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来,金陵城迎来了第一场薄雪。紫禁城的琉璃瓦上覆了一层浅浅的白,更显庄严肃穆。而在这个岁末,朝廷颁布了一道影响深远的诏令——册封诸王,令其就藩。
奉天殿内,朱元璋端坐龙椅,看着阶下跪伏受封的几个儿子,目光中既有帝王对臣子的审视,亦有一丝父亲对儿子的期许。长子朱标为太子,固守国本;次子朱樉封秦王,藩地西安;三子朱棡封晋王,藩地太原;而四子朱棣,则封燕王,藩地北平!
北平!前元大都,如今北疆门户,直面退居塞外的北元残余势力,战略地位至关重要,亦是环境最为艰苦、责任最为重大之地。
当朱棣听到“燕王,藩地北平”时,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清澈而坚定,并无丝毫畏难或杂念,只有一种接受重任的沉毅。他重重叩首,声音洪亮:“儿臣朱棣,领旨谢恩!必当恪尽职守,竭尽全力,镇守北疆,拱卫京师,绝不辜负父皇与朝廷信任!”
他的反应,与一旁神色略显轻松的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形成了对比。后两者藩地虽也是重镇,但毕竟身处腹地,压力远小于直面蒙古铁骑的北平。
册封大典结束后,诸王需在年节后陆续离京就藩。燕王府内,朱棣立刻忙碌起来,不是算计经营,而是认真研读北疆地理图志、边军布防以及北元各部的情报。他召集即将随行的将领文吏,反复商讨北上后的防务要点、屯田事宜,事无巨细,皆亲自过问。
“王爷,北地苦寒,且直面虏骑,此行艰辛异常啊。”一位老成持重的属官面带忧色。
朱棣闻言,却是爽朗一笑:“父皇将如此重任交予本王,是信重!北疆不稳,则中原不宁。能为国戍边,保境安民,乃我朱家子弟本分,何谈艰辛?唯有殚精竭虑,方能不负圣恩!”
他的话语中没有丝毫怨言或野心,只有一股为国分忧、勇担重任的赤诚。
离京前,朱棣特意入宫,向朱元璋和朱标辞行。
“老四,”朱元璋看着这个即将远行的儿子,语气难得温和,“北平乃国之门户,交给你,咱放心。到了那边,遇事多与边将商议,稳扎稳打,不可冒进。”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朱棣恭声应道。
他又转向朱标,神色更加恭敬:“大哥,臣弟此去北平,定当用心经营,练好兵,守好土,绝不让北元鞑虏南下一步!京中之事,全赖大哥操持,臣弟在北方,必为大哥,为朝廷,稳守边疆!”
朱标看着眼前英气勃勃、眼神坦荡的四弟,心中亦是感慨。他走上前,亲手为朱棣整理了一下衣甲领口,温言道:“四弟勇毅,兄素知之。北地风寒,保重身体。边关军务,若有难处,随时奏报朝廷,孤与父皇,定会全力支持。你我兄弟,一内一外,同心协力,共保大明江山永固!”
“谢大哥!”朱棣感受到兄长的信任与关怀,心中暖流涌动,再次深深一揖。
年节刚过,燕王朱棣便率领着庞大的就藩队伍,浩浩荡荡离开金陵,北上赴任。朱标亲率百官送至城外长亭。
望着朱棣队伍远去的烟尘,朱标心中并无猜忌,只有对弟弟肩负重任的期许和一丝牵挂。他相信,以朱棣的能力和忠诚,定能成为大明北疆最坚实的砥柱。
寒风凛冽,吹动着朱标的衣袂。他转身回望巍峨的金陵城,目光坚定。内有他这个太子总理朝政,外有诸王,尤其是燕王朱棣这样的忠勇兄弟镇守四方,大明江山,必将稳如泰山!
诸王就藩,如同星辰散落四方,拱卫着中央的紫微帝星。而北疆,因为燕王朱棣的到来,即将迎来新的气象,也为大明王朝的北疆防御,注入了一股强劲而忠诚的力量。新的格局,已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