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杨皓又继续说“实际上,任何行业都遵循一定的公式:经济力量(购买力)+人口基数(市场潜力)+产业升级(市场竞争力)。
这是行业立足的基础,无论是文化领域还是传统制造业,科技技术进步带来的创新和产业升级,是夺取市场份额的关键。
文化产业和实体制造业一样,科学技术带来的产业升级是抢占市场的唯一法门。
说白了,港片就是被产业升级成功的好莱坞给淘汰掉的,以前港片还能在东南亚捞一笔,
数字特效时代的好莱坞大片以后,东南亚人吃过了好莱坞大餐谁还吃你香港甜点?
包括台湾市场,港片在台湾不行是因为台湾开放好莱坞片子引入数量,
同样地,以前台湾是限制好莱坞片子数量的,开放以后港片在台湾市场就不行了。”
正当杨皓滔滔不绝之际,几个身影悄然靠近,坐在不远处静静倾听。
杨皓顿时住嘴,收住了话题。
在这不知名的新面孔前,谁知道都是什么人,别自己在这里嘴痛快了,招来什么不必要麻烦。
大家正聚精会神,听得津津有味,确实耳目一新,这是从整个产业角度分析问题。怎么停了?大家看向杨皓。
杨皓示意姑姑,是不是有人找你。
姑姑瞥见那几个人,立刻站起身来打招呼,众人也连忙加入寒暄的行列,原来他们都是电视台的领导。
杨皓看着都不认识,应该不是大领导,心里吐槽,领导真多。
“没事,你们继续。”大家打完招呼,新来的人一个看似领导的人说。
大家寒暄完毕,坐下等着杨皓继续说。杨皓已经不愿意继续说了,人多嘴杂,不一定哪句话不合适容易麻烦。
“继续说呀!大家等着听呢。”姑姑说道。
“还说什么?这还不明白吗?”杨皓一脸疑惑的问。
赵智勤听着杨皓说的确是合乎逻辑,有点东西,就想深入探讨聊聊,
于是说道“您给细说说,我觉得香港还是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您觉得我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好吗,敬语都用上了。
杨皓见姑姑示意可以继续说,便明白没问题。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他接着聊道::“我都给您说了,跟香港学习是个错误,大方向错了,你学的越多,错的越多。”
赵智勤刚要辩解,杨皓摆摆手接着说:“我们从总体来观察,影视行业属于文化艺术类,在全球,具有这种独立和有自己独特性的文化大致有三个,
一、以美西方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二、以中东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三、以中国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圈。你认同这一点吧?“
显然有人看过这本着作,出言反驳道:“还有很多其他文明呢,你这是从亨廷顿那本书引申出来的吧?”
杨皓看着反驳他的人,知道这是个懂文化的人,
于是点头说道:“是的,我只是大致分一下,而且是基于目前来看还有独立发展的可能性的文化。”杨皓解释说到
“这个只是一种划分方式,如果以文化性质划分: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商业文明。每种划分方式应用在不同领域。
这里就不详细说了,不管哪种划分方式,都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比较清晰,也能快速找到根。”
反驳他的人点点头,表示认同。
无人提出异议,杨皓接着说:“我们再说回影视,目前来看,美国在这一领域一枝独秀,这得益于它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
美国的电影和电视剧作品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与发行。而伊斯兰世界四分五裂,短期内看不到他的希望。
至于我们中国,我们有着独特而连续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这种文化一直在不断进步与发展中。
如今,中华文化的复兴正变得愈加明显。”对此,大家无一例外地点头表示赞同。
杨皓转向问赵智勤“你对香港的第一印象,或者说整体印象是什么?”借此话题探讨更多关于香港的面貌。
没等赵智勤回答,杨皓自顾自说到:“我的感觉是:香港就是个商业大都市,感觉香港商业发达,
仿佛每个香港人都是商人,一切行为活动都是为了挣钱。”
他的语气里流露出了一丝对这座繁华城市的认识和理解。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观察者的冷静,似乎在试图捕捉这座城市的每一个细节。
说完这些,杨皓看着赵智勤,等待他的回应。
赵智勤轻轻点了点头,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认同的光芒,似乎对杨皓的话深有共鸣。
没等他开口,杨皓就说出了自己对香港的看法:“这种氛围,这个地区的人都有个特质,唯利是图。”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哲学般的沉思,仿佛正试图剖析这个城市的灵魂。
这时,后来的一个妆容精致,打扮时髦的女人忍不住反驳说:“你怎么能这么说香港人呢?香港毕竟……”
她的话中充满了对香港的向往,似乎想要辩驳杨皓的观点。
但没等她说完,杨皓便打断了她的话,继续说:“这个不是贬义词,这是定义它的特质。”
他的眼神坚定,语气中不带一丝攻击性,反而更像是在解释一个事实。
“‘唯利是图’好的方面来看,他出品的影视剧紧跟市场潮流,市场什么畅销他就拍什么。
这使得香港的电影产业蓬勃发展,创造了无数经典。”杨皓顿了顿,
然后转向了更加深入的分析:“但每个事情都有两面性,从坏的方面来看,就会出现市场上一但那个题材畅销,
大家就会一窝蜂都拍,最后造成粗制滥造泛滥,把这个题材拍死。”他的言辞间透露出对这种盲目跟风现象的理解。
说完后,杨皓看向了一直静静聆听的赵智勤,似乎在寻求他的认同或是反对。
赵智勤微微一笑,他的眼神里闪过一丝深思,随后说道:“杨皓,你的看法很有见地。
的确,这种特质让香港在某些时候显得非常务实和高效。
但是,也正如你所说,盲目的跟风确实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创意的枯竭。我认为……”
杨皓摆摆手,阻止赵智勤下面的话。
大家很不习惯杨皓这种上位者聊天方式,动不动就打断别人的话。
关键是他穿着一身校服,明显是个学生啊,这让大家很别扭。可是一旦涉及到这些行业情况,他说的还挺有道理。
杨皓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继续说:“你不用和我说你的想法,那样可能我们要争论了,
