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赵韪的眼光来看,由王翦、赵充国为首的第三方势力,核心人员的构成,可谓是相当复杂。
赵充国自称出身陇西,王翦则声称是冯翊郡频阳王氏的后裔,虽然出身可以作假,但是口音则很难改变,特别是他们都是二十余岁的青年,不可能将其他地区的口音练得如此纯熟。
如此一来,王翦、赵充国则是出身关中与凉州。
他们麾下现今聚集了一大批蜀中人才,甘宁、严颜、李颙皆是巴郡人,张任、泠苞乃蜀郡人。
在王翦等人平定南中的过程中,还网罗了以青羌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可谓是派系复杂,不拘一格。
既有益州本土的寒门子弟,亦有益州之外的人才,甚至连南中的少数民族亦能成为对方的助力。
…………
赵韪原本还想利用益州势力与南中势力角逐的这些年,正是他秣马厉兵,串联豪族,积攒实力,以待天时的宝贵窗口期。
刘璋这位年轻的州牧,素来被益州本土派与东州集团视为“温仁”、“暗弱”,何时有了这般雷厉风行的手段?
看来王翦、赵充国二人并非泛泛之辈啊!
不只是他们,益州不受重用的寒门子弟,南中长期受到压迫的异族勇士,都渐渐聚拢到以王翦、赵充国为核心的新兴势力中。
甚至连蜀郡太守王商,这位出身益州豪门,广汉王氏的名士,都对他们另眼相看。
若非王商的举荐,以及倾力相助,王翦与赵充国不可能获得前往南中,平定四郡,如此大的权力。
他们这些人出身贫寒,崛起于微末,是益州牧刘璋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势必会为刘璋稳固基业!
想到这里,赵韪的心猛地一沉,一种被逼到悬崖边的紧迫感迅速攫住了他。
这些年,他隐忍不发,看似对州牧府恭顺有加,暗中却将触角伸遍了巴蜀沃土的每一个角落。
成都的宴饮之上,他与那些本土大姓把酒言欢,言谈间是共同的乡音,是对东州人占据要职的不满,是对权力旁落的不甘。
广汉郡、蜀郡、犍为郡等多个世家、豪族曾对他暗示,只要他赵公振臂一呼,益州子弟必当景从!
他在等一个机会,等刘璋内外交困,等一个可以一举颠覆这个由外来者主导的政权,创造一个真正由益州人自己主宰益州的时机!
然而现在却…………
赵韪的目光再次落在地图上。
一旦牂牁郡归心,刘璋便将彻底掌控南中广袤的土地和资源。
那些蛮兵,那些粮秣,都将化为他掌控下的力量。
到了那时,一个内部隐患肃清,后方稳固,实力大增的刘璋,还会是他们这些本地豪族能够撼动的吗?
“不能继续坐以待毙,该行动起来了!”赵韪双手紧握,暗暗想道。
时间,已经不站在他们这一边了。
每多等一天,刘璋的根基就牢固一分,他们益州人翻身的机会就渺茫一分。
若真等到南中尽数平定,东州集团掌权于内,王翦等刘璋提拔起来的寒门屯兵于外。
一旦他们谋划起事,内外夹击之下,他们这些暗中串联的豪族,只怕顷刻间就会化为齑粉!
赵韪焦急的在花园中踱步,大脑飞速旋转,思考着接下来的事情。
春日高悬的太阳,将他的影子拉长、扭曲,如同他此刻内心的挣扎与决断。
“刘季玉还有你们这帮外来人,休想永远占据益州这片肥沃的土地,这里总归将要我们益州人自己说了算!”赵韪低声念着刘璋的表字,眼中最后一丝犹豫被冰冷的决绝所取代。
赵韪立刻转身,返回自己的书房,走向书案,铺开素帛。笔锋蘸饱了浓墨,却悬在半空,片刻,重重落下。
这封信,要尽快送出。给广汉郡的李氏,给蜀郡的何氏,给犍为郡的庞氏,给所有早已心意相通的盟友,以及那些愿意反抗外来者的本土大姓。
南中的烽火即将熄灭,但益州核心的风暴,必须在他赵韪的手中,抢先掀起!
这一切王翦等人并不知道,此刻他们正在专心处理益州郡的政务,他们要将这里打造成为南中自己的“天府之地”。
…………
此时的汝南郡内,淮水蜿蜒如带,平原广袤无垠。
寇恂风尘仆仆踏入这片膏腴之地时,正值春汛,他看见农夫们赤足踩在湿润的田埂上,弯腰插下青翠的稻秧。
水泽星罗棋布,在日光下泛着碎银般的光泽,这景象让他想起当年在河内郡开渠引水的往事。
“汝南郡内河流众多,汝水(汝河)、澺水(洪河)、颖水(颍河)、涡水(涡河)皆流经郡内,但是许多可供种植的农田处,却没有河流流过,百姓需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挑着水来灌田,极大的增加了百姓们的负担。
如果能兴修水利,开渠引水,将部分水渠引到百姓们的农田处,每年的收成绝对会是现在的数倍。”寇恂喃喃自语道。
“昔高祖使萧何镇关中,光武令寇恂守河内,故能使八表夷荡,区内辑宁。”
“昔萧何镇关中,汉祖得成山东之业;寇恂守河内,光武建河北之基。”
后世基本是将为汉高祖镇关中的萧何与为汉武帝守河内的寇恂相提并论。
萧何是汉初三杰之首,寇恂能与萧何相提并论,可想而知寇恂的政务水平绝对是顶级。
历史上也正是如此,寇恂出身上谷寇氏,起家本郡功曹,与萧何非常相似。
投靠刘秀后,升迁为河内太守,负责转运军需。
在这期间,寇恂的政治天赋展露无遗,是位颇有领导才能的名吏,善于治理政务,很受刘秀的器重,被光武帝当成自己的“萧何”培养。
原本历史中,三国末期,诸葛亮司马懿之后,综合能力最强的大才邓艾,就曾经以《济河论》上书司马懿。
邓艾在淮南期间,带领当地百姓先后修成了广曹渠、百尺渠。渠通颍水、淮水,浇灌了二万顷田地,沟通了三百余里水运大道。
这些措施,后来为魏军在淮南一带抗衡吴军,西晋平定东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也因为这些水渠的修建,让淮南地区在三国末期,成为天下第一大粮仓。
后来淮南先后出现三次叛乱,他们最大的依靠,其实就是本地的这些粮食。