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太守死后,定襄都尉配合宋军逐步占据定襄全境,然后刘义季派人前往邺城向刘义隆报捷。
同时,雁门太守也得知定襄失守的消息,也派人向拓跋晃报信,并下令雁门守军警惕宋军偷袭。
与此同时,平城魏国皇宫,拓跋晃得知定襄援军被宋军伏击几乎全军覆灭,顿时大怒,痛骂领军将领无能。
此时的拓跋晃十分气愤,如今的局势对魏国十分不利,魏国北面面临柔然的威胁,南面有宋国逐步蚕食,拓跋晃接手的魏国就是一个烂摊子,不过拓跋晃如今却并不担心。
首先,柔然是手下败将,宋国却是刚刚经历旱灾,粮草不足以支撑一场大战,所以宋国只能在绛幕和魏军相持。
拓跋晃发泄一阵,看向他父皇留下的舆图,看向了一个方向,高句丽。
他有一个想法,既然南下被宋军阻止,北方草原有柔然肆虐,魏国生存被逐步压缩,想要生存必须要拓展。
柔然是游牧民族,不好对付,宋国实力强大,如今只剩下一条路,从辽东南下。
当初魏军可以击败高句丽军,现在依然可以。
但是,拓跋晃必须解决眼前的危机。
代郡遭到柔然进攻绛幕城则在和宋军相持。
但是相比之下,代郡更让拓跋晃重视,毕竟绛幕在清河郡,虽然清河郡曾经是魏国的,但是现在是宋国疆域,所以在清河郡和宋军开战暂时对魏国造不成伤害。
代郡可是在魏国掌控之中,而且距离魏国都城平城很近,这就让拓跋晃不得不重视。
此时的代郡北部,可汗大帐之中,柔然诸部将领俱在。
柔然可汗郁久闾彦都坐于主位,听着斥候的汇报,魏国已经调集大军准备进攻。
然而此时,一个好消息传来,出使邺城的使者回来了。
“参见可汗陛下。”
“怎么样,宋皇如何说?”
“启禀可汗陛下,宋皇承诺,可以帮忙拖住魏国定襄援军,而且不会和柔然敌对。”
“好,如此甚好,不过不能完全信任宋国毕竟我们和宋国也多次交战,宋国对我们也十分防备。”
“可汗陛下言之有理,不过云中北部的大军不能撤,以防宋军在深入草原。”
郁久闾彦都点了点头道:“不得不防,但是也要让宋国看到我们的诚意。”
郁久闾彦都想了想道:“传令,草原的五万骑兵立刻后退十里,不过不能对宋国放松警惕。”
“诺。”
然后,郁久闾彦都准备和魏国开战,首先就是柔玄镇的魏军,这支魏军对柔然威胁巨大。
本就是针对草原的,所以以骑兵为主,而且是鲜卑族为主的轻骑兵。
鲜卑人也曾经称霸草原。
当初,八王之乱后,北方游牧民族南迁,鲜卑各部在北方掀起建国高潮,从337年到420年,共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南凉、西秦、北魏。
直到魏国统一北方,鲜卑人的势力达到顶峰,相比当初檀石槐统一鲜卑诸部,拓跋部入主中原更让鲜卑人骄傲。
而如今面对当初被自己按在地上摩擦的柔然,鲜卑骑兵依然有震慑力。
这也是拓跋焘留下的布局,北方六镇的骑兵是精锐的鲜卑轻骑兵,足以和草原的柔然骑兵抗衡,他们依旧保留鲜卑传统,并且相比当初在草原的鲜卑骑兵,他们的兵器铠甲更加精良。
所谓轻骑兵虽然着甲,但是却是轻甲,多用犀牛皮和兕皮,防护能力可圈可点,而且十分轻便,适用于轻骑兵。
魏军魏军轻骑兵多以这种皮甲为主,还有一些甚至是纸甲。
纸甲是以纸张、布料及铁片制成的护甲,具有轻便防箭特性,多用于南方步兵及水兵。
其表面覆盖绢布或厚纸,要害部位厚度达三寸,遇雨水浸湿后防御力更强,但对火攻抵御能力较弱。
《南史·齐本纪》云:东昏侯时,北魏兵压境。“(帝)乃聚兵为固守计,召王侯分置尚书都坐及殿省。尚书旧事,悉充纸铠”。“
不过魏国也只是少量存在,大规模的运用则是在唐宋。
而且,魏国的纸甲是从宋国学来的,毕竟相对于铁甲,纸甲更轻便。
但是,随着宋国强弩的出现,宋军逐步淘汰了纸甲,同时,随着宋国冶铁技术越发成熟,铁甲和皮甲成为主流,纸甲也没有发现必要的毕竟宋国对火器发展很重视。
而纸甲的一大缺陷就是对火攻防御极低。
同时,这个时候纸张的技术已经很成熟,并且逐渐取代简帛,但是造价依然不低,而且宋国的火器和强弩对纸甲杀伤极大,所以魏国也没有大规模运用纸甲,只是用在一些轻骑兵上。
不过此时的纸甲只是雏形,和后来唐宋所用的纸甲并不相同,而且所用不多。
魏军骑兵有大约百名身穿纸甲的斥候,面对草原骑兵防护能力还是可以,再说斥候多用于侦查,纸甲轻便,可以提升骑兵速度。
做出决定的柔然大军迅速动了起来,很快,柔然斥候发现了魏军斥候,是柔玄镇的魏军。
将军斥候并没有交战,而是迅速脱离接触,向各自大军汇报。
很快,双方都知道对方已经接近,随后,柔然骑兵分成三路,向魏军前进。
而魏军骑兵只有三万,真正的精锐只有一万,其余只是辅助。
毕竟如今的魏军骑兵不像曾经的草原部落时期了,很难维持大量精锐骑兵。
而且魏军数次征战,马匹数量已经严重不足,骑兵损失也比较大,但是对付柔然还是可以的。
很快,魏军将领也开始不足,一万骑兵对付柔然五万骑兵,当然,说是五万,但是真正的精锐也就一万余人,其余都是各部百姓。
但是柔然是游牧民族,上马即可征战,普通骑兵不及精锐,但是依旧有一定的战斗力。
一刻钟后,双方斥候再次相遇,这次双方没有后退,而是展开厮杀,准备逼退对方,以防己方意图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