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公府。
苏定方和程名振带着几个亲兵,看着卫国公正门之上那龙飞凤舞的匾额,既羡慕又踌躇。
两个人都是小门小户出来的,但不算是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也都跟军中上将面对面说过话,苏定方更是曾经侍候在李靖身边。
可来到长安,真正见到了,听到了,才知道长安门户的门槛到底有多高。
李靖还是晚年发迹,三原李氏原是陇西李氏末支,近十年才算有了兴旺之相,根基上并不稳当。
风光个两三代的那可称不得大阀,一般两三代人打下根基,再来个四五代养豪奢尊荣之气,十几代过后若还不衰,那就是成了气候了。
即便是鲜卑大阀,也是从五胡十六国的时代一代代苦心经营下来的,并不是占了江山就能成就。
…………
一群河北人默立于寒风当中,程名振有些心虚的道:“将军,你递了拜帖的吧?”
苏定方下意识挺直腰杆,“这是我老师……礼数上怎么能缺了?把心放在肚子里,老师今日一定在家……”
程名振暗自翻了个白眼,都过了快一个月了,才来拜访,你们这师生关系我怎么瞧着有点悬呢?
其实这还真不怪苏定方怠慢,而是进了长安众人就有点身不由己了。
先就是到兵部报备,那会兵部就不用提了,尉迟信被夺职削爵,闭门思过,唐俭犯案,掉了脑袋。
屈突通还没到任,李靖暂掌兵部,手忙脚乱是难免的事情。
而且苏定方是李靖的学生,赏功的事情闹的纷纷扰扰,苏定方更是其中重点,所以他的身份早已广为人知。
李靖为了避嫌,没有亲自见这个学生,只是让兵部的人告知众人论功的细节,让他们有所准备。
就这事闹到了现在还没完呢。
首先要学各种朝堂礼仪,朝廷准备在腊月底的大朝上,正式宣布赏功诸事。
到时候苏定方,程名振,裴行俭三人将代表辽东之战中的有功将士入太极殿面君,仪式感拉满之余,也算是给功大的三个年轻人以最大的荣耀感。
同时也是做给其他河北有功将士们看的,朝廷看重军功,不会因为天下承平而有所改变。
入朝自然不能随随便便,一切程序都会提前预演,就差告诉你上殿的时候该先迈哪条腿了。
而且章程还一直在变动,务求尽善尽美,把苏定方等人折腾的欲仙欲死。
可心怀憧憬之下,却又不得不认真对待。
裴行俭最为轻松,人家从小受到的教导不是白学的。
苏定方和程名振就只能任人摆布,真是应了那句话,不到京师你都不知道规矩有多大,让两人都感觉这更像是给他们的下马威。
没人是傻子,更何况是苏定方和程名振这样的人了。
朝廷有这个意思吗?那肯定是有的,外面的将领回京述职,张牙舞爪的太多了,在京师吃了大亏的不是一个两个。
不如先让他们知道些厉害,把他们在军中养成的威风刹一刹,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
这事后来人都熟,古人更熟,不用细说。
其次就是吏部,兵部的人轮番上阵,吏部的人主要问的是来历,差点把他们的家谱都掏出来。
他们打的是国战,立下的是光宗耀祖的大功,苏定方将将到了能进凌烟阁的地步,家族谱系在朝中要记档。
因为事情有点仓促,冬天里消息也来往不便,不然的话这会应该是派人去河北查的,如今只能经由苏定方口述。
不清楚的地方,则要到来年再去河北详查补齐缺漏。
这和后来的政(和谐)审没什么区别,主打一个追根寻底,其实也能为河北苏氏这一族立世打下基础。
出了一位大将军,必定是要惠及家族数代人的。
兵部的人就挺有意思,开始的时候还只是说赏功的事情,绫罗绸缎,田产庄园,华屋美宅,这些零零碎碎的赏赐都已经定下来了,不怕说。
只是苏定方等人最为关注的职位,兵部的人则避而不谈,只说是面君的时候当庭宣告,这个时候说了不妥当。
实际上苏定方等人都明白,这就是还没定下来,几个月了,竟然还没结果,让苏定方几个都担了不少心事,唯恐中间生变。
裴行俭最近就早出晚归的,不再跟兵部的人拉扯,肯定是在走门路,打探消息。
苏定方和程名振没什么人脉,只能听消息,苏定方早就有心去拜见老师,可一直被拖着,根本脱不开身。
前些时兵部的人再来,就带了些“外人”来见,那几位态度都很恭敬,苏定方一问,竟然是左右监门卫的下属将官。
苏定方心里差不多就有底了,左右监门卫大将军缺职,他的职位总算有了眉目,最可能的就是左右监门卫的大将军之位。
只是苏定方稍微一打听,整个人都麻了。
左右监门卫是给皇帝看门的,这个他清楚,以后可能出京领兵的机会不多了,他也只是有点心塞。
可那也是大将军,能卫护在皇帝身边,等日子长了,皇帝知道他苏定方的才能,人品,定会重用于他,将来不会差了。
不过等他知道左右监门卫如今都快被羽林卫架到天上去了,他顿时就有点急了,果然如同传言一般,河北人在关西落不得好。
好在苏定方性情豁达,不然就这么个状况,他得直接抛下一切顾忌去见李靖。
而到了这个时候,苏定方反而沉住了气,只和兵部的人说话。
兵部的人见他慢条斯理,说话又很随和,丝毫没有因为年纪轻轻就春风得意,便不把旁人放在眼里的张狂。
所以跟苏定方说话时也是知无不言,苏定方打问的是各个卫府的情形,兵部的人自然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却也不会故意隐瞒,因为那不关他们的事。
你要是有能耐自己去把门路走通,谁也不会故意拦着,唐俭刚死知不知道?
