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佩芳
三中最后一次校庆节是在1946年的初夏,学校照例开展了一次大型的庆祝活动“班刊比赛”,高中与高中比,初中与初中比。当时女子部高一班是刘玉林老师上国文课,他又是我们班的班主任。刘老师是湖南人,三十多岁,个高体胖,常穿灰色长衫,温和斯文。课讲得很好,同学们都喜欢听。当时我国已结束了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赢得了胜利,全国人民正喜气洋洋,学校也即将复员。刘老师早在作文课内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可爱的东北”。他先让同学们自己去查看地图和寻找有关资料,使我们了解我东北的地理环境、气候,疆域之宽广,土地之肥沃,资源之丰富,人口之众多等等,继而再写成文章交他评改。当然我们写得 不那么全面,但他在评讲时却把大家所写的逐条归纳总结,对写得好的给予赞扬鼓励。
校庆的头几天,他精心地绘画了许多幅插图。比如大豆,高粱,玉米,麦子,棉花,煤铁矿,珍贵的药材,人口,土地面积,抗日斗争情景等等,并把它们贴在一层较厚的纸上。一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他把我和张婉玉,苏君瑾,傅婉如等同学叫去,安排在礼堂后面的储藏室附近的小房内,要我们用毛笔在每幅插图的下面写上简短的说明。这些说明语言和数字都是从同学们的作文中摘取下来的。我们摘抄时都非常细心、认真,唯恐弄脏或写错。我们又在他的指导下把整幅刊物拉开来,用事先备好的宽边红纸条框好边。他用鲜明的蓝色水笔画了一口大钟做刊头,而这口钟又是以“警钟”两字形成的,不仅看上去非常漂亮,而且含意很深。
校庆这一天,风和日丽,我们全校师生都聚集校本部参观。那里早已布置停妥。四周布满了刊物,它和许多彩旗相互辉映,把整个校本部装点得更加美丽堂皇,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各班的校庆特刊都是选登班内的优秀作品,每幅刊总不下十来篇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正如百花竞放,万木争荣。我们的班刊是挂在学校正中大楼的左侧墙壁上,显得格外醒目。因为形式独特,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显得特别新颖,看起来悦目,读起来轻松,师生们看的很多,评价很高。最后投票选举,高中部的特刊,我班得票最多,获得了第一名。
我很尊敬这位老师。他有如此高明的才干和卓越的教学方法,了解并掌握了读者的心理,达到了他的教学目的,使我受益不浅。在我后来从事的教学工作中,许多地方也不同程度地采用和效法他的教学和工作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我很感激我的老师!
扬佩芳,女,65岁,贵州铜仁人。1945年三中女子部初中毕业,升入女高中第九班。通讯处:铜仁市人民政府宿舍。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