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雅娴的决断,比韩风预想的还要快,还要果决。
仅仅三天后,她就带着一份整理好的名单和初步联络结果,再次来到了“关山雅筑”。名单上是一些散布在羊城、鹏城乃至闽浙地区的名字,后面标注着他们与苏家的渊源、目前的职务或营生,以及可能发挥的作用。有些是苏老爷子当年的旧部,有些是受过苏家大恩的故人之后。这份名单,就是苏家隐藏在南方最后的底蕴。
“铁路局的老谢,当年是我父亲的警卫员,现在在广铁分局,能说得上话。”
“羊城海关的王副关长,他父亲重病时,是苏家出钱送去香港治的病。”
“还有这几个,在本地做些运输和批发生意,路子野,但重义气,可以用,但需约束。”
苏雅娴一条条指给韩风看,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重整山河的肃穆。韩风肃然起敬,这份名单代表的不仅是人脉,更是一个家族曾经的光辉与没落后的坚持。
接下来的一切,如同上了发条般高效运转。
韩风通过林伯儒的香港公司,注入第一笔启动资金,并以“港资”参股的名义,为这家新公司披上了一层吸引人的外衣。苏雅娴则亲自南下羊城,凭借那份名单和苏家仅存的威望,逐一拜访,重新串联起一条若隐若现、却关键无比的关系网络。
一个月后,在羊城一栋临街的、不起眼的小楼门口,“华风贸易有限公司”的牌子悄然挂起。没有鞭炮,没有庆典,但知情人都明白,这条潜龙,已经悄然入海。
公司股权结构清晰:韩风占七成,提供资金、总体方向和未来可能的“特殊货品”;苏雅娴占三成,提供核心渠道、人脉关系并负责南方的具体运营。燕京设立办事处,由韩风遥控指挥,负责北方市场的销售和渠道建设。
公司的核心团队,是苏雅娴亲自挑选的几位苏家旧部子弟,以及两位她信得过的、心思缜密的中年管事。他们对苏家忠诚,也对带领他们走出困境的韩风和苏雅娴抱有感激与期待。
首批货物,严格按照韩风“小巧、紧俏、利厚”的原则选取:电子表、计算器、折叠伞、打火机,以及少量款式新颖的太阳镜。这些商品在南方已不稀奇,但在北方,尤其是燕京、津门这样的大城市,绝对是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打通铁路运输关节是重中之重。在老谢的暗中协调下,“华风贸易”的货箱总能得到“特殊关照”,优先装车,沿途减少不必要的盘查。货物抵达燕京后,韩风早已通过孙援朝的关系,以及陈雪茹、韩梅在本地织就的人脉网络,迅速将这批商品铺进了几家有背景的百货商店、友谊商店,甚至是一些新近出现的、专营“高档货”的个体商铺。
利润,如同滚雪球般涌来。
一只进价几元钱的电子表,在燕京可以卖到二三十元;一个计算器的利润更是翻倍。第一批货短短一周内销售一空,回笼的资金远超投入。韩风没有将利润分掉,而是立刻投入,订购了数量更大、种类更多的第二批、第三批货。
“华风贸易”就像一台悄然启动的印钞机,为韩风原本略显紧绷的资金链,注入了汹涌的活力。更重要的是,正如韩风所谋划的,这条由南方至北方的贸易通道,被他牢牢掌控在手中。未来,当“风林科技”需要解释某些技术来源,或者他需要“合理”地拿出一些超越时代的产品时,“华风贸易”和它背后的“港资背景”、“南方合资厂”,将成为最完美的掩护。
“现金奶牛”已就位,韩风知道,是时候将目光投向更坚实、也更具挑战性的领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