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钟鸣的讲述,幻境中的画面开始转换。
孩子们看到了年少的“我”,正好奇地听着闰土讲述各种新奇的事儿。
“同学们,你们看,‘我’和闰土虽然身份不同,但却很快成为了好朋友......”
钟鸣一边引导着孩子们观察幻境,一边讲解。
这时就有孩子惊奇地说道:“哇!这是先生的小时候吗?果然和我们不一样呢!”
钟鸣摇着头说道:
“并不是。这是一个故事,而故事的内容不需要是真实发生的,这里面的‘我’,只是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而已,并不一定是指作者本人!”
孩子们点点头,继续专注地看着幻境中的场景。
只见闰土绘声绘色地给 “我” 讲着在海边捡贝壳的经历。
那些贝壳五颜六色,形状各异,有的像扇子,有的像蜗牛壳。
“我” 听得眼睛都直了,满脸的向往。
“他们的贝壳怎么和咱们村河里的不一样啊?又大,颜色又漂亮......”
“是啊,好多漂亮的贝壳。”
闰土又说起了潮汛来的时候,会有许多跳鱼儿在沙滩上跳跃,它们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孩子们听到这,都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还有长着脚的鱼?”
钟鸣笑着解释:“这条鱼儿是海边特有的,它们能用脚跳跃,十分奇特。”
他想了想,然后手轻轻一挥。
孩子们清楚看到沙滩上那些跳鱼儿,身形不大,在沙地上蹦跶着,那两个如青蛙般的小脚一蹬一蹬,溅起些许细沙。
“哎呀!”
李狗蛋忍不住伸手去抓,却扑了个空,这才想起是幻境。
周小胖问:“先生,这鱼能吃吗?”
钟鸣看了他一眼,笑笑没说话。
但其他孩子可没有放过他,调笑道:
“小胖子,你小子就知道吃!”
“哈哈,真的,说不定味道还不错呢!”
画面一转,年少的“我”和闰土坐在瓜棚下,月光洒在他们身上。闰土继续讲着他的趣事,脸上洋溢着自信与快乐,“我”则托着腮,一脸羡慕与好奇。
孩子们沉浸在幻境中,听着闰土讲的一桩桩趣事,眼睛里满是新奇的光芒。
陈丫丫双手托腮,一脸憧憬地说:“要是我也能像闰土一样,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那该多好呀!”
李狗蛋跟着点头,兴奋地说:“是呀,还有猹呢......感觉真有意思啊!”
周小胖却还惦记着吃,嘀咕道:“那些海里的鱼啊,要是能尝尝啥味儿就好了。”
幻境里,闰土又开始讲起在海边看潮汛的经历,那潮水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气势磅礴。
“哇!”
孩子们看得目瞪口呆,仿佛身临其境。
冯一一惊叹道:
“这潮汛也太壮观了,真想亲眼看看啊!”
陈丫丫附和道:
“是啊!要是能去看看就好了!”
...
此时的孩子们就,恰似文中的“我”。
鲁迅先生描写道: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此时,家乡就像的狭隘的小院子。
他们若只待在这里,便看不见外面的新鲜事物。
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其中蕴含的象征手法,自然是不言而喻。
文章的结尾,是有些令人伤感的。
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新鲜事的闰土,终究是要离开了。
在这个时代,别离就是别离。
贫乏的交通能力,加强了人们的思念。
道句一别两宽,可彼此却难知。
【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少年闰土》,到这里就结束了。
文中说: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但是在后来的《故乡》中,读者可以知道“我”和闰土是有见过的。
这里为什么说没有呢?
因为再见时,我说的是:
“阿! 闰土哥,——你来了? ......”
可是曾经那个红脸蛋的闰土开口便是:
“老爷!......”
所以,“我”与闰土已是永别。
具体的细节,在以后遇到再去深究吧!
钟鸣看着沉浸在故事余韵中的孩子们,轻声问道:“同学们,读完《少年闰土》,你们觉得少年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呀?”
孩子们目睹了全貌,想法也多。
所以回答的都非常雀跃。
“先生,我觉得闰土特别勇敢,面对偷瓜的猹一点都不怕,还会用钢叉去刺它。而且他知道好多有趣的事,像捡贝壳、看跳鱼儿,感觉他的生活好丰富多彩。”
“先生,我觉得闰土很善良,他和‘我’成为朋友后,把自己知道的好玩的事都告诉‘我’,分别后,还会想着送贝壳和鸟毛给‘我’。”
“先生,我觉得他们的友情很纯真,虽然身份不一样,但在一起玩得特别开心,还互相惦记着对方......就像之前学的《伯牙鼓琴》的两人一样!”
钟鸣接着问:
“那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会对闰土的生活充满向往呢?”
“......”
孩子们纷纷陷入沉思,过了一会儿。
刘寄奴答道:
“因为‘我’整天待在院子里,不像闰土能在海边经历那么多新鲜有趣的事,‘我’渴望像他一样能见识到这么多的新鲜玩意儿!”
钟鸣满意地点头:
“非常好,理解到了重点。这也反映出‘我’对外面广阔世界的向往。那文章最后,闰土和‘我’分别,大家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陈丫丫有些难过地说:
“先生,我觉得好可惜,他们明明是那么好的朋友,却不得不分开,以后也很难再见面了。”
钟鸣点点头,说:
“是啊,可惜离别往往身不由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