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数月,今年长安的热浪比往年更显灼人。
太极殿内,李世民坐在御座上,指尖划过奏疏上的字迹,目光却渐渐有些涣散——连日的朝议与政务,已耗尽了他本就虚弱的心神,胸口的憋闷感阵阵袭来,让他不得不抬手按住胸口,眉头紧锁。
内侍王德全见状,连忙上前轻声询问:“陛下,是否传御医?”
李世民缓缓摇头,目光望向殿外郁郁葱葱的梧桐树,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不必了。长安的夏天,总是让人烦躁。
朕想着,不如去终南山深处休养些时日,那里清静,或许能让身体好些,也能静下心来处理政务。”
此言一出,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重臣皆面露忧色。
陛下的身体便每况愈下,近年又因服用丹药,毒素渐积,时常咳血、心悸。
如今要去终南山休养,虽有道理,可山路崎岖,恐劳顿伤体。长孙无忌率先开口:“陛下,终南山虽清幽,却远离长安,若有紧急政务,恐难及时处理。且山路难行,陛下身体……”
“无忌的顾虑,朕明白。”李世民打断他,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正因身体不济,才需寻个清静之地调理。
至于政务,朕可在终南山修建一座行宫,设朝堂、置官署,让重要大臣随行,寻常政务可由太子在长安处理,紧急事务则快马传至行宫,朕亲自决断——如此,既能休养,又不误国事。”
群臣见太宗心意已决,便不再劝阻。很快,工部奉命前往终南山选址,最终将行宫定在终南山南麓的翠微峰下。
这里背靠青山,前临溪流,四季如春,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确是休养的绝佳之地。李世民亲自为行宫取名“翠微宫”,取“翠微含秀色,清幽养天年”之意。
翠微宫的修建格外注重“简朴”与“实用”。
正殿“翠微殿”没有采用常见的鎏金瓦,而是用青灰色的瓦片,殿内梁柱也仅用桐油涂刷,未做过多雕刻;书房“观云堂”紧邻溪流,开窗便能见青山绿水,书架上摆满了从长安运来的经史子集与政务典籍;寝殿“静思阁”则铺着柔软的蒲席,床头设着小案,方便太宗卧病时批阅奏疏。
处理完长安的事情,李世民在太子李治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重臣的陪同下,乘坐步辇进山。
当他看到翠微宫掩映在青山绿水间,青瓦木柱透着素雅,空气中满是草木与溪流的清新气息时,连日的烦躁竟消散了大半。
他扶着王德全的手,缓缓走进翠微殿,目光扫过殿内的议事案几,轻声道:“此处甚好,既清静,又能议事,朕总算能喘口气了。”
安顿下来后,李世民便定下了翠微宫的政务规矩:每日辰时,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随行大臣到翠微殿议事,处理从长安快马送来的紧急奏疏。
午时过后,他在观云堂休息,翻阅典籍或与太子书信往来,了解长安的政务动态;傍晚则在宫门外的溪流边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调理身体。
起初,大臣们还担心太宗的身体难以支撑议事,事实却是远离了长安的喧嚣与酷暑,太宗的气色竟好了些,咳嗽的频率也有所降低,议事时虽仍需偶尔停歇,却能清晰地判断政务,下达决断。
翠微宫的清静,虽让李世民的精神好了些,却难掩丹药毒素与旧疾对身体的侵蚀。他时常在深夜被心悸惊醒,咳嗽时帕子上仍会染上点点殷红。
御医们用尽药方,却只能缓解症状,无法根治。
这日清晨,李世民在溪流边散步,看到两名宫女正在采摘草药,便走上前询问。宫女连忙行礼,答道:“回陛下,这是御医让采的‘定心草’,说熬成汤药,能缓解陛下的心悸。”
李世民看着宫女手中的草药,叶片翠绿,带着露水,忽然想起贞观初年,自己身体康健,常与将士们一同打猎、练兵,那时虽政务繁忙,却从无这般病痛。
他不禁叹息:“朕当年若不沉迷丹药,或许身体也不会如此。”
王德全在一旁听着,轻声劝道:“陛下,如今知错,也为时不晚。御医说,若能停用丹药,专心用草药调理,再加上翠微宫的好环境,身体或许能慢慢好转。”
李世民沉默良久,最终点了点头。他想起上月,太子李治从长安送来奏报,说关中百姓今年秋收颇丰,不少农户主动向义仓捐粮,还说百姓们都念着陛下的新政,盼着陛下身体安康。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所谓的长生丹药,不过是自欺欺人;而百姓的安居乐业,才是帝王真正的“长生”。
停用丹药后,李世民虽仍有病痛,却因心境平和,身体竟有了细微的好转——咳嗽的次数少了,夜间也能睡得安稳些。
他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政务与民生上,时常在观云堂翻阅各地的奏报,关注百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