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纳妾风波”被朱标强势按下,但吕家和孔家显然不会就此死心。流言蜚语依旧在宫墙内外悄然传播,无非是暗示太子专宠,有碍子嗣,吕氏女如何贤良堪配东宫等等。
朱标听闻这些,只是嗤笑一声。他可不是那等会被流言绑架的软柿子。既然有人非要塞人,那他干脆就来个“乾坤大挪移”,把这“福气”送给更需要的人!
这一日,朱标特意寻了个朱元璋心情不错的时机,凑到御前。
“爹,跟您商量个事儿?”朱标笑嘻嘻的,全无朝堂上的严肃。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这小子一露出这种表情,准没憋好屁。“又打什么鬼主意?”
“瞧您说的,儿臣可是为了咱们老朱家的和谐稳定。”朱标一本正经,“前几日朝堂上,不是有人非说吕家姑娘贤良淑德,不入东宫就可惜了吗?儿臣想了想,觉得他们说得……也对!”
朱元璋挑眉,等着他的下文。
“您想啊,”朱标凑近低声道,“这吕氏女,出身江南士族,知书达理。二弟樉儿,年纪也不小了,性子嘛……略显跳脱(其实就是莽),正需要一位贤良的王妃在旁规劝、辅佐。若是将这吕氏指给二弟,一来成全了吕家的‘美意’,二来也能帮着磨磨樉儿的性子,三来嘛,江南士林与皇家联姻,岂不也是美事一桩?总比非要塞到儿臣东宫,惹得常氏不快,家宅不宁要强吧?”
朱元璋端着茶杯的手顿住了,仔细琢磨着儿子的话。老二朱樉那个混不吝的性子,确实让他头疼,找个稳重些的王妃管着点,似乎……有点道理?而且这样一来,既安抚了吕家和部分江南官员,又全了皇家体面,还不用逼着标儿做他不愿意的事,似乎是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你倒是会安排。”朱元璋哼了一声,算是默许了,“只是樉儿那边……”
“二弟那边,儿臣去说!”朱标拍着胸脯打包票,“保证让他高高兴兴接下这份‘厚礼’!”
从乾清宫出来,朱标直接去了秦王府。朱樉正在校场挥汗如雨地练武,见到朱标,很是高兴:“大哥!你怎么来了?”
朱标拉着他走到一旁,神秘兮兮地说:“二弟,大哥给你讨了门好亲事!”
朱樉一愣,挠挠头:“亲事?谁家姑娘?”
“江南吕家的千金!听说贤良淑德,知书达理,是出了名的才女!”朱标极力渲染,“你想想,你以后就藩西安,身边有位这样的贤内助,帮你打理内务,规劝言行,多好!”
朱樉对什么才女不太感冒,但听说“贤良淑德”、“打理内务”,觉得似乎也不错,至少不用他操心后院那点事儿了。他性子直,没那么多弯弯绕,见大哥亲自来说,便憨憨一笑:“大哥觉得好,那肯定错不了!我听大哥的!”
搞定了朱樉,朱标立刻着手安排。他亲自吩咐下去:“去,传孤的意思给吕家,就说父皇体恤秦王年长,欲为其择一贤妃。闻吕氏女贤淑,特赐婚秦王为正妃!让他们好生准备,即刻送女入京,路上好生照看,切不可耽搁,更不可让佳人受了半点委屈,若是半路‘凉了’,唯他们是问!”
这“凉了”二字,可谓意味深长。既是关心,也是警告——人必须全须全尾地送来,别想耍什么花样装病推脱!
消息传到吕家,吕本差点一口气没上来!他们费尽心思想把女儿送进东宫,哪怕是侧妃也好,怎么转眼就被指给了那个传闻中粗鲁不文的秦王朱樉?!还是正妃?这……这和他们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啊!
可这是圣意,是太子亲自传达的“厚爱”,他们敢拒绝吗?不敢!不仅不敢,还得感恩戴德,叩谢天恩!
孔家得知消息,更是如同吃了苍蝇般难受。他们本想借吕氏女影响太子,没想到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促成了吕家与秦王的联姻,这完全打乱了他们的布局!
于是,在朱标“殷切”的关怀和“不容有失”的命令下,吕家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精心装扮了女儿,一路小心翼翼地护送往南京。沿途官员皆知这是太子殿下“钦点”、送往秦王府的“重要人物”,无人敢怠慢,接待得无比周到,生怕吕氏女在路上有什么闪失,自己吃罪不起。
数日后,吕氏女“平安”抵达南京。朱元璋下旨,择吉日为秦王朱樉与吕氏完婚。
大婚当日,也算热闹。朱樉看着凤冠霞帔、温婉秀丽的吕氏,虽然觉得不如骏马弓箭来得亲切,但想着大哥说的“贤内助”,倒也满意。吕氏女心中虽对未能入东宫有些失落,但能成为亲王正妃,已是寻常女子难以企及的尊荣,也只能安分守己。
朱标带着常氏出席了婚礼,看着老二傻呵呵地笑着,吕氏低眉顺眼的样子,心中大定。
“夫人,你看,这不就解决了吗?”朱标低声对常氏笑道,“老二得了贤妻,吕家得了体面,咱们东宫清静了,多好!”
常氏抿嘴轻笑,嗔了他一眼:“就你鬼主意多!”
一场原本可能引发东宫风波的政治联姻,被朱标巧妙地转化为了一次正常的亲王婚配,既堵住了悠悠众口,又安抚(或者说坑了)了老二,还顺手敲打了吕家和孔家。
消息传开,朝野上下对太子殿下这手“移花接木”的操作,无不叹服。这位太子,不仅仁德英明,手段更是圆融老辣,让人摸不着套路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其总能找到破局的关键。
而经此一事,众人也更加明白,想在太子殿下不愿意的事情上做文章,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东宫的门,不是谁想塞人就能塞得进去的。朱标用他的行动再次宣告:我的地盘,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