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曙光初露,四人便已整装待发。得益于前一天的开辟,通往坡顶的“之”字形小径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虽然路面依旧粗糙,但最大的障碍已被清除。相比于首日开山破石的艰难,今天的任务显得明确而直接:将剩余的路段修通、平整。
工作迅速展开。有了昨天的经验,效率显着提高。阿伦和林远一前一后,负责最费力的拓宽和夯实工作。阿伦用石斧砍掉残余的根须和突出的小树桩,林远则用粗木棍和石夯将路面进一步捶打结实,尤其在拐弯处,仔细垫高外侧,形成缓坡,便于日后拖曳重物。凯拉和小敏则负责清理碎土石块,并将收集到的干燥苔藓铺垫在有些湿滑的路段,增加摩擦力。
团队协作愈发默契,号子声和工具的撞击声在山坡上有节奏地回响。增强的体力让他们能够持续高强度劳作,中途仅短暂休息了两次,补充水分和肉干。到了下午太阳偏西时,一条虽然简陋但坚实、足以通行的小径,已经蜿蜒贯通了从溪边到坡顶的全程。
站在坡顶,回望脚下这条自己亲手开辟的道路,一股强烈的成就感涌上四人心头。这不仅是物理上的通道,更是连接现有庇护所与未来新家的希望之路。
“成了!”阿伦抹了把汗,畅快地大笑,“这下运木头运石头就方便多了!”
凯拉仔细检查了路径的坡度和平整度,点头认可:“基本符合要求。接下来,可以全力投入砖窑的建设了。”
休整一夜后,第三天的工作重点转向了在东山坳附近建造简易砖窑。选址在一处背风、土质坚实且靠近黏土源和水源的缓坡上。
建造砖窑,主要依靠凯拉的知识和林远的实践经验。凯拉用木棍在选定的地面上画出窑体的基本结构:一个深约半米、直径约一米的圆形燃烧室(火塘),以及在其上方、用于堆放砖坯的窑室。窑室壁需要留出烟道和观察孔。
“窑壁要厚,才能保温。需要用黏土混合切碎的干草,反复捶打增加韧性,垒砌成穹顶。”凯拉讲解着要领。
林远负责统筹和关键步骤。他指挥阿伦在画线处向下挖掘燃烧室,要求四壁垂直、底部平整。小敏则负责和泥,将东山坳取来的黏土加水,再加入凯拉准备好的、用石刀切得细碎的干草茎,光着脚在铺开的兽皮上反复踩踏、揉捏,直到泥草充分混合,变得均匀而有韧性。
阿伦力气大,挖掘工作进展很快。燃烧室挖好后,他又按照凯拉的指示,在底部挖出一条浅浅的沟槽作为通风道,出口朝向坡下风口。接着,开始用和好的草泥沿着燃烧室的边缘向上垒砌窑室的基墙。这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工作,泥坯要一层层垒实,不能太快,否则容易坍塌。林远在一旁指导,用木槌轻轻敲打新垒上的泥坯,使其与下层结合紧密,并不断用水平棍检查墙壁是否垂直。
小敏成了最忙碌的人,她需要持续供应和好的草泥,并保证干湿适中。凯拉则像严格的监工,不断检查泥坯的厚度、均匀度和窑体的圆度,确保结构稳定。
砌到约半人高时,开始收口,准备建造关键的穹顶。这是最困难的一步。凯拉建议先用粗树枝搭一个简易的半球形框架,然后将草泥覆盖在框架上,压实抹平,待泥坯半干定型后,再小心地将内部支架拆除。
搭框架需要选择合适的树枝,阿伦和林远合作,挑选有自然弧度的硬木枝,交叉捆绑,小心地架设在窑室基墙上,形成一个稳固的骨架。接着,四人一起动手,将大团大团的草泥甩到框架上,从底部开始,一圈圈向上覆盖,用手掌和木片将内外壁抹平刮光。汗水混着泥浆,四人很快都成了“泥人”,但没有人抱怨,眼中只有专注。
穹顶合拢后,凯拉在顶部小心地掏出一个排烟口,并在窑室壁上挖了几个拳头大小的观察孔,用于查看火候和砖坯情况。最后,用更稀的泥浆将整个窑体内外仔细涂抹一遍,填补缝隙,确保密封性。
整整一天,一座直径近三米、高一米多的简易馒头窑雏形,终于矗立在了东山坳的坡地上。看着这座用双手和汗水垒砌的土窑,尽管疲惫不堪,浑身泥泞,但四人心中充满了期待。
“接下来,就是等它干透,然后做砖坯了。”凯拉拍打着身上的泥土,语气中带着一丝完成重要阶段任务的轻松。
“这样一个我觉得不够!”阿伦围着土窑转了一圈,大手一挥,“等它干透要几天?太耽误功夫!林远,我看这地方够大,咱们俩再加把劲,在旁边再垒它两个!三个窑一起烧,那出砖速度才够快!”
凯拉闻言,眼睛一亮,迅速思考着:“这个主意很好!规模化生产能极大提高效率。等你们再建好两个窑,我和小敏可以同步开始准备另一项关键燃料——木炭。烧砖需要持续稳定的高温,木炭比普通柴火效果好得多。我们可以先挖几个简易的闷烧炭窑,收集硬木进行炭化。” 她越说思路越清晰,“这样分工,时间就能充分利用:上午,林远和阿伦你们继续建新窑;我和小敏就去准备木炭。下午,我们四个可以一起制作砖坯。 等第一批砖坯晾干,窑也干透了,木炭也准备好了,就能立刻开窑。以后就形成循环:建窑、制坯、砍柴、烧炭、烧砖,流水作业,工作就不用停了。”
林远仔细听着,脸上露出赞许的神色:“阿伦的想法够大胆,凯拉的安排更周到。三个窑并行,加上木炭,效率确实能翻几倍。就这么干!明天开始,分头行动!”
小敏也用力点头,对即将展开的、更有条理的工作充满期待。
夕阳下,那座孤零零的土窑仿佛不再孤单,它的身旁,即将崛起两位“兄弟”。而一项更加复杂、但也更具效率的生产计划,已然在四人心中成型。希望,如同那即将燃起的窑火,在周密的计划和分工协作中,越烧越旺。夜幕降临,新的工具和新的生产模式,静静地孕育在月光下,等待着明天的全力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