…………
说起来朝廷现在的大将军有九位,实际上则只有七位在任,徐世绩和李年两人都出任了大都护,名义上虽说还是大将军,其实李年早已卸任,徐世绩这边也是早晚的事情。
如今朝廷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可大将军不会再兼任他职已是明摆着的事情。
其他七位大将军,左御卫大将军尉迟偕回京述职,能不能保住大将军的职位还在两可之间。
右骁卫大将军陈圆也是卸任状态,算不上卫府大将军了,他已经领折冲府事,在兵部主导之下,忙着在各处建立折冲府。
王智辩和刘敬升两个躺平多年,属于虚领府事。
王智辩年纪大了,几次请辞,都被皇帝留任,索性自己直接回家享福去了。
刘敬升在洛阳妻妾成群,只去年一年就给他生了四个儿子,四个女儿。
李破听到这个“喜讯”,还跟罗士信等人说,当年没看出来,刘敬升竟然还是个……情种。
其实他想说播种机来着,猪都没有姓刘的能生养……
刘敬升和罗士信是老交情了,罗士信怕李破认为刘敬升不务正业,把他那个大将军给除了名,赶紧给刘敬升说好话。
他根本没搞清楚状况,皇帝最喜欢的其实就是王智辩,刘敬升这种功成身退,不争不抢,只管享福的开国功臣。
保他们一家子数代人富贵尊荣,对于皇帝来说算个什么事?
剩下的其实就是张伦,薛万彻,步群,赵世勋,窦琮,宇文镬六位还在实领大兵兵权而已,而后起之秀们却已经接踵而至。
苏定方大致摸清楚了情况,觉着胸中开阔不少,开国功臣们禁不住岁月磋磨,日渐老迈……位置还是挺多的嘛。
心里大致有了底,他才给老师递上拜帖,得了回话之后,今日便按照约定带着人过来登门拜见。
从辽东启程的时候,他还想着路过河北时把老母和妻儿接上,送到老师府上暂住一段时间,也算是变相的表一下忠诚。
只是他想的简单了,大冬天的连他们都给冻了个半死,家里人怎么受得了?
再说了,回朝受功的又不止他一个,你把家人带上算是怎么回事?根本没有操作的空间和余地。
…………
此时一群人在卫国公府门前转悠了一下,就都去了偏门,能让卫国公府开正门迎客的,满京师寻摸也屈指可数。
就算是李破来这里吃鸡,也都走的是小门,大张旗鼓太麻烦。
…………
敲门,通禀,一群人倒是很顺利的进了卫国公府。
程名振四处打量,盘算着这次赏赐不少,能不能在京师弄个宅院?
一个卫府将军的话,嗯,过后去打听一下,看看人家门面是怎么个样子,应该不会太差吧?
对了,兵部的人好像说赏赐里有府宅,也不知道能不能让自己挑,据说兵部侍郎刚被抄了家,赏下来的府宅不会都是这么来的吧?
嘿,那可有点晦气,不如卖了自己去买一处。
看着卫国公府的弘大阔气,再瞧瞧偶尔来往的人的穿着气度,程名振打着自家的小算盘,心情倒是轻松了不少。
他不像裴行俭和苏定方那么有主意,只老实的和自家婆娘等着朝廷封赏,封什么官他不很在意,赏赐多些才合他的意。
他刚和婆娘成亲,夫妇两个都是孑然一身,如今总归要享一下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