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与徐妙云的盛大婚礼余温未散,南京城的目光却已从纯粹的喜庆,转向了这场联姻所带来的政治格局新变化。燕王府不再仅仅是皇子的府邸,更成为了连接皇室与军方顶级勋贵的重要枢纽。
新婚燕尔的朱棣,仿佛一夜之间褪去了最后一丝青涩。府中有了女主人徐妙云打理内务,将王府上下治理得井井有条,让他得以全身心投入到京营军务之中。他与徐妙云,一个主外,一个主内,一个锐意进取,一个沉稳持重,竟是出乎意料的和谐默契。徐妙云不仅精于持家,因其自幼耳濡目染,对军务亦有见解,时能与朱棣讨论一二,提出中肯建议,令朱棣更是敬重爱惜。
有了徐达这层翁婿关系,朱棣在军中的威望与号召力无形中提升了一大截。许多原本只认徐达这面大旗的军中宿将,如今也对这位“徐帅爱婿、太子爱弟”的年轻亲王更加信服。朱棣借此良机,在徐达的指导和朱标的默许下,开始在京营中更深入地推行《优抚新制》,并着手整顿一些以往难以触及的细微军务积弊,动作频频,却颇有章法。
这一日,朱标在文华殿召见了朱棣。如今的朱棣,眉宇间少了几分跳脱,多了几分属于亲王和将领的沉稳气度。
“四弟,新婚感觉如何?”朱标笑着打趣。
朱棣难得地露出一丝赧然,随即正色道:“回大哥,妙云她……很好。有她在,府中诸事妥帖,弟可专心军务。”
“那就好。”朱标点点头,转入正题,“如今你已成家,在军中根基也愈发稳固。有些事,大哥想交给你去做。”
朱棣精神一振:“大哥请吩咐!”
朱标走到巨大的大明疆域图前,手指点向北方广袤的区域:“北元虽经多次打击,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尤其西北、东北边陲,卫所力量相对薄弱,仍需一位能征善战、且身份足够贵重之人,时常巡视、震慑,并协调各方边军,查漏补缺。”
他看向朱棣,目光深邃:“父皇与我的意思,是想让你,以亲王之尊,兼领北疆巡阅使一职。不必常驻某地,而是定期巡视九边重镇,督察军备,抚慰将士,协调防务,遇有小股虏寇侵扰,可视情况调兵清剿。如此,既可历练于你,亦可稳固北疆,使徐帅等能更专注于中枢战略与大兵团作战。”
北疆巡阅使!这是一个极具实权且责任重大的职位!意味着朱棣将能名正言顺地插手整个北方边防事务,其影响力将远超京营范围!
朱棣心中剧震,他明白,这既是无上的信任,也是巨大的考验。他深吸一口气,单膝跪地,声音铿锵:“臣,朱棣,领旨!必当恪尽职守,巡边安民,绝不负父皇、太子殿下重托!”
“起来吧。”朱标扶起他,“此职非同小可,一举一动,关乎边疆稳定,更关乎朝野观瞻。你需谨记,巡阅使之责,在于‘察’与‘协’,在于‘稳’与‘慑’,非到万不得已,不可轻启大规模战端。凡事多与当地镇守将军商议,多听徐帅指点,更要及时向父皇与我禀报。遇事,当以大局为重。”
“弟明白!”朱棣郑重点头。他知道,大哥这是在为他铺设一条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也为他划定了清晰的边界。
很快,任命燕王朱棣兼领北疆巡阅使的旨意便明发天下。朝堂之上,反应各异。军方自然是振奋不已,尤其是徐达一系,认为这是皇家对军方信任加深的体现,也是燕王殿下更进一步的明确信号。而一些文官,尤其是之前就对朱棣与徐家联姻心存疑虑者,此刻更是忧心忡忡,担心藩王权力过重,尾大不掉。但圣意已决,太子殿下态度明确,无人敢公然反对。
朱元璋私下里对朱标道:“标儿,你这步棋,走得险,但也走得妙。让老四去北边,既能用其才,稳边疆,也能让他远离京城这是非之地,专心军务,免得被一些人惦记。只是,你这平衡之术,可得拿捏好了。”
朱标从容道:“父皇放心,儿臣心中有数。四弟是猛虎,需有山林供其驰骋,亦需有牢笼定其边界。北疆,正是他最合适的山林。而朝廷法度,父皇与儿臣,便是那定边的牢笼。”
随着朱棣肩负起北疆巡阅使的重任,频繁往来于南京与北方边镇之间,大明帝国的军事布局呈现出新的态势:皇帝朱元璋掌握最终决策,太子朱标统筹全局、制定战略,徐达坐镇中枢、训练精兵,而燕王朱棣则作为一把出鞘的利剑和一根联系中枢与边军的纽带,巡弋在北疆前线。
这一格局,既保证了中央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又充分发挥了朱棣的军事才能,稳定了边防,更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勋贵武将集团。朱标通过一系列精巧的制度设计与人事安排,将可能出现的藩王坐大、将帅专权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而在这一片看似平稳的局势下,朱标的目光,已投向了更深远的地方。他知道,内部的稳固,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帝国的财政需要进一步优化,水利交通需要大力兴修,海外贸易需要规范开拓,乃至那更遥远的西方……无数蓝图在他心中勾勒,只待时机成熟,便将逐一付诸实践。
南京城的天空下,一代雄主正在用他的智慧与魄力,悄然改变着历史的走向。而他所倚重的兄弟朱棣,也在这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与兄长一道,共同守护和开拓着这片煌煌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