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的办事效率很高,第二天上午,他就带回了初步的信息。
“韩总,方总,打听到了。”林晓的语气带着一丝兴奋,“确实有位马老师,名叫马云,之前是钱江电子工学院的英语教师。大概一年前辞职,和几个朋友一起搞了一个叫‘海博网络’的技术服务部,主要业务就是他们所说的‘中国黄页’。”
“马云……”韩风在心中默念着这个注定要响彻一个时代的名字,表面依旧平静,“具体是做什么的?业务情况如何?”
林晓翻开笔记本,汇报道:“据我了解,他们所谓的‘中国黄页’,就是利用他们在国外服务器上建立的一个网站,把国内企业的信息和照片放上去,做成一个类似电话黄页一样的在线目录,然后向企业收取费用。但是……”
他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苦笑:“但是概念太超前了,绝大多数企业根本不明白‘网站’是什么,觉得花钱在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上打广告纯属浪费。所以他们的业务开展得非常艰难,据说马云先生经常亲自上门推销,碰壁是家常便饭,团队过得挺拮据的。”
方婷听完,秀眉微蹙,从商业角度分析道:“商业模式不清晰,目标客户认知度几乎为零,市场教育成本极高,而且技术门槛似乎也不高,极易被模仿。韩总,从这个初步信息看,风险极大,投资价值……存疑。”
她的分析冷静而客观,符合她一贯严谨的专业风格。
韩风不置可否,转向林晓:“知道他平时都在哪里活动吗?有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或者常去谈事情的地方?”
“有。”林晓肯定地回答,“他们好像没有固定的豪华办公室,经常在西湖边六公园附近的一个叫‘望湖茶社’的地方约见客户,那里消费不高,环境也还算清静。另外,他们在文二路那边租了一套居民房当办公室,条件比较简陋。”
“望湖茶社……”韩风沉吟片刻,做出了决定,“下午我们去那里看看。”
下午,天空飘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西湖笼罩在一片烟雨朦胧之中。望湖茶社临湖而建,位置不错,但装修朴素,这个时间段客人并不多。
韩风三人选了个靠窗的僻静位置坐下,点了三杯龙井。茶香袅袅中,韩风的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茶社内的其他客人。
他们并没有等太久。大约半小时后,一个身材清瘦、穿着普通夹克衫、显得有些风尘仆仆的中年男人,夹着一个旧公文包走了进来。他颧骨偏高,头发有些凌乱,但一双眼睛却格外有神,闪烁着理想主义者特有的光芒。他熟络地和茶社老板打了个招呼,然后选了个位置坐下,似乎在等人。
林晓压低声音对韩风道:“韩总,就是他,马云。”
韩风微微点头,示意他们不要声张,只是静静地观察。
不一会儿,马云等的人来了,是两位看起来像是小企业主模样的中年人。马云立刻热情地迎上去,双方寒暄后坐下。
尽管隔着一段距离,韩风他们还是能隐约听到马云激动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
“……张老板,李老板,你们想想,现在是什么时代?是信息时代!未来是互联网的天下!国外都已经开始了,我们中国不能落后啊!”
“我这个‘中国黄页’,就是把您的厂子、您的产品,放到那个……那个‘信息高速公路’上去!让全世界的人,只要打开电脑,就能看到您的信息!这比您在本地报纸上登广告强多了!”
其中一位张老板皱着眉头,显然没听明白:“马老师,你说的这个‘信息高速……公路’,是个啥玩意儿?比沪杭高速还快?电脑那个东西,我们厂里会计有一台,整天噼里啪啦的,跟咱们做生意有啥关系?”
马云丝毫不气馁,拿起桌上的茶杯和烟灰缸比划着:“哎,张老板,您这么理解。这个互联网啊,就像一张巨大的、覆盖全球的蜘蛛网,电脑就是连接这张网的节点。我的‘黄页’,就是在这张网上给您挂一个亮闪闪的招牌!外国客商顺着网线就能找到您……”
另一位李老板嗤笑一声:“得了吧,马老师,你说得天花乱坠,可谁看得见啊?我花钱买个实实在在的门面不好吗?你这东西,虚头巴脑的,不靠谱。”
马云的脸上闪过一丝失望,但很快又被更强烈的热情覆盖,他继续耐心地、用各种生动的比喻解释着,试图打动对方。
方婷在一旁听着,微微摇头,低声道:“韩总,您看,市场接受度确实是个大问题。他的概念很好,但脱离现实土壤太远了。”
林晓也小声道:“感觉有点……像忽悠。”
韩风却始终没有说话,他的目光紧紧盯着那个在挫败中依然坚持不懈、眼中燃烧着火焰的马云。别人听到的是不切实际的空谈,而他听到的,却是一个先行者在对牛弹琴般的环境中,孤独地吹响未来号角的声音。
那种不被理解的孤独,那种面对现实壁垒却依然坚信未来的狂热,深深触动了他。这让他想起了自己重生之初,在落鹰涧决定开采钒钛矿时,周围那些怀疑和不解的目光。
“是不是忽悠,光听别人说不够。”韩风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得亲自去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