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皓站在昏暗的拍摄场地中央,四周的灯光渐渐熄灭,机器的轰鸣声也逐渐停歇。
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却是如释重负的满足。
过去的一周,他几乎是白天黑夜连轴转,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深夜的点点星光,他都在为《活埋》的拍摄忙碌着。
每一个镜头都经过了无数次的打磨,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推敲。
终于,在这一周的高强度工作后,这部电影完成了拍摄。
“杨皓,你真的太拼了。”林小阳站在他身边,语气中带着一丝心疼。
杨皓微微一笑,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没办法,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我必须全力以赴。”
《活埋》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作品,也是杨皓加入自己想法的电影,算是有自己创作和心血在里面的一部作品。
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主角爱德华在狭小的棺材中挣扎求生,剧情紧张刺激,对演员和导演的考验极大。
杨皓深知这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剧本和拍摄,更在于演员的完美呈现。
为了奖励爱德华在拍摄过程中的出色表现,杨皓特意举办了一场中国式的杀青宴,爱德华在这部电影里受老罪了。
宴会上,中式餐具摆放得整整齐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中式菜肴。
爱德华穿着一件中式长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爱德华,你受苦了。”杨皓举杯说道,眼中满是感激。
爱德华笑了笑:“不,杨皓,这是我的荣幸。能和你一起完成这样一部作品,我感到非常自豪。”
宴会上,大家欢声笑语,气氛热烈。
杨皓看着爱德华,心中感慨万千。
爱德华在拍摄过程中经历了极大的挑战,长时间被困在狭小的空间里,但他从未抱怨过一句。
他的敬业精神让杨皓深深折服。
杀青宴结束后,杨皓将拍摄的素材封存起来,交给了后期制作团队的负责人鲍勃。
杨皓本来想自己全盘操作后期,可是央视的几位实在等不及了,这马上就要元旦了,时间来不及了。
没办法,杨皓只好把后期制作交给了鲍勃,鲍勃推荐了迪伦·蒂奇纳(dylan tichenor)做这部电影的剪辑师。
杨皓还真知道这位,美国剪辑师协会成员,2005年他因剪辑李安执导的《断背山》而备受关注。
此外,他还参与剪辑了《血色将至》《猎杀本·拉登》、《魅影缝匠》等影片,与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多次合作。
其剪辑风格细腻,善于通过节奏把控来塑造影片氛围和人物情感。
这是杨皓现在需要的,他现在就是需要跟着大师学习更多专业知识和技巧,这让他非常满意。
鲍勃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制片人,找到合适的后期制作团队没问题。
“鲍勃,这部电影的后期制作就交给你了。”杨皓郑重地说道。
鲍勃点了点头:“放心吧,杨皓,我会让这部电影焕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电影后期制作是将拍摄素材转化为完整影片的关键阶段,涉及多个技术与艺术环节的协同作业。
剪辑师需要将拍摄的素材按照剧本和导演的意图进行剪辑,让故事的节奏更加紧凑,情节更加连贯。
特效师则需要为电影添加各种特效,让画面更加震撼,增强观众的视觉体验。
调色师要对画面进行色彩调整,让影片的色调更加统一,符合电影的整体风格。
音效师则需要为电影添加合适的音效和配乐,让观众在观看电影时能够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中。
