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4月的南京,阳光透过情报一处的玻璃窗,在陈默桌上的《红军动向分析报告》上投下暖光。
他捏着钢笔,笔尖悬在纸上迟迟未落下——报告中“红军可能向金沙江方向转移”的核心判断,他已反复验证过三次,却故意在结论处留了模糊表述:“转移方向存疑,需进一步核实前线情报”。
“处长,这份报告您都改了两小时了,还没写完吗?戴老板下午就要看。”
柳媚端着杯热茶走进来,看着陈默眉头紧锁的样子,语气带着担忧。
自派系斗争加剧后,陈默对工作的“谨慎”愈发明显,每份报告都反复修改,却总在关键处留有余地,不像以前那样精准果断。
陈默接过热茶,抿了一口,语气平淡:“越关键的情报,越要谨慎。万一判断失误,不仅会耽误追剿计划,还会让一处成为众矢之的。现在徐恩曾他们正盯着咱们的错处,不能给他们可乘之机。”
他这话半真半假,既解释了“留有余地”的原因,又巧妙将矛头指向派系对手,不让柳媚起疑。
柳媚点点头,似懂非懂:“您说得对,小心驶得万年船。不过您之前分析情报都很准,这次肯定也没问题。”
陈默笑了笑,没再说话。
他心里清楚,这份“留有余地”,是他保护自己的策略。自“红军动向监控”任务保住后,戴笠对他的期待越来越高,徐恩曾和毛人凤对他的忌惮也越来越深。
表现得过于突出,会被戴笠当作“尖刀”推到派系斗争前线,成为各方争抢的目标;暴露明显短板,又会被当作“弃子”,失去接触核心情报的机会。唯有“中庸”,才能在夹缝中安稳立足。
几天后,戴笠召开会议,要求各部门提交“剿共攻坚方案”。
李默作为戴笠心腹,立刻提交了一份“激进方案”,主张集中全部兵力,在金沙江围歼红军,言辞激烈,誓要“一战定乾坤”;张诚则站在毛人凤立场,提交了“保守方案”,建议稳步推进,避免冒进,实则想拖延时间,消耗戴笠派系的实力。
两人再次在会议上争执起来,戴笠的目光最终落在陈默身上:“陈默,你怎么看?”
陈默站起身,语气沉稳:“两位副处长的方案各有道理,但都存在不足。李副处长的方案过于激进,金沙江地形复杂,我军不熟悉环境,贸然围歼风险太大;张副处长的方案过于保守,会给红军充足的转移时间,错失战机。”
他顿了顿,拿出一份折中方案:“我的建议是,先派小股部队试探红军动向,同时加强金沙江沿岸的情报监控,等摸清红军的具体部署后,再调整兵力。这样既避免了冒进,又不会错失机会,还能为后续行动留有余地。”
这番话既不偏向李默,也不附和张诚,既指出了双方方案的缺陷,又给出了“稳妥”的建议,让戴笠眼前一亮:“说得好!就按你的方案办。陈默,还是你考虑得周全,不像他们,只会争来斗去。”
李默和张诚脸上都有些尴尬,却也无法反驳——陈默的方案确实兼顾了风险和效率,挑不出任何错处。
会议结束后,两人看向陈默的眼神里,少了几分敌意,多了几分认可——这个“留有余地”的方案,既没让戴笠派失望,也没让毛人凤派难堪,算是暂时平息了纷争。
柳媚私下问陈默:“处长,您为什么不支持李副处长的方案?戴老板肯定更想快速围歼红军。”
陈默看着她,轻声道:“围歼红军是最终目标,但不能急功近利。现在派系斗争这么激烈,我们的方案一旦出错,不仅会被对手攻击,还会连累戴老板。留有余地,既是给工作留退路,也是给自己留退路。”
柳媚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里对陈默的敬佩又多了几分——她越来越觉得,陈默不仅懂情报,更懂处世之道,总能在复杂的局面中找到最安全的出路。
很快,“留有余地”的策略又帮了陈默一次。
戴笠派要求一处加快红军情报的传递速度,每天提交一份动态报告;而毛人凤派则从中作梗,故意拖延后勤科的情报汇总,导致一处的报告多次延误。
李默急得团团转,找到陈默:“陈处长,戴老板都催了好几次了,再延误下去,咱们都得受罚!”
陈默却很冷静,他拿着延误的报告,找到戴笠,语气诚恳:“戴老板,不是我们一处效率低,是后勤科的情报汇总是延误,我们拿到的资料不完整,没法提交准确的报告。毛人凤派的张诚副处长负责对接后勤科,我多次跟他沟通,他都以‘流程繁琐’为由推脱,我也没办法。”
他巧妙地将责任推给毛人凤派,既解释了延误的原因,又没直接指责张诚,给双方都留了面子。
戴笠听完,立刻找来毛人凤,一番施压后,后勤科的情报汇总速度明显加快,一处的报告也恢复了准时。
事后,张诚找到陈默,语气带着不满:“陈处长,你怎么能跟戴老板说我推脱责任?”
陈默笑着道:“张副处长,我没说你推脱,我只是说‘流程繁琐’。现在戴老板施压后,流程不是快多了吗?这也是为了一处的工作,咱们都是为了党国,没必要计较这些。”
他这番话既化解了张诚的不满,又强调了“为了工作”的立场,让张诚无从反驳。
日子一天天过去,陈默的“留有余地”策略愈发熟练:工作上,既不表现得过于激进,也不显得过于保守;应对派系压力时,既不直接对抗,也不盲目服从,总能找到“借势减压”的办法。
戴笠觉得他“稳重可靠”,毛人凤和徐恩曾觉得他“识时务”,李默和张诚也渐渐放下了对他的敌意,一处的工作氛围反而比以前和谐了许多。
这天晚上,陈默收到老周传来的消息:“苏区收到你传递的金沙江情报,红军已顺利渡江,摆脱了敌军的围堵。组织让你继续保持现状,注意安全,近期派系斗争虽缓和,但仍需谨慎。”
陈默看着纸条,心里松了口气。他的“留有余地”,不仅保护了自己,还为情报传递创造了安全环境。
戴笠派和毛人凤派的注意力都在互相牵制上,没人注意到他在报告中留下的“模糊表述”,实则是给红军的“安全提示”;也没人发现他借“延误报告”的机会,偷偷传递了敌军的部署调整情报。
他走到窗前,望着南京的夜景,灯火璀璨,却掩盖不住潜藏的暗流。
他知道,他的“留有余地”策略也需要一直坚持下去。自己的每一步退让,每一次妥协,都是为了更好地潜伏。
他打开加密笔记本,在上面写下:“留有余地,非怯懦,乃自保之策。不冒进以避锋芒,不示弱以保地位;借派系矛盾减压,以中庸姿态立足。唯有如此,方能长久潜伏,完成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