们用事实证明了,女子并非“不堪重任”,反而在细致、耐心和贴近民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成功化解针对女性事务官的构陷危机,并以事实巩固其地位,平等指数+2。】
【改革在基层执行层面经历考验并得到巩固,新政韧性增强,文明进步指数+1.5。】
系统的认可让两人稍感安慰。但他们知道,这远远不够。改革的根基,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非一日之功。
“我们必须建立我们自己的‘摇篮’。”林小雨提出一个更为长远的计划,“不能总是靠‘选拔’,我们要‘培养’。需要创办一所学校,不教八股文章,专授格物、算术、农工、管理、乃至律法常识。面向寒门子弟,也面向所有有志学习的……女子。”
这个想法,比事务官选拔更为大胆,直指科举取士的根本。徐明听了,沉默良久。他知道,这几乎是向整个士大夫阶层宣战。
“可以先从小的开始。”林小雨看出他的顾虑,“不叫‘学校’,叫‘新政讲习所’,依附于统筹司或大的工坊、皇庄。初期只培训我们体系内的人员和他们的子弟,尤其是那些表现出色的女工、农户的子女。潜移默化,积蓄力量。”
徐明最终同意了这条更为迂回,却也可能更为深远的道路。“新政讲习所”在几个核心试点和王府产业内悄然成立,课程设置由林小雨亲自把关,教材则大量借鉴系统商城中的基础科学知识和管理学原理,并用符合时代语境的方式重新编写。
与此同时,改革的成效也在持续发酵。试点州县的赋税稳步增长,流民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手工业蓬勃发展,尤其是纺织工坊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从原料、生产到销售的完整链条,不仅满足了军需和官府用度,更开始创造可观的商业利润,反哺国库。皇帝看到户部呈上的、因新政而新增的税款条目时,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了几分。
经济的改善,成为了改革最坚实的护身符。
这一日,京城传来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久居深宫、一向不过问政事的皇太后,竟主动提出,想亲眼看看那闻名已久的“王府工坊”和“女子事务官”究竟是何模样。
这是一个信号,一个来自帝国最高权力阶层女性的好奇与审视。徐明和林小雨都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契机,一个打破深宫壁垒,将变革之风吹入那最封闭之地的契机。
工坊被精心准备,却又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忙碌与井然有序。当太后在宫人簇拥下,看到偌大的工坊里,数百名女子在各司其职,纺车飞转,织机铿锵,看到她们脸上那种专注而自信的神情,看到由女管事拿着账簿清晰汇报产量、收支时,她那阅尽沧桑的眼中,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惊讶与触动。
尤其当那位曾在水利纠纷中受诬、如今已能独当一面的女事务官,不卑不亢地向太后汇报她如何协调民力修复沟渠、平息争端的经过时,太后沉默了片刻,然后轻轻对陪同的徐明说了一句:“这女子……不易。你选的这些人,倒也有些真本事。”
这句话,轻飘飘的,却重逾千斤。它代表着帝国最尊贵的女性,对这场由另一个女性推动的变革,给予了某种程度的默认。
从工坊回来不久,宫里传出旨意,太后将自己名下的两个皇庄,也划入了新政试行的范围。
【成功吸引最高统治阶层女性关注并获得初步认可,极大提升改革合法性,平等指数+3。】
【“新政讲习所”悄然成立,开启系统性培养新式人才之先河,文明进步指数+2。】
【经济基础持续巩固,改革获得更广泛支持,社会接受度提升。】
徐明和林小雨站在统筹司的院子里,看着远处讲习所里隐约传出的读书声,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欣慰,有疲惫,但更多的是前行的决心。
“我们撬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块石头了。”林小雨轻声道,“而是一整座山。”
徐明望向皇宫的方向,目光深邃:“山既已动,便没有停下的道理。接下来,该是让这山移动得更快一些的时候了。”
变革的洪流,在冲破了最初的堤坝后,正以其自身的力量,塑造着新的河道,奔向不可预知的未来。而掌舵的两人,深知航程才刚刚过半,前方,还有更多的激流与险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