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票房数据出来了。”
表姐章水云拿着两份文件快步走进陈家乐的办公室,语气里带着一丝急切。
“这份是国内《调音师》的首日票房数据,这一份是刚从海外传过来的首日票房数据。”
陈家乐顿了顿,先拿起了国内的那份数据文件。
《调音师》首日票房统计,排片:30%,上座率:75%,首日票房:3662万人民币。
“嗯,还不错,基本在预期之内。”陈家乐仔细看了一遍,语气平静。
“可按照这个票房走势,首日票房三千万,后面几天票房只会往下掉啊!而且我们只有二十一天的上映期,春节档一来就得给新片让路,给春节档电影腾位置。”
章水云眉头紧锁,语气里全是不甘心。
也难怪她着急。齐乐工作室接连几部电影都创下纪录,把她的期待值也拉高了。
这回新片成绩不如以往,她顿时有些坐不住。
“淡定。”
陈家乐笑着安抚她,“这数据已经挺好的了。照这个趋势,国内总票房冲个6亿以上不成问题。”
“可......可这前几日的票房里面,有包含一部分是预售票房,除去预售票房,真正的数据没那么高。”章水云越说越急。
“放心,这些我们早就和鹰眼、院线都沟通好了,都在预料之中。”
陈家乐喝了口茶,缓缓说道:“今年咱们电影取得的成绩已经很亮眼了,春节档的《飞驰人生之头文字d》票房8.8亿,暑期档的《新世界》票房破十亿,国庆档的《泰囧》票房冲到14亿,咱们已经把观众钱包里的闲钱都榨干了。”
“可以说是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总得让大家缓一缓,喘口气吧?”
“谁家好人天天往电影院跑,哪来那么多钱呀。”
每年的票房池子总共就这么大,这跟国内的生产总值和人民的经济水平息息相关。
陈家乐就是再牛波一,也只能从池子里抢食吃,而不是给池子注水。
国内票房能有6亿,就已经很满足了。
他现在最关注的是《调音师》的海外市场,国内电影市场被他榨干了,可海外市场可没有啊。
那里还是一片鱼塘。
不过,在海外市场,他这个导演身份不卖座,大哥这些主角也不能为电影带来票房,仅有的噱头就是威尼斯最佳短片改编。
影片能否破圈,全靠内容本身说话。
如果海外市场能达到国内票房的三分之一,那这次辅路就是成功的。
陈家乐放下国内的那份报告,又接过由韦恩斯坦传真过来的《调音师》海外票房报告。
里面有多个国家地区的首日票房数据。
印:64.2万美元票房
韩:74.1万美元票房
越:35万美元票房
意:89.7万美元票房
法:77.4万美元票房
......
海外单日总票房数据将近400万美元。
对于一个在国际上还没什么名气的导演来说,这成绩绝对算得上亮眼。
“不错,给韦恩斯坦加鸡脚。”
陈家乐看重的并不是海外票房分成的这点钱,《调音师》不是系统给的电影,所以不会有全额票房返现。
再说,海外给到制片方的票房分成比例不高。
国内制片方还能拿个30%~35%的票房分成,可海外发行的,只能拿20%~30%这个区间比例。
这么一算下来,海外那点票房分成其实也没多少钱。
陈家乐在意的是路子打通了。
有一,那自然就会有二,有三,然后自己的电影在全球市场畅通无阻。
陈家乐不再关注《调音师》,而是把目光放在其他事情,目前他最重要的几件事有:
一,完成《少年派》的拍摄任务;
二,把《少年派》送去进行后期特效制作;
三,物色国内有潜力的特效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四,跟进时宇峰新片《烈日灼心》的拍摄进展;
五,完成爷爷交代的任务——《卡拉是条狗》剧本。
其中,《少年派》的拍摄已接近尾声,预计一月初即可杀青,第一条任务基本完成。
至于后期特效,制片人朱自在早已联系好好莱坞团队,影片拍摄完成后即可送往制作,第二条也在稳步推进。
至于国内的特效公司,那可选择的不多。目前这个阶段,国内特效产业尚在起步,许多后来知名的公司此时还未崭露头角。
例如未来几家代表性的公司:
墨境天合,代表作有《流浪地球》系列,《刺杀小说家》,《独行月球》,《悟空传》、《征途》等。
倍视,代表作有《星球大战》系列(美剧),《捉妖记》系列,老谋子的《长城》,《深海》等。
天工异彩,这家由华宜支持起来的特效公司,代表作《寻龙诀》、《狄仁杰》系列、《八佰》、《侍神令》等。
.....
尽管陈家乐对当前国内特效行业的具体情况不算熟悉,但他清楚地知道:在不远的将来,国产特效的技术实力将完全不输好莱坞,甚至会有不少好莱坞项目主动寻求与中国特效公司合作。
然而眼下,大众对国产特效仍缺乏信心,这背后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国内缺乏真正依赖顶尖视效支撑的头部大片。
除了《流浪地球》《哪吒》这类少数成功案例,大多数国产影视仍停留在“五毛特效”的阶段。
最出名的莫过于《封神2》,里面那几个......蓝色的......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
钱都拿去请小鲜肉,大流量了,哪里还有钱做特效。
若论国产剧中特效的诚意之作,《爱情公寓之貂蝉在路上》这一集堪称经典。即便过去十几年,其创意与效果仍被观众津津乐道。
“特效公司是需要靠大订单才能养得起的。”
陈家乐揉了揉眉心,感到些许棘手。
以他目前的资产,收购一家特效公司并不困难,但难在如何让它持续运营。
这类技术密集型公司必须依靠稳定的大型项目才能维持团队和技术投入。
而现实是,当前电影市场上对高端特效的需求十分有限。未来几年的国产片单中,真正称得上“特效大片”的作品屈指可数。
要是靠特效公司自己在外面接单养活自己,那公司早晚得破产。
因此,如果陈家乐决心布局特效领域,他必须主动创造需求:亲自推动多部特效大片的立项,并将这些项目的特效订单优先交给自己的公司。
这种模式,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天工异彩”与华宜的关系——依靠母公司持续输血,以内部订单支撑公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