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晋王府内,自鸣钟的清脆鸣响,象征着大陈王国对精密与秩序的追求,也预示着一种新的战争视角正在悄然生成。
当这种追求与战争的迫切需求相结合时,便催生出足以改变战场格局的利器。
几乎就在自鸣钟入驻王府的同时,另一件经由“西洋匠人”之手改良、并被陈远寄予厚望的器物——千里镜(望远镜),开始在大陈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中悄然装备,并很快在残酷的前线展现了其惊人的价值。
山海关,天下第一雄关。
时值深冬,关外朔风怒号,天地间一片肃杀。
关墙之上,冰棱倒挂,守军将士呵气成霜,警惕地注视着远方清军连营的点点灯火。
尽管清军主力因忻口之败和多尔衮的战略调整,暂时转入了围困和封锁,但小规模的摩擦、试探性的夜袭、以及无时无刻不在的斥候战,从未停止。
关楼最高处,一身银色甲胄、外罩玄色斗篷的秦玉凤,正凭栏远眺。
刺骨的寒风掠过她英气逼人的脸颊,她却浑然未觉。
她的手中,握着一件黄铜打造、可伸缩的圆筒状器物——正是技研所最新送抵前线的“乾穹叁型”千里镜。
此镜由投奔大陈的西洋匠人结合荷兰望远镜原理与技研所的光学技术改良而成,镜片研磨更为精细,视距和清晰度远超这个时代的普通望远镜。
秦玉凤缓缓举起千里镜,凑到眼前。
刹那间,远处原本模糊不清的清军营地细节,被猛地拉近到眼前!她可以清晰地看到营寨木栅的纹理、巡逻士兵身上盔甲的反光、甚至战马喷出的白汽!
她移动镜筒,仔细扫过清军营地纵深:辎重堆放的位置、骑兵马厩的规模、中军大帐的旗帜、乃至远处烟墩(烽火台)上哨兵的活动……一切都历历在目,如同观掌!
“好东西!”
秦玉凤放下千里镜,眼中闪过锐利的光芒,对身旁的副将赵勇赞叹道,“以往观测敌情,全凭目力,稍远便模糊不清,易受天气影响。
有此神物,敌营虚实,尽收眼底!
多尔衮的任何调动,都休想瞒过我们的眼睛!”
赵勇也试用了一下,兴奋道:“大将军说的是!
这千里镜,简直是给咱们装上了天眼!
尤其是夜间,配合单筒的‘微光镜’(一种简易夜视装置雏形,效果有限但有用),清军夜袭的企图更难遁形!”
很快,这批数量有限的千里镜被优先配发给了山海关守军的高级将领、精锐夜不收(侦察兵)以及炮队观测手。
它们立刻在战场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场景一:料敌先机,粉碎夜袭。
某夜,乌云蔽月。
一支清军精锐斥候队,企图借助夜色掩护,摸到关下破坏防御工事。
然而,他们刚刚离开营地不久,其动向就被关墙上手持微光千里镜的哨兵发现。
守军不动声色,暗中调动兵力,在其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
当清军斥候鬼鬼祟祟地进入伏击圈时,迎接他们的是密集的箭雨和火铳射击,全军覆没。
清军自此再不敢轻易发动小股夜袭。
场景二:精准炮击,震慑敌胆。
一日,清军一支运粮队在一处看似在普通火炮射程之外的谷地扎营休息。
关墙上的炮队观测手通过千里镜,精确测算了距离和方位,将数据报给炮位。
调整好射角的“破虏三号”野战炮发出怒吼,炮弹划出精准的抛物线,正好落在清军营地中央,炸得人仰马翻,粮车焚毁。
清军惊恐万状,仓皇后撤十里才敢重新扎营。
千里镜加持下的炮火,让清军的活动空间被极大压缩。
场景三:洞察虚实,将计就计。
清军主帅阿济格见强攻不成,便想诱敌出战。
他故意示弱,将部分营寨伪装成兵力空虚的样子。
然而,秦玉凤通过千里镜的持续观察,发现其“空虚”营寨后方尘土飞扬,有大量伏兵移动的痕迹。
她将计就计,派出一支偏师佯装中计出击,主力则严阵以待。
当清军伏兵尽出,企图合围时,却遭到了守军预有准备的猛烈反击和城头炮火覆盖,损失惨重。
阿济格的诱敌之计,在千里镜的“眼睛”下,变成了自取其辱的败仗。
千里镜带来的优势,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胜利,更是战略层面的主动权。
大陈军对清军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而清军却对大陈军的部署雾里看花。
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清军处处被动,士气日益低落。
山海关,真正成了清军无法逾越的钢铁壁垒。
消息传回太原,陈远大喜,立即下令技研所集中力量,扩大千里镜的生产规模,并着手研制更大型的、用于观测星象(间接服务于测绘和航海)的望远镜。
同时,他指示柳如是,通过海贸渠道,不惜重金继续搜罗西洋光学玻璃和精通此道的匠人,力求在这一领域保持绝对领先。
柳如是则在《朔方新报》上撰文,巧妙地将千里镜的功效与“上苍赐予明君洞察奸邪之天眼”联系起来,宣扬陈远得天之助,清军无所遁形,进一步鼓舞了民心士气。
千里镜观敌,战场单向明。
这件看似简单的光学仪器,在陈远的手中,变成了克敌制胜的神兵利器。
它不仅仅延长了军队的视线,更开启了一种全新的作战模式——基于战场透明化的精确打击和战术欺骗。
当满洲骑兵还依仗着骑射的勇武时,他们的对手已经用冰冷的镜片,冷静地剖析着他们的弱点。
这种技术代差所带来的优势,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将愈发明显。
山海关下的僵局,正因为这小小的镜筒,悄然发生着倾斜。
而陈远,正通过这“天眼”,清晰地审视着对手,等待着给予致命一击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