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凡看着轨道模拟图,眉头微蹙,表情凝重。
这个人,还是有点水平。月球到火星,也是他必然会进行的项目。
他直接戳到了吴凡的内心深处,也算是知己了。
只是登火星,谈何容易,还有太多的技术难题,亟待解决。
他摸出雪茄,点燃,长长的吐出一口烟,把视线落在了窗外的蓝天白云。
这片天空,终究可以凭实力,任由翱翔啊。
【叮,恭喜宿主,完成高难度任务:月球探索与安全返回】
【叮,恭喜宿主,获得技能书:《星际导航基础原理》】
吴凡一喜,直接使用。
一瞬间,脑子里多了很多东西:行星怎么走,轨道怎么算,什么时候点火最省燃料,引力弹弓怎么甩最有效等。
这些以前要学好几年的内容,现在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
他放下雪茄,靠在椅子上,闭了会眼。
他再次睁眼时,已经在研究太阳系模型图。
他的手指一划,地球缩小,火星浮现。
这颗红色星球一直没人真正靠近过。
不是不想去,是太难了。
距离远,时间长,通信延迟,变数太多。
一次发射,至少半年才能到,出一点错,人就回不来。
但他现在不怕了。
技能书带来的知识,让他看清了所有关键节点。
他知道该怎么规划路线,也知道哪些环节最容易出问题。
更重要的是,他有了底气。
他瞥了一眼被助理关机的手机,正静静的躺在桌角。
外面世界,正在为登月成功欢呼,热搜上也全是他的名字。
可他没看一眼。
当夜,他心情舒畅,直接把孙梦露折腾的嗷嗷求饶,才搂着她甜甜入睡。
这些天来,也是难道睡了个完美的好觉。
第二天,新闻还是铺天盖地。
街头大屏滚动播放返航画面,学校组织学生集体观看。
一个小学课堂里,老师讲完航天知识,有个孩子举手问:“老师,吴凡叔叔为什么这么厉害?”
老师笑了笑说:“他也是普通人,只是比别人更努力。所以,你们一定要努力,去追求心中的梦想。”
这句话很快被剪成短视频,配上字幕发上网。
不少人点赞转发,说这话讲得实在。
吴凡看到这条视频的时候,正端着咖啡站在窗边。
阳光照进来,杯子热了手心。
他没笑,也没说什么,只把视频看了一遍,嘴角上扬。
他喝完咖啡,回到办公室,打开加密邮箱。
一封新邮件静静躺在收件箱里,标题只有两个字:火星。
发件人未知,Ip经过多重跳转,无法追踪。
点开附件,是一张更加详细的轨道模拟图。
从地球出发,绕过金星一次,利用引力加速,再切入霍曼转移轨道,最终精准抵达火星近地轨道。
路径干净利落,节省燃料百分之三十七。旁边标注一行小字:下次出发。
吴凡盯着那四个字看了很久。
这个一直匿名协助他的高手,从登月舱设计到电源管理,再到分布式计算调度,每次都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
不说话,不多问,只做事。
这次也是。
这张图不是试探,是规划和邀请。像一场无声的挑战,等他接招。
他把图放大,反复查看每一个参数。
没有错误,没有冗余,连推进时机都卡在最优解上。
这种水平,不可能是普通工程师能做出来的。
他忽然笑了下:“行啊,那就去火星。”
话出口的瞬间,脑子已经开始运转。
钱的问题不大,有消费返现系统,花的越多,赚的越多,还能顺带解锁新技能。
技术方面,有系统给的《星际导航基础原理》,再加上之前的积累,足够支撑前期推演。
团队呢?
暂时不用急,现在只需要他一个人统筹规划就可以了。
他新建了一个文件夹,命名为“project Red”。
点进去,第一份文档标题是:初步目标与可行性分析。
开始写:
1. 目标:实现中国首次民间火星探测任务,完成软着陆并传回数据。
2. 时间窗口:最近一次适合发射的周期在十个月后,必须在此之前完成全部准备。
3. 核心难点:远程控制延迟、能源供给稳定性、着陆精度、极端温差适应性。
4. 当前优势:已有登月经验、全球协作网络、分布式算力支持、技能书辅助研发。
写到这里,他停下来,重重的吸了一口雪茄。
外面阳光正好,楼下传来员工走动的声音。
有人在笑,有人在打电话,一切如常。
可他知道,有些事不一样了。
自从启明号成功返航,他就不再是单纯的公司负责人了。
媒体称他为“中国太空新势力代表”,网友叫他“民营航天第一人”。
这些称号听着夸张,但背后有一个事实——他已经成了某种象征。
一个证明普通人也能触碰星辰的活例子。
如果这时候停下,所有人会认为:够了,到头了。
但如果继续往前走,哪怕失败,也会有人跟上来。
他不想当终点,他想当起点。
鼠标轻点,他又加了一条:
5. 社会影响:推动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兴趣,打破国家垄断式航天模式,建立开放共享的深空探索生态。
他做完这些,把文档保存,拖进文件夹深处。
还没到公开的时候。现在只是想法,连计划都算不上。但他心里清楚,一旦启动,就不会回头。
他重新打开轨道图,全屏显示。
红色星球缓缓旋转,表面沟壑清晰可见,那是人类从未真正踏足的地方。
他拿起笔,在便签纸上写了几个字:测控网升级、燃料效率优化、自主导航算法、热防护材料迭代。
这些都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每一个都需要时间,需要资源,需要顶尖人才。
但他不急。
因为系统还在运行,消费返现机制依然生效,技能书还会不断掉落。
只要他敢想,必定会成功。
而且,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那个匿名的高手还在暗处看着,等着看他会不会迈出下一步。
现在,他可以回答了。
会。
他放下笔,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黑色马克笔,在空白区域写下三个大字:
火星计划。
下面画了一条线,接着写:
第一阶段:目标确认与理论验证
第二阶段:关键技术预研
第三阶段:团队组建与资金投入
写完,退后一步看了看。
还不够详细,也不够完整,但方向已经有了。
他转身回到电脑前,调出太阳系动态模型。
将飞船起点设在地球同步轨道,终点锁定火星赤道区,点击模拟运行。
轨迹划出一道弧线,穿越星空,直指红点。
就在这一刻,邮箱再次震动。
新邮件到来。
标题还是两个字:火星。
内容只有一张新的图表,标注了火星大气密度变化曲线,并附了一句:你漏算了沙尘暴周期。
吴凡看着屏幕,嘴角慢慢扬起。
他敲键盘回复:收到,马上修正。
然后新建文档,标题为《火星环境适应性研究》,第一行写道:火星沙尘暴高频期为南半球春夏季,持续时间平均四个月,最大风速可达每秒一百八十米……
窗外阳光渐强,照在桌面上,咖啡杯边沿留下半个指纹。
他低头继续打字,手指稳定,没有停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