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璟
在岁月的长河里,总有一些物件承载着最珍贵的记忆,于我而言,那支由上等紫竹制成的洞箫便是如此。它通体紫澄澄、油亮亮,历经时光的打磨,愈发古朴玲珑,每一道纹理都似镌刻着岁月的故事,令人爱不释手。
每当指尖轻轻摩挲过洞箫,膜孔、吹孔、指孔,这些看似寻常的部位,总能瞬间打开记忆的闸门,将我拉回那久远的往昔。轻启唇齿,吹响洞箫,袅袅乐声中,我仿佛又回到了苍翠的东山之巅,站在澄碧如镜的铜江之滨。耳畔响起熟悉的旋律:“鱼儿藏水中,爷爷留下的破鱼网……”,那是童年听过的渔歌,充满了生活的质朴与温情;“江通云梦,山接蚕丛……”,悠扬的曲调里,诉说着这片土地的钟灵毓秀;还有“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激昂的旋律曾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投身时代洪流。
1958年,我在上海带领幼师班的学生前往郊区创办幼儿园。我们居住的几间平房周围,环绕着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清晨的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形成斑驳的光影,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宛如大自然的浅吟低唱。这片竹林,让我深深陶醉,仿佛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
一日清晨,我如往常般拿着洞箫走进竹林。竹林间,晨雾尚未散尽,空气里弥漫着竹叶的清香。我轻轻地将洞箫置于唇边,吹起那首熟悉的。悠扬的乐声在竹林间回荡,和着竹叶的沙沙声,宛如天籁。吹着吹着,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一片紫竹轻轻摇,多少梦中来吹箫,花落有几度,花开有几朝,难忘第二故乡紫竹调……”歌声里,饱含着对故乡的思念,对过往岁月的眷恋。那一刻,我仿佛与这片竹林、与故乡的山水融为一体,所有的疲惫与烦恼都随风飘散。
这支洞箫,有着一段特殊的来历。那是我在国立三中集训时,路过黔东玉屏,在当地的集市上偶然遇见的。初见它时,便被其独特的气质所吸引,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我,让我毫不犹豫地将它买下。自那以后,它便一直陪伴在我身边,成为我的心爱之物。平日里,我将它放在显眼的地方,却又担心被他人拿走;若收进箱子底,又怕不小心被压碎,可谓是小心翼翼,珍视有加。
然而,命运总是难以捉摸。在“十年动乱”那段特殊而动荡的日子里,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我如往常一样,想要拿出洞箫寄托情思,却发现珍藏的爱物中独独少了它。我翻遍家中的每一个角落,满心焦急与失落,却始终不见它的踪影。那一刻,深沉的遗憾如阴霾般笼罩着我,这份遗憾,时时在心底蔓延,成为难以愈合的伤口。
如今,洞箫虽已不复存在,但那悠扬的旋律、美好的回忆,却永远镌刻在我的心间。无形的洞箫和,时常在心底鸣响,成为我生命中最温暖的慰藉。它承载着我的青春岁月,我的故乡情思,以及那些再也回不去的美好时光。每当忆起,心中依然会泛起丝丝涟漪,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是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