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谢文君奉献的精彩比赛。”
“第3名的成绩也已经不错了,差点就是第2名,同时也恭喜奥利弗再次找到状态,重新拿回赛季最佳成绩。”
“只可惜此时此刻,他的老对手刘祥,已经不在了,不然的话还可以看到两个人通常禁忌,那将是何等的光景啊。”
稍微感叹过后,杨剑知道自己的职责,比赛还在继续,他还要往后面继续解说。
“110米栏之后,让我们来看看短跑的项目,首先开始的是200米。”
“因为报名的人数原因没有预赛,一枪定胜负。”
“因为是洛桑站来的高手不少。”
“比如杰特尔,比如帕特里夏·霍尔,比如劳伦·威廉姆斯等等。”
“这些都是可以轻松打开二十三秒的人。”
“除了200米跑的最快的人菲利克斯之类没来,高手还是来了不少。”
“我国参加这场比赛的是陈娟和韦勇丽。”
“虽然两个人都参加,但是两个人的目标却完全不同,韦勇丽是因为原本要参加这场比赛的,运动员宣布临时不参加了,她才有机会顶上。”
“她跑这一场的目的主要是学习。”
“学习为主,看看自己和世界200米高手的差距。”
“陈娟跑200米就不同了。”
“陈娟跑200米主要是为了这次世锦赛打基础,开始给自己提升状态了。”
“虽然说100米她已经追平了立雪梅跑出的10秒79,但是200米还有差距。”
“现在就看看她200米能跑多少了。”
“根据赛前的采访来看,她认为自己的200米感觉还不错。”
“那么这场比赛看看能不能争取进入前三。”
“毕竟在此之前,陈娟的主要精力还是花在了100米的突破上。”
“现在100米已经突破到了10.70 这个层次,那么200米在莫斯科开始之前也应该提升提升状态。”
“立雪梅他这边的意思是通过几场比赛逐渐找到感觉,最终把最好的状态展现在莫斯科的世锦赛上。”
“让我们看看今天她的状态如何吧。”
“比赛即将开始,运动员已经走到了自己的跑道上。”
“第一道是我国选手韦勇丽,他本来都没打算参加这场比赛的,但是既然有机会决定还是上场和世界级高手比拼比拼。”
“给自己的200米长长经验。”
“目前为止来看,她应该是最没有压力的。”
“因为这场比赛跑的好与不好都没关系。”
“只要能尽自己的全力就行。”
“争取和高手对抗里面不要露怯。”
“这也是近些年来我国选手在国际大赛上比赛越来越出彩的一个重要原因。”
韦勇丽对着镜头张了张手200米参加钻石联赛,的确除了在本土,她的机会不多。
不过没关系。
即便是张手现在也的确没有多少人认识她。
这反倒是让她内心的压力减小了不少。
没有期待,就不会那么紧张。
“第二道是乌克兰选手赫里斯蒂娜·斯图伊。”
“第三道也是乌克兰选手玛丽娅·里耶门。”
“第四道是美国选手杰特尔。”
“第五道是我国选手……陈娟。”
“看得到陈娟现在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她所在的跑道也已经分得越来越好。”
“希望这次她能跑出好成绩,给自己的莫斯科之旅来一脚油门加加劲。”
陈娟去年100米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但是200米还没有。
100米再想往前突破难度很大。
她也是有自知之明的。
不会提前设想太多。
而且想太多容易给自己压力。
那么。
她今年的想法就是——
先做好200米的突破。
让自己的200米也能上一个台阶。
最好是能让自己的200米同样争取一枚奖牌。
让自己成为亚洲历史上第一位同时拥有奥运会奖牌和世锦赛奖牌的人。
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位同时拥有ow级别100米和200米奖牌的人。
目标定清晰之后就可以开始操作。
这一场的200米就是她要操作的比赛。
先给自己上上劲。
国内的比赛还是太散了。
没有办法给自己压力。
还是来到国际比赛比较给力。
看到这些高手。
打不开23秒在这里几乎都要垫底。
就足够让陈娟感觉到自己的热血开始沸腾。
按照周兵的说法。
陈娟一直都是外冷内热的人。
其实她骨子里有很强的不服输精神。
一旦是她感兴趣的领域。
一定想和你拼个高低上下。
至于说周兵为什么知道?
