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阳城尚不足二十四小时,办公桌上的文件还未及批阅,省委办公厅的紧急通知便已抵达:立即赴省城参加常委会。
宋江只得将市里亟待处理的事务向高成飞做了简明交代,便匆匆登上了前往省城的专车。
自前任省委书记范志国擢升中央、宋江赴京学习这月余时间里,省委常委会的召开频率明显降低。
核心领导缺席,许多重大决策和人事议题难以推进,工作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积压。
如今宋江学成归来,主持全省工作的省长王维波第一时间召集常委会,意在集中解决这些悬而未决的难题。
四月清晨的省委常委会会议室,气氛庄重而肃穆。
九点整,会议准时开始。首项议程是传达学习近期中央下发的重要文件精神。
这份文件关乎国家未来五到十年的战略发展方向,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与会常委们结合荆楚省实际,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原定一小时的议程,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时至正午,会议仍在进行,工作人员只好将简餐送至会议室,与会者边用餐边继续探讨。
午后,会议进入核心的人事议题。组织部长邵浩阳拿出精心准备的方案,逐一介绍需要调整的干部情况。
这些议题显然已在会前经过了充分酝酿和沟通,尽管个别位置仍有常委提出补充意见,但整体推进顺利。
当最后一项人事任免表决通过时,墙上的时钟已指向下午两点。
散会后,宋江正欲前往张兵办公室叙谈,却被王维波适时叫住。
“宋江同志,若不急着回去,到我办公室坐坐?”王维波语气平和,眼神中却透着一丝深意。
宋江会意一笑:“早就听闻省长珍藏好茶,今日总算有机会品尝了。”
省政府大楼与省委大院相隔不远,却自成格局。在王维波简朴而不失庄重的办公室里,他亲自沏茶待客。沸水冲入紫砂壶,茶香顿时四溢。
“宋江同志,恭喜啊。”王维波将一盏澄澈的茶汤推到宋江面前,“若消息属实,你将是目前最年轻的省级党委组织部长了。后生可畏,前途可期。”
宋江双手接过茶杯,谦逊回应:“省长过誉了。这都是组织的培养和信任。我也要祝贺您即将肩负更重要的使命。今后的工作,还望您多加指导。”
“工作本是一家,都是为了荆楚发展。”王维波爽朗一笑,随即压低声音,“不过,在正式文件下达前,一切皆有可能。咱们省里的人事调整已酝酿多时,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等你学成归来。现在你回来了,相信中央会加快决策进程。”
宋江心中微动,顺势问道:“省长,不知这次调整,省里大致是何方向?”
王维波略显诧异:“范部长未曾与你透过风?”在他想来,作为范志国着力培养的干部,宋江理应知晓内情。
“领导事务繁忙,不便多问,也不敢多问。”宋江坦然相告。
王维波理解地点点头,斟酌着用词:“变动确实不小。具体细节不便透露,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你的老领导张兵书记,可能要交流到其他省份任职了。这是重要历练,也是组织对他的信任。”
这个消息让宋江既感欣喜又有些怅惘。他为张兵的政治进步感到高兴,但也意识到,若张兵调离,今后见面讨教的机会将大为减少。
事实上,这场人事调整的序幕早已拉开。在宋江学习期间,相关工作虽暂缓推进,但酝酿从未停止。
据知情人士透露,此事甚至引起了中央高层关注,徐啸天书记亲自过问,要求待宋江完成学业后再做通盘考虑。
最初的方案倾向于保持班子稳定:王维波接任省委书记,张兵就地转任省长,周东军任副书记,邵浩阳任常务副省长,宋江任组织部长。这一安排确能确保工作的平稳过渡。
然而,随着讨论深入,“干部交流任职”的呼声渐起。有意见认为,重要领导干部长期在一地任职,既不利于干部成长,也可能影响政治生态。这一观点最终得到采纳,方案随之调整。
经过五轮深入研讨和协商,一个兼顾稳定与交流的新方案基本成型:王维波接任省委书记;张兵交流至青省任省长;省长职务由云省调来一位副书记接任;邵浩阳则回到家乡省份潇湘任常务副省长;周东军任省委副书记;而宋江,这位刚刚在中青班结业的年轻干部,将被任命为荆楚省委组织部长。
这一轮调整涉及多位省部级干部,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在近年来实属罕见。但每位干部都得到了妥善安排,实现了政治上的进步。
就在常委会结束后的第二天,从燕京传来消息:徐啸天书记在相关会议上已原则同意这一方案,要求中央组织部尽快启动后续程序。消息不胫而走,在荆楚政坛激起层层涟漪。
夜幕降临,宋江站在办公室窗前,眺望着阳城的万家灯火。这座他倾注了四年心血的城市,即将成为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驿站。手中的调令虽未正式下达,但他知道,新的使命已在召唤。
茶凉了可以再续,人生的舞台却始终向前。对于宋江而言,从经济工作转向组织工作,既是从“将才”到“帅才”的蜕变,也是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他深知,组织部长这个岗位,不仅要懂干部,更要懂政治;不仅要会选人,更要会育人。
窗外,城市的霓虹闪烁,仿佛在为他即将开启的新征程点亮前路。宋江深吸一口气,目光变得更加坚定。无论前路如何,他都将以一贯的务实和担当,在新的岗位上继续践行自己的政治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