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无论是五十万还是六十万大军,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整个大秦,也只有坐在王位上的秦王能做最后的决定。几十万大军交付到将帅手上,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决策的事。
沉默片刻 之后,苏铭扫视群臣,“两位老将军的提议,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丞相冯去疾扶着笏板,出声道,“王上,臣以为动用如此庞大的兵力需从长计议,南方远离关中,再加上气候湿热,很容易生出疫病,此事要慎重。”
随即,廷尉李斯进言道,“丞相老成之言,微臣附议 。”
“臣附议。”
……
不多时,朝中诸多大臣纷纷出声,将此事推迟决断。
冕旒之下,苏铭唇角微扬,“便依诸位爱卿所言,从长计议。”
不多时,朝会散去,文臣武将陆续 走出大殿,外面天光照亮,日上三竿,温暖的阳光洒在地上,也 驱散了朝臣们心头上的阴霾 。
落在众人最末的一位老者望着 远处的阳光,苍老的面容却是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只因,他的机会,来了。
……
钦天监。
漆黑的宫殿 静谧无人,忽然,幽深之处有点点星光亮起,眨眼间覆盖一片。大殿穹顶,一颗颗闪烁的光芒散发微光,赫然是一副巨大的周天星图。
“秦国的命运又变了。”
高台上有清冷的声音响起,她昂着头,眸子里满是探究的意味,她与常人不同,一头浅紫色长发,两侧各垂下一缕,紫发上插着天蓝色水晶发簪。长裙曳地,高贵而清冷。
她便是当初入秦的阴阳家月神。
与盖聂不同,入秦之后,她便在大秦钦天监任职,参与推演历法。
“东皇大人命我入秦,这几年来,秦国不断扩张,已成大势,我阴阳家却始终难以影响秦王,参与朝局。”
“天下只剩下秦国,楚国与齐国三个国家,这是我阴阳家最后的机会……”
阴阳家扎根楚地,若要在秦国得到重用,阴阳家必须得付出,至少对秦国有帮助。
来秦国这些年,月神深深明白大秦的王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可以说,那完全是不输于秦孝公,秦昭襄王的人物。
而且她发现现在的秦国在发动战争的同时,内部还在进行变法,若是不在这个时候参与进来,日后阴阳家在秦国内部将完全没有说话的权利。
……
“启禀王上,钦天监月神大人求见。”
“让她进来!”
大殿上,苏铭一袭白色长袍,漆黑如墨的头发束在脑后,眸光落在身前的沙盘上,面色沉静。
月神款款走进来,欠身一礼,“钦天监月神参见王上。”
听到她的自称,苏铭淡淡扫了她一眼,“平身吧。”
“王上,听说大秦欲要攻打楚国,我阴阳家愿为大秦效劳,助秦军一臂之力。”
苏铭的目光从沙盘转移到她身上,疑惑道,“阴阳家也要入世了么?”他记得,原着之中,阴阳家入秦是为了追寻苍老七宿的秘密,因为长生之道,嬴政对其信任有加。
而现在,韩非尚未身亡,燕丹假死遁世,苍龙七宿的秘密,阴阳家是一个也没拿到。只因,苏铭并不信任阴阳家。
月神再度躬身行礼,诚恳意深,“王上,大秦天命已定,未来必定是天下的主人,我阴阳家参悟天道,当顺应天命,助大秦成事。”
“好,孤就给你们阴阳家一个机会,届时,你便一起随军出征。”
“谢王上。”
这时,苏铭走到她面前,沉声道,“阴阳家在楚地地位崇高,孤相信东皇太一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希望他不要让孤失望!”
霎时间,月神只感到一股庞大的压力迎面而来,令她都难以呼吸了。
好在,这样的感觉来得快,去的也快,好似是幻觉,她心中一凛,连忙道,“王上放心,我阴阳家一定会让您满意。”
……
数日之后。
甘露殿。
苏铭与尉缭,冯去疾等几位大员商议出兵事宜。
攻楚是确定了的事,但如何出兵却是最大的问题,朝堂上已经来回吵了很多次,可涉及几十万大军,谁也不敢轻易说让谁带兵。
或者说,谁也但不了这个责任。
苏铭也一直没有发表意见,因为他早就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而他想要的就是御驾亲征,亲自带兵攻楚。
若是原本的嬴政,不懂兵事,那就只能是王翦领兵,但他并非原本的嬴政,大唐世界,他几乎是一手把残废的大唐拉起来,暴打契丹,重建大唐盛世。
如今,大秦要灭楚国,其实这仗也好大,再怎么说,也不是逆风局,秦国的国力已经碾压楚国,无论是顶层的将帅还是下面的士兵素质都比楚国要强。
秦国真正要做的是堂堂正正的压过去,两军对垒,也不用什么奇兵,以堂皇正势碾压,一路平推过去就足够了。
几位重臣皆一脸难色,苏铭最终一锤定音。“既然都不做决定,那就让孤御驾亲征,整个大秦也只有孤当得起这个重任。身为一国之君,当受此任。此事,孤意已决,不必再议!”
随着苏铭话音落下,冯去疾等人面露惊色,而王翦,蒙武等将领却是暗地里松了口气。
无论是谁,要掌握几十万大军,都能感受到莫大的压力,谁也不知道会不会落得跟白起一样的下场。
几十万大军,一旦跟着造反,后果属实难料。强兵在手,谁也不敢赌,也没有谁能付得起这个责任。
出谋划策容易,但真正做决定却很难,因为这关系到几十万人的命运,还有天下未来的大局。
整个大秦,也只有秦王能做决断。
苏铭看着殿上的两位老将,声音淡漠,带着一股不容拒绝的意味,“王翦,蒙武,此次灭楚,孤率军出征,你二人,可为副帅。此战,打一年,打两年,一定要将楚国彻底覆灭!”
“老臣遵命!”
王翦与蒙武对视一眼,齐齐领命。
吵了这么久,几位大臣也知道苏铭的意志,并未像之前一样反驳,算是默认了。
显然,他们之前把攻楚这件事想的太简单,直到这些日子的争论,他们才知道想要真正灭楚,秦国要付出怎样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