“杨皓,这部电影的后期制作不复杂。”鲍勃说道,“我们有信心做到最好,放心吧。”
杨皓点了点头:“我相信你们。这部电影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我相信你们能够做到完美。”
接下来的几天,杨皓密切关注着后期制作的进度。
他经常和鲍勃以及团队成员进行沟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他深知,电影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拍摄,后期制作同样重要。
“杨皓,你对这部电影的期望很高啊。”鲍勃看着杨皓那专注的神情,忍不住说道。
杨皓微微一笑:“当然,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希望能够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人感受到电影的魅力。”
鲍勃点了点头:“放心吧,他们会全力以赴。”
电影后期制作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协作的复杂流程,需要不同专业人员各司其职,共同将原始素材转化为成品。
是电影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它如同“魔法之手”,将前期拍摄的零散素材转化为完整、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鲍勃来统筹后期全流程,制定进度表,协调剪辑、调色、特效等团队的工作衔接。
控制预算,分配资源(如特效镜头的制作成本评估),确保项目按时交付。
这就是有一个好的制片人,能省多大心。
忙忙活活有三四天,总算交代完毕。
至于《快乐大脚》剧组,已经分工完毕,中国部分由赵智勤接手,需要的设备、人员都由他来处理。
本来杨皓想去纽约跟老妈和姑姑他们汇合,顺便跟她们一起从纽约回国。
没想到姑姑直接让杨皓从洛杉矶回国,她们从纽约走,理由是省时间。
夜幕低垂,洛杉矶比弗利山庄的别墅里灯火通明。
杨皓处理完《活埋》后期制作的最后一份邮件,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忽然想起回国日程在即,便按下内线电话:“阿尔弗雷德,方便来书房一趟吗?“
管家阿尔弗雷德穿着熨烫妥帖的黑色燕尾服,不出三分钟便出现在门口。
水晶吊灯的光晕在他银灰色的发梢跳跃,他习惯性地微微躬身:“先生,您找我?“
“过完年我就十八岁了。“杨皓转动着办公椅,指尖敲了敲桌面,
“按国内法律,终于能自己考驾照了。你帮我留意市面上合适的交通工具——摩托车和汽车都要。“
阿尔弗雷德的瞳孔不易察觉地收缩了一下。
车库里那排从1967年福特野马到最新款布加迪威龙的收藏,足够开一个小型车展,难道还不够这位年轻雇主使用?
但他职业性地敛去所有疑惑,只是从胸前口袋掏出皮质笔记本:“您需要哪种类型的?“
他在心里默叹:果然有钱人的世界,连“添置新车“都如此轻描淡写。
不过也对,这才是有钱人应有的样子,一开始服务杨皓,还认为跟中国有钱人和外国有钱人不一样呢。
“我在国内用。“杨皓起身走到落地窗前,望着远处好莱坞山上的霓虹,
“车型不用太局限,跑车、轿车、SUV各挑经典款。摩托车的话...“
他顿了顿,脑海中闪过在片场见过的爱德华那辆哈雷戴维森,
“哈雷的巡航款来一辆,宝马hp系列的运动车型,再挑一辆顶尖的趴赛——要能在赛道上跑出速度感的那种。“
阿尔弗雷德飞快地记录着,钢笔尖在纸页上发出沙沙轻响:“好的,先生。需要考虑游轮吗?您以前说或许可以...“
“国内暂时用不上游轮。“杨皓打断他,转而笑道,“不过这边的船队可以考虑一艘,不用太急,你先留意着。“
他忽然想起什么,转身从书柜抽出一本乌克兰建筑图鉴,
“对了,我在基辅和敖德萨买的那几套房产,五一假期我想去看看。以后购置房产的事,你直接联系我母亲,她会处理细节。“
“明白。“阿尔弗雷德合上笔记本,银质笔帽在灯光下折射出冷光,
“我会让汽车经销商明天就送最新的车型图册过来,摩托车方面,哈雷戴维森的定制部门我会亲自对接。至于乌克兰的房产,我会提前安排好行程。“
看着管家转身离去的背影,杨皓忽然意识到,自己随口说出的“添置几辆车“,