争论这件事我在搜集资料时已经跟大卫·波德维尔和托马斯·埃尔塞瑟争论过。
现在我只说我的结果。至于符不符合你的想法,你自己思考。”然后一口气又喝了一罐饮料。
赵磊起身又给他拿饮料去了。接过赵磊递过来的饮料,接着说“影视艺术是文化的延伸,文化讲究继承、发展、创新。
老一辈从大陆过去的文化人逐渐退出舞台,再加上香港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
见小利而忘大义,没有国家归属或者文化认同感,没有家国情怀,只顾眼前利益。
导致香港现在的创作属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很难在创作出有影响力的作品。
吃吃老本,苟延残喘罢了。”话音刚落。
这番尖锐而直白的评论立刻引起了众人的激烈讨论,许多人开始反驳杨皓对于香港人性格的这一刻画,
认为他的定义过于笼统且失之偏颇。
杨皓毫不在意大家的意见,这都是经过历史检验过的。
姑姑也觉得他说的有些过了,想把他的话圆过去于是说道:“你们得明白,就凭香港那特殊的国际地位和地理位置,
那儿可不就自然而然地营造出了一股子浓厚的商业气氛。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香港人,他们多半儿都具有较强的商业头脑和经济意识。
天生带着一副敏锐的生意眼,对做生意的事儿特别在行。”
可杨皓点点头,说:“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才是商人的本性,哪儿都一样。‘大商无国’这句话也不是我首创的,
这是我们的老祖宗们早就看透了的事情。做生意的人,他们的世界是超越国界的,最终目的还不是图个利字嘛,
对什么国家地区忠诚不忠诚的,那都是次要的。”
杨皓认可姑姑说的话,不过对香港人的定性观点没有变,进一步举证说:“就好像美国人,它是由海盗、贪婪的奴隶主起家的国家,
这个国家的底色就决定了,这是一个强盗国家,所以现在地球上的战争,基本上都是有他发起或参与。”
这么一说,大家更不认同杨皓的观点了。这年代,国内对美国的认知还是‘人类灯塔’、‘自由国度’这个阶段。
不过话题扯得有点远,大家也不爱跟杨皓这么个小屁孩争论政治,否则太掉价了。
影视部那位领导说“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城市,香港人通常对不同文化和观念持有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您这句话对也不对,”杨皓认为“的确,香港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都市,
各种文化和信息在此交汇,因此对不同文化和观念展现出开放和包容。
但是,由于长期受到西方殖民思想的影响,以及部分本土精英的推动,
如果站在国家角度看,我认为这些精英实际上是买办和汉奸,他们导致了一种‘皈依者狂热’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导致对大陆优秀人才吸引力下降,导致人才流失。
从大陆过去的老一辈文化人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生代没有深厚的中华文化背景,
导致文化断层,没了根基,逐渐蜕变成一种投机主义盛行,成了流寇文化。”说完看着大家。
这种观点对大家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所有人都在思索。只有妈妈不是这个行业的人,对这些理解不了,
不过还是说“你说这么多有什么用,这不好那不好,现在大家为什么还是爱看香港的影视剧。”对于妈妈这个外行,
杨皓解释道“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没人看了,您要拿香港现在和以前对比,就能看出差距。
再说了,您这是站在普通观众角度看问题,跟行业内专业人员看为题不一样。”妈妈不再说话。
杨皓接着对赵智勤说:“因此,香港只能是中国影视的一部分,它的社会治理结构和氛围决定了,
它承接不起中华文化复兴的重任,也不可能成为主流。
你在香港只会学偏,学得越多,错得越多,到时候想要纠正就难了。”
说了这么多,只是为了证明香港并非中国影视的未来。这时,话题才回到了主题上。
赵智勤对杨皓的观点感到了些许迷惑,不禁提问:“按照你这么说,香港的影视产业就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了吗?”
“这是怎么可能的事?你怎么会这么想?”杨皓诧异地反问道,“如果香港的影视作品没有任何闪光点,
又怎能在东亚及东南亚有那么大的影响?我的意思是,香港现有的模式已经走到头了。
未来的趋势,应该是向美国好莱坞那样的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模式转型。
我们应当向行业前沿看齐,至少也要学习最顶尖的模式吧。”听完杨皓的解释,众人开始热烈讨论起来。
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大家的想法逐渐开始不一致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开始出现分歧。
其中,一位打扮得十分职业、气质优雅的女同事开口了:“虽然我们目前在一些方面不如香港发达,遭受些不公平的对待我能接受。
但是,用‘皈依者狂热’来形容是否有些过分了?”说完,她转头期待地望向杨皓,似乎在等待他给出解释。
杨皓注视着这位女同事,内心却无法认同。
他感到,无论是在现在还是未来,在中国,特别是那些自诩为精英的群体和文艺圈中,对外国事物的过分追捧现象尤为严重。
也许是他不是精英,真的无法理解。
他并不准备向她详细解释,因为在他看来,这样的人往往已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逻辑思维,难以用言语去改变她们的看法。
杨皓摆摆手说:“这种事我不跟您争论,否则就成抬杠了,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种事要自己亲自感受,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这事可没啥标准答案。”说罢不再回答。
坐在稍微远一点的一个男同事说:“我觉得最起码现在香港比我们先进,文化发展总要有一个带头的,为什么你说香港会把我们带偏。”
看来这个领导稍微大点,提的问题层次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