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青林部长那番高屋建瓴又饱含重托的讲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在中青班五十名学员的心中激荡起久久不息的波澜。
开学典礼结束后,班主任殷昌辉深知趁热打铁的重要性,立刻组织全班进行了一场深度讨论,主题便是围绕钟部长的讲话精神,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和思想认识,谈体会、谈感悟、谈打算。
此时的学员们,经过几天的共同生活、学习和初步交流,彼此间的陌生感已消融大半,讨论的氛围明显比初次见面时更加热烈和深入。
来自发改委的李卫东结合宏观经济调控,谈了对“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解;来自西部省份的刘国栋则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入手,阐述了基层治理的复杂性与创新必要性;来自外交部的陈明分析了当前诡谲的国际形势,强调了领导干部保持战略定力和增强斗争本领的重要性。
宋江也发了言,他没有过多渲染阳城的万亿Gdp,而是重点谈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增速与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通过“党员责任制”等具体抓手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他的发言务实而富有见地,进一步巩固了同学们对他“实干派”的印象。
讨论从上午持续到下午四点,思想在碰撞中升华,共识在交流中凝聚。
每个人都感觉收获颇丰,对肩负的责任有了更深切的体悟,脸上流露出一种汲取精神养分后的满足与深思。
就在讨论告一段落,大家以为今天的学习即将结束时,殷昌辉话锋一转,抛出了另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好了,关于钟部长讲话精神的学习讨论,我们暂告一段落。现在,我们进行下一个环节——班级临时党支部支委和班委的推选,特别是班长的选举。”
话音一落,教室里原本活跃的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而安静。
班长,这个在普通学校里常见的职务,在这个特殊的中青班里,却蕴含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它不仅仅意味着服务同学、协调班级事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认可,一种在精英群体中脱颖而出的象征,是未来政治履历上颇具分量的一笔。
没有人不心动,但在座的都是极具政治智慧的人物,深知毛遂自荐在此时显得过于急切,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一时间,教室里陷入了某种心照不宣的沉默,大家都在暗中观察,权衡着局势。
殷昌辉似乎早已预料到这一幕,他微微一笑,打破了僵局:“既然大家都很谦虚,那我们就按照民主程序,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每人一票,在选票上写下你心目中适合担任班长的人选。得票最高者当选。”
工作人员迅速分发了小纸条。宋江心中也起了波澜,他渴望承担这份责任,也自信有能力做好。
但他同样谨慎,只是在选票上工整地写下了自己思考后认为最合适的人选。
投票结束,唱票开始。黑板上,几个名字下面的“正”字逐渐增多。票数主要集中在四个人身上:宋江、来自经济强省广粤省的广川市市长周冬强、来自发改委的李卫东、以及来自外交部的陈明。这几位,或是地方政绩斐然的实力派,或是部委中手握实权的少壮派,都具备相当的竞争力和人气。
唱票过程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票数交替上升,竞争颇为激烈。随着未读选票越来越少,宋江的票数逐渐呈现出微弱的领先优势。
最终,当最后一票念出,结果尘埃落定——宋江以15票的最高票数,成功当选为中青班班长。
这个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他的年轻有为、主政阳城的突出政绩、以及几天来在讨论中展现出的务实作风和思考深度,显然赢得了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认可。
尤其在一些来自地方、同样面临发展压力的同学眼中,他的经验更具参考价值;而一些部委的同志,或许也看好他与即将履新组织部的范志国之间的潜在关联,愿意投下信任的一票。
殷昌辉宣布结果后,示意宋江上台发表感言。宋江没有推辞,他步履沉稳地走上讲台,面向全班同学,脸上带着谦逊而诚恳的笑容。
“非常感谢各位同学的信任和支持!”他开口第一句,语气真挚,“说实话,在座很多同志的经验、能力都在我之上,大家选我当这个班长,我深感荣幸,也倍感压力。”
他没有空谈抱负,而是直接切入“服务”的核心:“在我看来,班长不是什么领导,就是一名‘服务员’,一个‘联络员’。主要任务就是为大家搞好服务,做好沟通联络,保障好咱们班的学习和生活顺利进行。今后,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任何问题,或者觉得班里工作哪里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都欢迎大家第一时间找我反映、沟通。我一定竭尽全力,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不辜负大家的这份信任!谢谢大家!”
这番简短、务实、姿态较低的感言,再次赢得了同学们的好感。他没有流露出丝毫少年得志的骄矜,而是将姿态放得很低,突出了责任与服务,这符合他一贯的风格,也消弭了可能因竞争而产生的些许隔阂。
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里,紧张而充实的学习生活步入正轨。
白天,他们聆听顶尖专家的理论授课,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晚上,则在小组讨论中激烈交锋,碰撞思想火花。
课余时间,篮球场、乒乓球室、图书馆里,随处可见学员们的身影。
大家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流的话题从天南海北的风土人情,到各自领域的改革探索,再到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
宋江作为班长,确实如他所说,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服务上。提醒课程时间、协调活动场地、传达学校通知、关心同学生活……这些琐碎的事务,他处理得耐心细致。
他并没有利用班长的身份刻意突出自己,反而更加谦和。他与周冬强交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李卫东探讨产业政策制定的基层反馈,与陈明请教国际礼仪和外交惯例。他几乎很少在周末外出,大部分时间都留在校园,与同学们待在一起。
在这种高密度、高质量的互动中,同学之间的关系迅速升温,从最初的客气、试探,发展到现在的熟悉、信任,甚至开始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这个由五十位厅级干部组成的特殊集体,正在迅速融合成一个紧密的“政治共同体”。
而宋江,凭借其班长的身份和真诚待人的风格,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个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无形中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他的政治人脉资源。
这两个星期,不仅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情感凝聚和关系升华的关键阶段,为他们在未来更长远的政治道路上相互支持、协同奋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