那你就要问他们俩自己了。
小年轻之间的话题不便多参与。
“第六道美国选手拉肖恩特亚·摩尔。”
“第七道牙买加选手帕特里夏·霍尔。”
“第八道美国选手金伯林·邓肯。”
“第九道美国选手劳伦·威廉姆斯。”
“好了,介绍完毕,比赛即将开始,大家请欣赏接下来的这一枪。”
“看看在洛桑这片神奇的场地上。”
“能不能有什么新的惊喜出现。”
……
说完。
裁判员就发出了电子口令。
运动员都回到了自己的跑道上。
陈娟曲臂打开。
做好支撑。
她现在这个支撑简直是独一家。
没有任何人可以模仿。
整个女子短跑界。
她是唯一的一个。
没有第2个分号。
因此你真的可以远远的一眼就能看见她。
根本不会认错。
选手们站在各自的起跑线上,神情专注坚定。
都是高手。
不会怎么出错。
第一道的韦勇丽采用传统蹲踞式起跑,这一姿势基于二沙岛苏神实验室微调的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设计。
看她其双手间距略宽于肩,手指紧扣起跑线后沿。
支撑身体重量的同时,为腿部蹬伸提供稳定的发力支点。
心里默念,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蹬地瞬间,地面反作用力与蹬地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蹲踞式起跑能最大化腿部肌群,股四头肌、臀大肌、小腿三头肌……的发力角度与收缩效率,使自己在起跑瞬间获得较大的加速度。
等下枪响瞬间,韦勇丽就要迅速伸展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
然后蹬伸角度控制在45°- 50°,通过产生约自身重量5 - 6倍的蹬地反作用力,配合双臂以肩关节为轴、前后夹角约90°- 110°的快速摆动,带动身体重心迅速前移。
高速切入弯道。
第二道的乌克兰选手赫里斯蒂娜·斯图伊,起跑时更强调动作的连贯性与节奏控制。
她将起跑器设置为“前抵式”。
前脚距起跑线约一脚半距离,后脚距前脚约两脚距离,这种布局有助于在蹬伸时形成流畅的动力传递链。
这种模式起跑时,赫里斯蒂娜会遵循“三重心”理论——头部重心、肩部重心、髋部重心保持在同一条倾斜直线上,减少身体重心转移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典型的欧洲发力模式。
适合欧洲人的重心配比。
以髋关节为发力核心,先伸展髋关节带动大腿前摆,再依次伸展膝关节、踝关节,形成自下而上的波浪式发力,使身体在起跑瞬间以平稳且高效的方式获得启动加速度。
不过这种模式……
发力太过于复杂。
而且各种搭配太多。
普通人掌握不好,容易出现内耗,一个一个内耗多了,技术的衔接就会出问题。
启动会变得很不流畅。
但是欧洲人……
估计也没有打算一开始就跑的很快。
不管是两百米还是一百米。
其实都是默认自己不如黑人。
根本没有花时间想要去较劲。
所以。
他们看到种花家这边苏神代表亚洲人一举夺走启动爆发最强的数据时。
才会这么惊讶。
因为他们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我们。
却做到了。
还是上世纪一直看不来的黄种人。
第三道的玛丽娅·里耶门。
其起跑技术融合了东欧流派注重细节的特点。
和上面有些类似。
她在起跑前会进行3 - 4次深呼吸,通过调节呼吸频率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降低紧张感,提升神经肌肉协调性。
起跑时,采用“预蹲-蓄势-爆发”三段式启动。
预蹲阶段,身体重心下压至膝关节约130°- 140°。
蓄势阶段,短暂保持该姿势0.2 - 0.3秒,使肌肉达到最佳激活状态。
爆发阶段,利用牵张反射原理,通过肌肉的快速离心-向心收缩,瞬间释放储存的弹性势能。
这种技术使她起跑时水平加速度达到5 - 6m\/s2,尽管绝对爆发力稍逊,但凭借精准的节奏把控,在启动后第3步后就进入稳定切入弯道加速节奏。
可以看到。
欧洲这边其实一直比较科学。
和我们运动科学几乎没有基础不同。
一直是不错的。
就是……
不知道为什么。
明明基础科学不错。
中等好成绩也不少。
却就是……
顶尖成绩出不来。
根本没法出现。
更不要说他们的人种极限。
这的确是一个未解之谜。
很让人费解。
你像咱们那扎扎实实是因为技术原理根本就一窍不通。
基础知识和他们差了十万八千里。
因此很多训练根本就不科学。
更不要说什么搭配和科学体系。
但是他们不是这样的。
你看看欧洲的运动杂志,你可以发现很多时候他们甚至比美国那边还要先进。
但是呢?
