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组织部那庄严而略显压抑的大院出来,坐回那辆老款红旗车内,李坤阳很识趣地没有去打探宋江与范部长谈话的任何内容。
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党校近期的课程安排和一些无关紧要的京城趣闻,显示出极高的分寸感。
他试探着提议,难得周末出来,不如找个地方小聚,喝两杯,进一步拉近感情。
然而,此刻的宋江,整个心神都沉浸在方才与范志国那场深谈的余韵之中,脑海中反复回响、揣摩着那些关于“站位”、“眼界”和“全局”的深刻点拨,感觉受益无穷,实在没有多余的心力应酬饭局。他婉言谢绝了李坤阳的好意。
车辆很快返回中央党校。两人按程序销假后,便重新融入校园规律的生活节奏。
午饭后,宋江独自回到宿舍,关起门来,拿出纸笔,将范志国的关键观点和自己的感悟一一记录下来,写写画画,思绪沉浸在政治智慧的海洋里,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
直到窗外天色完全暗下,寝室内需要开灯时,他才从沉思中惊醒,舒展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腰背。
就在这时,桌上的手机适时响起,打破了室内的寂静。来电显示是市长高成飞。
“书记,没打扰您学习吧?”高成飞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带着一贯的恭敬,“我考虑趁着周末,到燕京来一趟,当面向您全面汇报一下近期市里的工作。另外,也打算明天开始跑一跑部委,争取一些项目和资金。”
宋江起初觉得高成飞不必专程为此跑一趟,但在听到高成飞接下来的话后,他改变了主意。
“书记,有个好消息!咱们阳城轨道交通的规划方案,省里已经正式批复了!接下来最关键的就是国家发改委这边的立项和后续审批。我想着必须亲自来一趟,抓紧时间跟进,争取尽快把这个事情敲定下来,至少要把前期工作推动起来。”高成飞的语气带着兴奋和紧迫感。
听到是关乎轨道交通这样重大的战略项目,宋江不再阻拦:“好,省里既然批了,部委这边确实要加紧跟进。你来吧,我这边也有些同学或许能帮上忙。”
高成飞显然早有准备,立刻回应:“地方我已经安排好了,就在党校附近一家私密性不错的酒店。您看,方不方便邀请几位重要的同学一起坐坐?也让我们有机会认识学习一下。”
宋江立刻明白了高成飞的用意,这是希望借助他在党校积累的人脉,为项目推进铺路。他略一思忖,便应承下来:“可以,我来联系几位同学。”
挂了电话,宋江便开始着手安排。他邀请的对象,都是近期在中青班围绕在他周围、且身处关键部委的同学:国家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的李卫东、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的孙伟、财政部预算司的赵海,这几位都是手握实权或能提供关键信息的司局级干部。
此外,他深思熟虑后,还给范志国部长的秘书詹伯雄打了个电话,客气地邀请他晚上若有空,不妨也来小聚。詹伯雄在电话里爽快地答应了,这无疑给今晚的饭局增添了一重特殊的份量。
晚上六点,位于党校不远处的一家装潢典雅、环境幽静的中档酒店包间内,已是灯火通明。
高成飞带着市委常委、秘书长李长林,以及何永飞等人,早早便在酒店楼下等候。当宋江领着李卫东、孙伟、赵海以及詹伯雄等人准时出现时,高成飞立刻快步迎上。
“书记!”高成飞与宋江握手后,宋江便微笑着开始引荐:
“成飞市长,这几位都是我在中青班的同学。这位是国家发改委的李卫东司长;这位是国土资源部的孙伟司长;这位是财政部的赵海司长;这位是范部长身边的詹伯雄秘书。”
接着,他又对同学们介绍:“这位就是我们阳城市的市长,高成飞同志;这位是市委秘书长李长林;这位是洪阳市委书记何永飞。”
高成飞热情地与每一位握手,言辞恳切:“各位领导,非常感谢赏光!宋书记在学校,多蒙各位同学关照了!”
众人寒暄着进入包间,分宾主落座。酒宴开始,气氛融洽。大家先是谈论一些宏观形势、党校趣事,并未直接涉及具体工作。
酒过三巡,高成飞看准时机,很自然地接过话头,以向宋江汇报工作的口吻,简要介绍了阳城近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重点提及了刚刚获得省里批复的轨道交通规划,表达了希望尽快推动项目在国家层面立项的迫切愿望。
“宋书记在党校学习,心里也一直惦记着家乡的发展。我们市政府这边,更是感到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高成飞的话语拿捏得恰到好处,既点明了事情,又不显得过于功利。
李卫东闻言,扶了扶眼镜,很给面子地接话道:“阳城去年突破万亿,发展势头有目共睹。城市能级提升,对轨道交通这类重大基础设施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高市长放心,你们报上来的材料,我们司里会重点关注。到时候具体负责的处室,我会提前打个招呼,流程上应该能顺畅不少。关键还是要你们把前期论证做扎实,尤其是客流预测、资金平衡方案这些核心要件。”
孙伟和赵海也纷纷表示,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会对阳城的项目予以关注和支持。
而詹伯雄的到来,虽然在整个饭局上说话不多,主要是在倾听,偶尔与宋江、李卫东等人低声交流几句,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他代表的是范志国部长的身边人,这让在座的所有人,尤其是几位部委的司长,对宋江以及阳城的重视程度,在不知不觉中又提升了几分。
李卫东等人的表态之所以如此痛快,除了同学情谊和阳城本身的实力外,詹伯雄所带来的“势”,无疑起到了关键的催化作用。
这场看似平常的聚会,在觥筹交错之间,悄然完成了一次高效的政治资源整合与项目推动铺垫。
高成飞此行目的,在宋江穿针引线、借势运筹之下,已然成功了一大半。
宋江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对范志国关于“站位”和“资源”的教导,有了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