在阿尔弗雷德那里意味着动用横跨欧美亚的人脉网络:哈雷的定制车间需要提前半年预约,宝马hp系列的限量款要从德国总部调货,甚至连乌克兰房产的窗帘布料都可能需要意大利工匠专程定制。
他靠在窗框上,望着庭院里喷泉溅起的水珠,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重生带来的不仅是改变命运的机会,还有这副年轻躯壳里承载的、属于另一个世界的财富重量。
-----------------
透过舷窗看世界波音787的舷窗将洛杉矶的晨曦切割成菱形光斑,洒在杨皓面前的皮质小桌板上。
他转动着不锈钢咖啡勺,看着对面的张彤将免税店买的香奈儿粉饼放回随身包——那是她第一次在国际航班上使用头等舱的化妆间,指尖触碰镜面时的迟疑还未完全褪去。
“彤姐,这次跟组最大的感受是啥?“林小阳把降噪耳机推到后脑勺,露出被压出印子的鬓角。
他刚从商务舱溜过来,身上还带着经济舱没有的、淡淡的雪松香氛。
张彤望着窗外逐渐缩小的好莱坞标志,指尖无意识摩挲着羊绒围巾的流苏。
前两天还在跟组演戏,此刻却在四万英尺高空喝着侍应生现磨的埃塞俄比亚咖啡,这种时空折叠感让她想起小时候在县城百货大楼第一次见到自动扶梯的眩晕。
“怎么说呢...“她斟酌着措辞,目光落在杨皓腕上那块没有任何标识的哑光黑腕表上,“人家这不是表面上的光鲜,是从技术到理念都透着一股子...嗯,成熟工业体系的底气。“
杨皓放下咖啡杯,杯底在桌板上发出清脆的轻响。
他知道张彤说的“底气“藏在哪些细节里:
杜比实验室混录棚里能精准到0.1分贝的音量调节旋钮,派拉蒙片场用GpS定位的道具车移动轨迹,
甚至连餐饮车提供的三明治都用食品级温度计保持在23c的最佳口感。
这些在国内剧组被视为“过度讲究“的细节,在这里成了行业基准线。
“我前天跟灯光师聊天,“林小阳突然压低声音,“他们说为了拍《活埋》里那个打火机镜头,专门去NASA借了模拟微重力环境的灯光设备。“他掏出手机翻出偷拍的设备照片,金属支架上密布的散热孔像某种未来生物的呼吸系统。
张彤凑过去细看,忽然发现照片角落里有个中文标签——那是国内某灯光厂生产的辅材,在好莱坞的顶级设备群里显得有些突兀。
舷窗外的云层开始泛出金光,乘务员推着香槟车走过时,张彤下意识挺直了后背。
她想起自己在拍完《金枝欲孽》后,有意加入公司的意向后,公司的杨总,就是杨皓的姑姑非常惊讶。
主要是当时自己也没有好的选项,虽然公司看起来是个新成立的小公司,可看起来能拍摄投资那么大的电视剧,好歹是正规公司。
那边还没定下来呢,没想到杨皓这边直接把自己带到了好莱坞,这家伙本来想找一个落脚的地儿,没想到抱到大金腿了。
在环球影城参观时,看到的那个运行了四十年的机械金刚——钢铁关节的每一次转动都带着岁月打磨的精准,却又能在编程控制下做出超越物理限制的动作。
“就像那个金刚,“她忽然开口,“人家的繁荣不是一夜建成的,是把每个螺丝都拧到极致后的水到渠成。“
杨皓望着张彤眼中闪烁的光芒,忽然想起第一次带她进好莱坞后期公司时,这个在国内无所事事的所谓演员,曾对着满墙的技术专利证书发呆十分钟。
此刻阳光透过舷窗照在她略显疲惫的脸上,那些在洛杉矶片场熬出的黑眼圈,反而像是某种勋章。
“其实咱们也不差。“杨皓忽然笑了,指尖在舷窗上划出一道光痕,“你看刚才那个中文标签,不就是咱们的起点吗?“
林小阳顺着他的手势望去,云层下方的太平洋正在晨光中泛起粼粼波光,像极了北京电影制片厂那片被无数剧组车轮碾过的空地——看似平凡,却承载着所有关于光影的梦想。
杨皓笑了笑,说起这个,大家一开始对杨皓还有点误会,包括姑姑。
认为杨皓是为了泡妞,才带着张彤来美国,要不然凭什么非亲非故的,直接带着人家就出国了。
姑姑和老妈一开始就质问过杨皓,杨皓很诧异,过后也觉得自己的行为有点草率。
但是也要赶紧解释清楚,这玩意儿解释不清楚就麻烦了。
就是作为朋友,让她感受一下,正好当时拍完《金枝欲孽》还没工作呢。
主要是当时姑姑跟几个主要演员关系都挺好,那意思是想签几个自己的演员,也就张彤最合适,别人都有公司。
所以杨皓才想着让他过来看看,姑姑老妈才放心。
当广播通知即将降落时,飞机轮胎与跑道摩擦的轰鸣中,杨皓看着舷窗外逐渐清晰的首都机场t3航站楼,那些流畅的弧形屋顶像张开的翅膀。
他想起迪伦·蒂奇纳在剪辑室说的话:“每个镜头都有它的宿命。“
或许此刻他们脚下的土地,也正等待着无数个像张彤这样的电影人,用见过世界的眼睛,重新定义属于中国电影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