却就是没有办法转化为现实。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他们自己都有些自暴自弃。
已经默认自己是不如黑种人的跑步了。
甚至他们也一直是这么认为的,认为黑种人在这个方面就是天赋异禀,不可能有人能够超过。
咱们白种人都做不到,更不要说其余人种。
的的确确就是这样的傲慢。
而且这个观念几乎根深蒂固了上百年。
从第1次奥运会到现在基本上都这么想。
一直到。
辣个男人的出现。
才算是捅破了他们这个所谓的科学人种论。
也许你不太相信,但是一开始提出这样的说法的。
往上面追根溯源。
的的确确是欧洲领先于美洲。
后来美国更强大,导致这个论点被他们引用更多罢了。
毕竟对于他们来说,这个论点也是有利的。
现在在女子方面也是同样。
陈娟把这些技术方面都做得极好。
因为给他们的感觉其实也并不是说,她的生理优势就有多大。
毕竟身高腿长,马式理论更好的欧洲人可绝对不少。
甚至可能会更强。
但是呢?
这个问题来了。
能把他们这些科学理论技术运用到位的人。
却少之又少。
男子里面都少的可怜。
更不要说女子。
这方面更是稀罕。
因此他们一度认为不是自己的科学理念不够。
也不承认是自己的技术理解和运用能力不够。
就是单纯自己这个人种做不出这样的表现。
直到他们现在看到了苏神。
看到了陈娟。
简直是降维打击。
站在这里。
希望是无解。
第四道美国选手杰特尔采用极具攻击性的“前倾式”起跑。
身体前倾角度接近45°。
头部几乎贴近起跑线。
这种姿势利用重力分力原理,将部分重力转化为水平前进动力。
她的起跑动作遵循“黄金三角”原则——
以双手支撑点、前脚支撑点、后脚支撑点构成稳定三角形,确保发力时身体的稳定性。
起跑瞬间,杰特尔的后腿蹬伸速度达到8 - 9m\/s。
同时前腿快速前摆,摆动腿大腿抬至与地面平行,配合双臂大幅度前后摆动。
前摆至肩部上方,后摆至臀部后方。
在0.3秒内将身体重心前移至支撑脚前方,形成强大的向前冲力。
起跑后前5步步长递增率达到15%- 20%,迅速抢占内道有利位置。
不过第五道才是关键。
第五道陈娟的曲臂起跑是全场焦点。
该技术突破传统起跑模式,基于杠杆原理设计。
起跑预备时,双臂弯曲至约60°- 70°,肘关节内收贴近身体两侧,形成类似“弹簧”的蓄力状态。
等下枪响瞬间,她的手臂以肘关节为支点快速伸展。
利用肱三头肌的强力收缩产生扭矩。
通过肩部带动躯干旋转。
将手臂的旋转力转化为身体向前的平动动力。
这种技术使她起跑时上肢对身体的贡献率达到35%- 40%。
对比传统起跑约20%- 25%。
配合腿部以40°- 45°蹬地角的强力蹬伸。
起跑后前3步就能建立0.3 - 0.5米的领先优势。
同时,曲臂起跑还能降低身体重心高度,减少空气阻力对起跑阶段的影响。
不过。
这都只是基本的。
陈娟今年做了一些小调整和个人化变动。
这也是精英选手必须要做的改变。
这……
也是她今年冲击好成绩的新基础。
立雪梅也看着。
默默道:
加油。
让我看看。
你还有多少潜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